中国雕塑史-(秦汉雕塑)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魏晋南北朝雕塑第一节佛教雕塑第二节陵墓雕塑第三节明器雕塑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雕塑家魏晋南北朝雕塑第一节佛教雕塑一、佛教雕塑在中国的传播无佛像——有佛像象教——证明了佛教传播与佛教艺术的关系佛教传入——“汉明帝感梦求法”——“金人”范晔《后汉书·西域论》的记载:“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达,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金黄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楚王英始信其术,中国因此颇有奉其道者,后桓帝好神,数祠浮图、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佛教的传入时间:两汉之际四条途径:其一,经中亚细亚,传入西域,经河西走廊而至长安、洛阳,称汉传佛教;其二,经尼泊尔传入藏区,称藏传佛教;其三,经泰国、缅甸从云南西部边境传入,形成“云南上座部”佛教;其四,为海路,沿中国海岸线由西南向东部传播。南方的佛像要早于北方地区:佛教造像先盛于南方(小型便于携带的佛雕塑像或图像)后盛于北方佛像陶插座通高21.3cm东汉南京博物院藏坐佛石长39.5cm东汉四川乐山麻浩墓东汉佛像造像遗迹鎏金铜佛像饰件3.5cm三国时期早期佛教遗像与“神仙像”混杂在一起:受佛教传说和佛教造像影响的神仙像佛教雕塑——佛道之争——打破了道教不造像的传统二、佛教雕塑的主要题材佛教雕塑题材:佛像、菩萨像、声闻像、护法像、供养人像等(一)佛像广义:指佛教类的艺术形象狭义:专指“佛”的形象佛:也写作“佛陀”、“浮屠”、“浮图”等,梵文意思是“觉者”、“觉悟了的人”。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尊称。佛的名称随着佛教教义的变化,出现了多种佛的名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简称“相好”:是佛积因果报,显现在颜面、身体各部位的种种特异的形相。“相”为大相之意,指佛的主要形象特点。如“顶成肉髻相”、“眉间白毫相”等。“好”为小相之意,是对佛的形象细节更具体的描述。如“手足指头圆而细长柔软,不见骨节”等。佛的姿势最常见的有坐、立、卧三种坐式:结跏趺坐(全跏坐、全盘);半跏坐(半盘);一脚下垂,一脚盘在膝上;倚坐。立像:两脚并拢的直立像伸出一脚的展足立像身躯微向前倾的斜立像等卧像:多为涅槃像,即“东首右胁卧,枕手景双足”,佛陀侧身而卧,双腿伸直,左臂平放左腿上,双目微闭,神态镇定、安详,其身旁所立十大弟子则做痛苦状。手印说法印:一般左手执袈裟角,右手前举,手心朝外,以中指与拇指相连成环形,其余三指微伸。禅定印:佛做结跏趺坐时,以右掌心压左掌心,置脐前足上。降魔印:右手五指并拢向下,掌心朝内。施无畏印:右手前伸,五指并拢,指尖朝上,掌心朝外。予愿印:右手五指并拢向下,掌心朝外等。衣饰不尚奢华,早期多为担右肩式和通肩式,较为贴身,后逐渐演变为汉族的褒衣博带式大衣。佛的称谓释迦牟尼佛、弥勒佛、毗[pí]卢遮那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弥勒佛弥勒佛是未来佛在雕塑中常见三种形象:一为佛的装束;二为菩萨装束,北魏流行的交脚弥勒即为此装束;三为五代时出现的弥勒化身像,俗称“大肚子弥勒”或“笑弥勒”。二佛并坐:表现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说法的情景,在南北朝时最为常见。三世佛:过去佛——燃灯佛(或迦叶佛、药师佛);现在佛——释迦佛;未来佛——弥勒佛。三身佛:法身——毗卢遮那佛;报身——卢舍那佛;应身——释迦牟尼佛。