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绪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更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习近平主席一、针灸学的定义二、针灸学的特点三、针灸学发展的历史四、针灸学的对外传播1、掌握针灸学的概念及针灸疗法的特点2、熟悉针灸学发展简史及对外交流概况3、了解本课程主要的内容及学习目的和方法教学目的一、针灸学定义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二、针灸学特点以经络理论为核心特有的腧穴概念使用特制的工具通过调节机体的功能状态从而起到治疗作用针灸疗法特点简、便、廉、验、广。三、针灸学发展简史针灸学的起源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针灸的起源古代最原始的针刺和切割用具称为“砭石”。《说文》:“砭,以石治病也。”《山海经》记载:“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素问·异法方宣论篇》记载:“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而嗜咸……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骨针竹针青铜针灸法来源于我国北部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火的应用,为灸法提供了依据。艾叶:又名香艾、蕲艾、艾蒿性味归经: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功效:散寒止痛,温经止血。《本草纲目》记载:“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艾叶《素问·异法方宣论篇》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艾绒艾条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针灸学术的肇始时期《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反映了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针灸学术的建立时期《黄帝内经》:对针灸学作了比较系统地总结,为后世针灸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我国针灸发展史的第一座丰碑。《内经》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和经络系统相关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等,对经脉病候也有详细具体的论述,而且对奇经八脉有所认识。在腧穴理论方面,也有较为完整的论述,载有160个左右腧穴名称,对特定穴理论阐述较详,特别对五输穴理论阐述比较全面,为后世腧穴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刺灸法方面有系统的论述,特别是对刺法论述较为详尽(重于针略于灸)。在治疗方面论述了治疗原则,取穴配穴方面提出了具体方法。确立了选穴处方两大原则:按经选取穴和按脏腑选穴《难经》:是以阐发《内经》为要旨,补充了《内经》的不足,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针灸学的理论。《难经》进一步丰富充实了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在阐述经络学说中的奇经八脉理论,腧穴中的八会穴、五输穴理论,刺灸学中的针刺补泻手法、得气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特别是关于双手配合操作和得气问题的见解以及提出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补泻配穴原则等使针灸基础理论更加系统和全面。针灸学术的发展时期魏晋时期—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隋唐时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唐宋时期—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清时期—杨继州,《针灸大成》。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晚年自号玄晏先生。魏晋时期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医学家。《针灸甲乙经》是继《内经》以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针灸发展史上的第二座丰碑。该书收录349个穴位,按脏腑、气血、经络、腧穴、脉诊、刺灸法和临床各种病证针灸等次序编辑。强调腧穴理论在针灸学中的地位以及腧穴分部主治规律的意义;阴阳脏腑气血为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十二经脉络脉体系为经络理论核心;重视针灸治疗经验的总结。(返回)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隋唐著名医学家。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撰著了《备急千金要方》,广泛收集前代针灸医家的经验和个人体会,并绘制五色“明堂三人图”,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首创阿是穴和指寸法。(返回)针灸学派辈出,针灸理论更加完善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刻于石碑供人拓印。以后又铸造了两具针灸铜人模型,供学习和考试。促进了经络腧穴理论知识的统一和针灸学的发展。针灸学派辈出,针灸理论更加完善唐王焘《外台秘要》:为灸法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南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既遵黄帝明堂,又重实践经验,包括民间经验。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明杨继州《针灸大成》: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以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针灸发展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黄帝内经》: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这总结,为后世针灸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我国针灸发展史上的第一座丰碑。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继《内经》以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针灸发展史上的第二座丰碑。明•杨继州《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丰富多彩,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以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针灸发展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纵观我国一千多年来的众多针灸学家,在针灸学术上的成就和建树,无不源于《内经》《难经》《甲乙经》,无不是对三书内容的补充和发挥。这三书是针灸学共同的学术渊源和理论基础,在针灸学上的成就及影响最为深远。