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中国雕塑艺术与审美鉴赏第一节雕塑的艺术特点与形式旅游中常见的雕塑主要有两大类:1、宗教雕塑,主要以佛教为题材的石壁造像、石窟雕塑和彩塑,以及寺庙内的木雕、泥塑、铜铁铸佛等;2、陵寝墓园的雕塑,地上部分有石人、石兽,地下部分有陶制的陪葬俑(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多具有森严、神秘的色彩。一、概念:雕塑是以耐磨性和可塑性较强的物质材料塑造占有三度空间,静态和瞬间地再现客观物体形象的一种造型艺术形式。它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故称为雕塑。“雕”就是减,将材料如石块、木材等以雕、刻、削的方式将不必要的地方去除,从而得到立体的形象,这是一个剥离的过程。“塑”就是加,以可捏塑的材料如黏土、石膏、水泥等渐次添加堆积揉捏浇铸成为立体的形象。雕塑的要素包括形体、空间感、质感、光感。二、雕塑艺术的特点(优越性)雕塑三维空间的实体性,可使人直接了解形象处于空间中的具体性、可信性,而且随着欣赏者视角与距离的变换,常常能够带来极其多样的美的感受(如立体感、质量感、力度感、动感等),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三、雕塑的形式(分类)(一)圆雕和浮雕(根据造型来划分)1、圆雕的特征是完全立体的,它独立地、实在地存在于一定空间环境中,不附着在任何背景上的雕塑作品,观众可从四面八方每一个角度去观赏它,获得丰富的感受,以形成艺术形象的整体感。2、浮雕是介于雕塑与绘画之间的类型,是在平面上雕出或深或浅的凸出的图象。它更适合于表现有情节性的群众场面,常用在大型建筑物的重要部位。它与圆雕最大的不同点就是观众不能从四周观看,只能从正面欣赏。从浮雕体积(厚度)压缩的程度、形体凹凸的高低厚薄程度不同,又可将浮雕分为高浮雕和浅浮雕(也称低浮雕、薄浮雕)。压缩后形体凹凸在圆雕二分之一以上的可称为高浮雕;压缩后形体凹凸不足圆雕二分之一的可称为浅浮雕。昭陵六骏3、圆雕与浮雕的审美差异形式特征观赏方式观赏效果圆雕三维的完全立体形象角度可以不断变化完整性、生动性浮雕凹凸对比的半立体形象固定角度和稳定的视域静态性、纪念性(二)雕与塑雕塑艺术起源于人类对工具的打制加工,最早的雕塑艺术是融合在实用性的石器工具和泥塑陶器中。按照制作方式和材料的不同,雕塑可以分为雕刻(以金属、木、石作材料,如石雕、木雕、玉雕等)和塑造(以粘土等作材料,主要是泥塑)两种。不同材质雕塑的审美效果雕塑材质特性审美效果大理石光滑、洁白,具有半透明和柔软的特性。用来雕造女像会有优雅、高洁之感青铜表面粗糙,颜色较暗强劲,有力,凝重,浑厚的感觉木料大都是小型雕塑古拙、朴素在中国民间泥塑中,近百年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在江南是“惠山泥人”,在北方是天津的“泥人张”。现代雕塑中,钢管、塑料等工业产品也成为雕塑的材料。(三)功能性雕塑(根据社会功能来区分)1、纪念雕塑为了纪念英雄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而建立的雕塑。中国古代雕塑常被用来作为政治统治的工具;总是体现特定时代一定阶级的信仰、崇拜,或是为了纪念某一历史人物和事件,纪念某种功绩和勋业的产物。价值:(1)具有相当大的艺术价值;(2)研究人类历史的珍贵的资料。2、建筑雕塑附着在建筑物表面或衬托在主体建筑的雕塑作品。建筑中的雕塑与建筑本身是对立统一、相得益彰的。3、环境雕塑为了美化城市和环境形象而建立的雕塑作品,常出现于城市广场和公元内。不论在何种环境中,雕塑都置身与一定的三度空间的环绕之中,都有一个如何与周围外在环境取得和谐统一的问题。(1)形式上的和谐,即线条的纵、横、曲、直,构图的疏、密,以及体积、高度、面积等因素与周围环境的和谐;(2)内容上的和谐,即雕塑的主题,它所表现的情绪,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校园雕塑第二节雕塑艺术的美学特征一、总体特征我们欣赏雕塑艺术时,不必拘泥于雕塑分类,而要从作品形态和形式特征上去把握各种雕塑类型的艺术神韵。拿雕塑艺术和其他艺术种类进行比较得出雕塑的总体特征。