(二)菩萨像含义:“菩提萨唾”的简称,也称做“大士”、“开士”等,意为“觉有情”或“道众生”。菩萨不仅能自觉,而且能觉他,并发下宏愿,救度众生,在愿望未实现之前,誓不成佛。演变:早期为天男像,后演化为美女形象基本特征:头戴宝冠,上身赤裸,饰手镯、臂镯,颈有项圈、身披缨络、肩搭飘带,下身为羊肠大裙,赤足。“四大菩萨”菩萨种类及特点:文殊菩萨(常骑青狮)普贤菩萨(骑白象)、观音菩萨(常手持净瓶或杨柳枝)地藏菩萨(手持宝珠和锡杖)菩萨和佛,菩萨和菩萨之间有一些固定的配置:“弥陀三尊”:(“西方三尊”)中间为阿弥陀佛,左为观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华严三圣”:中间为毗卢遮那佛,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释迦三尊”:中间为释迦佛,左文殊、右普贤(还有其他说法)。“三大师”:左文殊、右普贤,中间为观音。弥陀三尊华严三圣释迦三尊(三)声闻像含义:声闻据佛经讲法是“闻声而觉者”,“从佛声闻而得道者悉名声闻”。后泛指那些遵照佛的说教修行,并只以达到自身解脱为目的的出家人。分类:包括弟子和罗汉外貌特征:声闻的形象接近现实中的僧人,外貌一般为光头、身着袈裟、脚着芒鞋,塑造起来较少拘束。(四)护法像含义:护法是一个统称,是对佛教世界里发誓要做释迦牟尼的眷属、护卫佛法的各部属的总称。“天龙八部”是守护佛法的八种异类:“天、龙、夜叉、干闼婆(伎乐天)、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神)、紧那罗(天歌神)、摩睺[hóu]罗迪(蟒神)”,在雕塑中后四部不常见。“天部”有“四大天王”,是佛教的四个重要的护法神,雕塑中常见。他们是南方增长天、东方持国天、北方多闻天、西方广目天。明清寺院中,以上四大天王手中持物分别为剑(锋——风)、琵琶(调)、伞(雨)、蛇(蜃——顺),以象征“风调雨顺”。在外形上,四大天王多为古代武将形象。天龙山圣寿寺四大天王“天部”还有:韦托天、二十四诸天、二十八诸天等不同说法。其中金刚力士也称“二王”、“二天”,在雕塑中较为常见。山西双林寺韦陀(四)供养人像供养人不是佛教人物,而是捐资造像的现实人物,他们为了体现自己的功德,把自己的形象也在佛教造像中雕塑出来。供养人有王室帝后、达官贵人,也有庶民百姓;有单躯雕造的,也有成组群雕造的;有浮雕,也有圆雕。母子供养像泥塑母高24.3cm子高13cm北魏甘肃麦积山第142窟三、佛教雕塑的主要样式(一)龛窟造像龛窟造像指石窟和石龛中的佛教雕塑石窟中国的石窟遗迹主要分布:新疆、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辽宁、宁夏、四川、云南等地。四大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石龛佛龛石刻佛高105cm北魏山西云冈第5窟(二)摩崖像摩崖像是对山崖的壁面进行雕刻所造的佛像。麦积山石窟南崖甘肃天水市(三)寺院雕塑指佛教寺院建筑中的佛教雕塑。佛头石刻高16.2cm东魏山东博兴县文管所藏(四)小型镏金铜像指用铜或青铜铸造,形制较小,表面镏金,可以移动、携带的佛教造像。其流行的盛期大致在南北朝至唐代。鎏金铜佛像高79cm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五)单独石雕佛像这类像为独立的圆雕,与龛窟、寺院中一面靠壁的佛像有所区别。过去多置于寺院、宫殿或公共场所,现多为博物馆或个人收藏。兴国寺佛像石刻高500cm北朝山东博兴县(六)行像行像又叫夹纻像、脱胎像或干漆像。由东晋时著名雕塑家戴逵在传统髹漆工艺基础上创制。(七)佛塔、经幢雕塑塔是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一般佛塔都有雕塑,或置于佛塔所开龛内,或作为塔基、塔门、塔身的装饰。(八)造像碑造像碑是单独成件的碑形佛教石刻。其形状可分为扁体碑形和四面体柱状两类。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