《黄帝内经》载有160个左右腧穴名称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收录349个腧穴宋代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对腧穴进行了重新考订,确立了354个经穴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完整列出了361个经穴。针灸学术的衰退时期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决》:专论以歌诀为主,配合插图,图文并茂,颇切实用。为清太医院学生必修内容。清李学川《针灸逢源》:强调辨证取穴、针药并重,并完整列出了361个经穴。近代针灸学家承淡安,著《中国针灸学》,他除了继承古代针灸学术以外,开创了利用科学知识和技术发展的尝试,成为近代中西汇通的代表人物。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现代针灸学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在认真发掘古代针灸学术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研究。本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是整理针灸学基础知识,观察针灸适应症,用现代论著方法阐述针灸学术体系。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主要是深入地总结古代针灸文献,比较广泛的一种病一种病地进行针灸临床总结,并开展实验研究和针刺对各系统、各器官功能的影响,研究针灸的基本作用。70年代以来,从外科手术学、麻醉学、神经解剖学、组织化学、痛觉生理学、生物化学、心理学、医学电子学等多方面,开展针麻的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又以研究循经感传为契机,从不同角度研究经络现象及其实质,腧穴与脏腑相关等理论问题。80年代至90年代,针灸医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八五和九五期间,国家科委将经络研究列为全国十二项重大科研课题之一,无疑将对整个针灸研究和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四、针灸学的对外交流公元六世纪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公元552年,我国以《针经》赠日本钦明天皇。公元562年,吴人知聪携《明堂图》、《针灸甲乙经》东渡扶桑。公元702年,日本人仿唐代医学制度,设置针灸专业。公元16至17世纪,针灸传入欧洲。1979年,WHO向世界各国医生推荐针灸治疗43种疾病。目前据统计,可用针灸治疗的病证已达300种,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科,其中对100种左右的病证有较好或很好的疗效。1987年11月在我国北京召开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将其总部设在北京,由此肯定了我国针灸医学在世界上的地位,标志着针灸医学成为世界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1990年12月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世界针灸联合会第二届会员大会暨第二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1993年11月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第三届会员大会暨第三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2010年11月16日,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及“京剧”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针灸公元6世纪传到朝鲜和日本,16世纪传入欧洲。有人认为是公元14世纪通过马可波罗对针灸的记载使欧洲认识了这门自然疗法。1694年,德国医生甘弗氏曾介绍针灸到法国。也有人认为,真正向欧洲系统介绍针灸疗法的是17世纪的荷兰人WilliamtenRhyen和德国人EngelbertKampfer。1735年。耶稣会士Duherder在巴黎刊印《中华帝国志》,其中第三卷为中医专刊。此刊译出了《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脉经》、《名医别录》、《医药汇录》等部分内容,还列举了许多中医处方。此后针灸传到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比利时等国。针灸在西方17世纪和18世纪,针灸主要流行于欧洲的贵族阶层。18世纪。德国曾有过一种类似中国针刺的治疗出现,称鲍氏脱氏法(Baumscheiatismus)就是将很多针(约30支)置于筒中(类似现代中国的“罗汉针”),压刺皮肤,然后再在伤处加以略含刺激性的松节油或巴豆油。19世纪,在欧洲,由于少数的治疗者对针灸认识不全面和应用不当而引起多方面的批评,再加针灸理论研究不被重视,使针灸在19世纪后期渐渐被遗忘。从公元1680-1840年,在欧洲用德、法、英、意、西文发表的针灸文章,至今尚可见者有80多篇。在20世纪,1902年法国外交官SoulierdeMorant从中国把针灸传入欧洲。最早的针灸协会是二战后1943年在巴黎成立的法国针灸协会。很长一段时间里巴黎是西方的针灸中心。针灸由法国开始扩展到全欧洲。针灸疗法在现代西方的盛行开于20世纪70年代,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关系密切。目前来看,针灸研究出现过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开始于1972年,在1974年达到顶峰;第二个高潮开始于1998年,并正在不断高涨。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观看了针刺麻醉手术。伴随尼克松总统访华的一位记者,来华时刚做完阑尾切除手术,正经历着“手术后的疼痛”。在华期间,他接受了针对他疼痛的针灸治疗,症状明显缓解。他回国后的报道引起了美国人对这种“奇迹般以致于可以代替止痛剂的疗法”的广泛兴趣。上述报道在西方引起极大的反响并使针灸开始受到重视。1972年美国国家卫生署(the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NIH)第一次资助了对针灸疗法的研究。这样,出现了第一个针灸研究高潮。在1973年,在美国有两个与针灸有关的杂志“AmericanJournalofChineseMedicine”和“AmericanJournalofAcupuncture”创刊。1981年,美国医学协会委员会(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Council;AMAC)及美国国家反健康诈骗委员会(theNationalCouncilAgainstHealthFraud;NCAHF)分别考察了各种研究数据,并作出结论:针灸没有科学基础,使得这段时间针灸研究处于低潮状态。由于针灸的治疗原理一直无法真正被解答,虽然它的疗效是存在的,但它在美国一直是被认定为试验阶段。但随后针灸治疗与研究又开始升温。1994年,美国国家食品和药物管理总局(the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FDA)通过针灸用针晋升为二类医疗器具,1996年它又宣布完全摘除针灸用针作为医疗器具的“试验性质”标志。1996年3月29日,FDA把针灸的法律概念重新定义,从III级(试验阶段)提高到II级(含有制约的运用阶段)。1997年11月,NIH在每年举行1次的会议上对针灸治疗进行审查,并得出结论:针灸是一门科学,虽然它的治疗机理还不明确,但将被美国医生承认。NIH发表对针灸研究的总结报告认为针灸在某些病症的治疗中有明显疗效,在另一些中可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同年,美国国会举行听证会,就针灸作为一种治疗手段的科学性和合法性进行了广泛讨论,并邀请我国著名针刺麻醉专家到会。听证会肯定了NIH的结论,承认针灸作为一种医疗手段至少对某些病症是有效的。这些无疑对1998年开始出现的第二个针灸研究高潮产生了刺激作

1 / 4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