1、立体造型(与绘画艺术相比较)(1)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型艺术;(2)人们可以从不同距离和角度来欣赏同一雕塑作品,获得不完全相同的、甚至可能是对立的形体感觉,获得多样化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愉悦。(3)可以与其周围的环境相融合,利用自然背景、光源投射而更好地体现雕塑的内容和意义。2、静态再现(与音乐、舞蹈、戏剧等表演艺术相比)雕塑不适合于表现事物的运动过程,它是抓住表现对象的瞬间动作和表情来刻画、雕塑静态、凝固的艺术形象,其运动感只能借助人们的想象和联想从形象的动势中感觉出来。3、人物形象(与文学相比)雕塑也是以人的形象作为它的主要造型。——黑格尔二、中国雕塑的美学特征(一)历史1、先秦春秋战国,附属于当时的实用工艺,如陶器、玉器、青铜器的制作;古朴,狞厉2、秦汉时期,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雄旷与生机3、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塑占了重要地位;阳刚与阴柔4、唐代,我国雕塑艺术更为成熟;成熟与圆融5、宋代,相对比较文弱与温婉6、明清走向低潮;7、现代,和西方雕塑艺术界限越来越淡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二)中国雕塑的四个集群1、陵墓集群2、宗教集群3、建筑装饰4、工艺集群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成就,主要集中在陶俑、陵墓雕刻、佛教造像三个方面。(三)美学特征1、纪念性中国古代雕塑,都不是单纯为了观赏需要而创造的,要求言简意赅、启人深思,要求一眼就看到其意境。如马踏匈奴。2、象征性中国雕塑艺术也运用了这一“托物言志”,“寓意于物”的象征手法,其意义不仅仅是为了表现这些事物本身,而是以这些事物为依托,进而表现人的意念,烘托意境和气氛。让人产生联想,开拓思维,激发意志。3、装饰性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中国绘画和雕刻大师们总是无意于复制人物或动物的自然形态,不以如实模仿自然形态为满足,而是刻意将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某种情感、趣味和审美理想寄托在创造性的形象中。4、假定性(中国雕塑艺术的高明之处)戏剧的本质正在于不同真的一样——前苏联戏剧家梅耶荷德5、类型化中国雕塑艺术,往往不拘泥于对象的某一形体比例和性格的真实刻画,而是综合了同类对象的基本特征,创造出具有共性美的艺术形象,使共性在鲜明的个性中得到体现。6、群体性与程式化中国雕塑特别是宗教雕塑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即以群体为主,每一个庙或窟之中必须有一个中心。7、与建筑、环境融为一体(天人合一)三、中国雕塑艺术的鉴赏方法1、注意雕塑本身的形象和神态之美2、注意雕塑艺术与周围环境(或空间)的关系风景中的雕塑,除了它们自身的艺术价值之外,在欣赏空间环境中还担负着重要角色,使游人在观赏中产生一种特别的趣味。3、注意雕塑随时代产生的风格演变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四、西方雕塑艺术的美学特征1、多样性西方雕塑颇具代表性的的是古埃及(单一程式)、古希腊(诗意)、古罗马的雕塑,(写实)。2、公众性西方雕塑艺术的公众性是由西方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决定的,这种生活方式既造就了市民阶级表现自己、向外炫耀和竞争的心理,同时也使雕塑艺术走出为逝者服务或自娱式的狭小空间,成为大众共同欣赏的艺术形式。3、科学性4、精神性西方雕塑的表现题材内容基本上以人体为主,每个时代的雕塑家几乎都共同关注人体与精神的统一。雕塑家通过雕塑的艺术形象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而欣赏者也通过形象来领会雕塑家的意图,以达到双方最高层次的共鸣。5、和谐性6、单纯与静穆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罗丹的雕塑作品思想者第三节中西雕塑文化比较一、艺术地位雕塑在中国没有象西方那样独立的地位,几乎一直是建筑的一部分。二、审美追求中国雕塑:追求形态神韵美(注重“神似”,写意性和象征性强,取其神而遗其形,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突出共性(求同);在重视美与善结合的同时更关注雕塑艺术的教化功能。西方雕塑:追求自然模仿美(注重“形似”,写实性强,对人体雕塑特别强调形体解剖学意义上的结构准确);突出个性(求异);在重视美与真结合的同时更关注雕塑艺术的认识作用。三、雕塑材料中国雕塑:材料丰富多样,但以与自然密不可分的泥土、木材、花岗岩居多。西方雕塑:材料比较多样,但以青铜、大理石等为主。四、雕塑技法中国雕塑:在雕塑技法上,重塑轻雕。相比较而言,中国雕塑艺术家“塑”的艺术水平相对较高。西方雕塑:在雕塑技法上,重雕轻塑。相比较而言,西方雕塑艺术家“雕”和“刻”的艺术水平相对较高。五、题材样式中国雕塑:为权势、尊严、神圣的象征;多宗教(佛教为主)、英雄、名人雕塑;庄重意味多。西方雕塑:为自由、爱情、战斗等抽象观念的体现;多人体雕塑(人体美);娱乐意味多。六、形体刻画中国雕塑:人物塑像以直立式、端坐式为主,表情变化少(静美);强调人首而虚化人体。西方雕塑:人物塑像以运动形式为主,表情丰富(动美);强调人体而虚化人首。七、艺术技巧中国雕塑:一面(正面像)造型为主;讲究装饰性及色彩的运用(与泥塑多有关)。二是彩绘,西方雕塑是通过材质本身的起伏凸凹来显示对象的特质,不施彩绘使得雕塑必须显出自己的特点。中国雕塑的程式化往忽略部,平面性减弱了雕塑的特质,而彩绘却可以帮助中国雕塑起到雕塑以外的功能。因此,中国彩塑的很多细部不是雕出和塑出来的,而是绘出来的。西方雕塑:多面造型(如“”掷铁饼者);讲究绘画性及光的效用。四川大足石刻四川大足石刻千手千眼观音四川大足石刻大足石刻数珠观音,又称“媚态观音”霍去病墓石刻,是一批具有无穷艺术魅力的古代石雕艺术珍品,是两千多年前汉代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之杰作。石刻作品构想超凡,题材多样,富于大自然的山野情调,意象博大深沉。特别在表现各种动物的造型上,惟妙惟肖,生动传神,无不蕴含着饱满的生机,其恣态或腾跃、或宁息,神态万般,各具特色,风格质朴而有灵趣,凝重刚健,恢宏含蓄,力雄风雷,气势浑厚磅礴,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表现手法洗练,堪称我国古代雕刻艺术以写实与写意并重之优秀范例,表现出中华民族雄厚气质。马踏匈奴马踏匈奴,高1.68米,长1.90米,历来被公认为霍去病墓石刻中的主体雕刻,是一件有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杰作。它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手法,使用一人一马对比的形式,构成一个高下悬殊的抗衡场面,揭示出正义力量不可摧的主题。雕刻家把马的形象刻画得坚实有力,姿态威武,气宇轩昂,似乎象征着当时汉军实力的强大,具有凛然难犯的庄重气派。马腹下的匈奴人,仰卧地上,左手握弓,右手持箭,双腿拳屈,作狼狈挣扎状,蓬松零乱的须发,更显得惊慌失措,声嘶力竭,带着既不甘心就缚,又无可奈何的表情。这显然是用以歌颂霍去病将军的业绩,昭示出来犯者的下场。表现技法是运用圆雕、浮雕以及线刻的综合方式,使作品显得朴实、浑厚,题材处理得相当大胆而且巧妙,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高度的概括性。跃马石刻跃马,石刻高1.14米,长2.60米。作品所表现的是一匹转战千里、久经沙场的战马。那修剪得整齐的短鬃,短而尖的双耳,以及惊觉的神态,流露出作者的寓意。马头上仰,似乎在谛听远方传来的声音,注视着前方的动静。右前蹄略微抬起,左前蹄紧扣住地面,后腿正在用力,这是从卧转入起时一瞬间的动作。静中有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伏虎和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