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针灸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陈骥2013年春季学期2020/2/232Youareallwelcomedtoattendthecours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2020/2/233AboutYourCourseInstructorChenJi(陈骥):JeanelleMsc,PhDspecializedinevidence-basedacupunctureanditsclinicalassessment,medicalEnglishsupervisor:LiangFanrongWork:CDUTCM--MedicalEnglish--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Responsibility:teaching,academicresearch,translatingwork2020/2/234PersonalInformationMobilephone:13541223045QQ:787609647中医主干课程体系2020/2/235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籍选读实验针灸学针灸现代研究2020/2/236经络腧穴学60%刺法灸法学20%针灸治疗学20%Maincontents选修:54学时14周行课讲授+实验+复习+考试平时成绩30%点穴考试10%期末笔试60%2020/2/237一、《内经》以前的文献《帛书》:(《脉书·十一脉》)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有两种文本:相当于第6、7章《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针灸发展史第一节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阶段二、《内经》所载《内经》的成书标志着针灸理论的形成。《内经》对经络的阐述:(1)阐述了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循行分布及其与脏腑器官的关系,经脉流注依次衔接,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2)阐述了十二经脉功能失调时所发生的病候。(3)分别论述了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皮部的分布与作用。(4)阐述了十二经脉的标本、根结联系。(5)阐述了人体中营、卫、气、血在经络内外流行散布的情况,以及对人体组织器官所起的营养濡润和卫外作用。《难经》对经络学说的贡献《难经》原称《八十一难》,是对《内经》等古经提出各种问题进行解答。有关经络的问题特注重寸口脉诊、原气、奇经八脉以及对“是动”“所生病”的解释。三、《内经》以后文献英文名称:diseaseofvisceraconnectingwiththemeridian定义:脏腑病变延及所属经脉,反映于经脉循行路线的病证东汉末,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伤寒论》),是对《内经》、《难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经络理论的灵活运用,为后人树立典范。一、魏、晋及隋、唐现存的经穴专著以魏晋时皇甫谧编集的《针灸甲乙经》为最早,此书全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是汇集《素问》、《九卷》(又称《针经》,即今《灵枢》)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分类整理而成。第二节经络腧穴学术发展阶段在《隋书·经籍志》中还记载有《明堂流注》,《明堂孔穴》、《明堂孔穴图》等各种书名,可知当时有多种传本。杨上善于撰注《黄帝内经太素》之外,又将《内经》与《明堂孔穴》的内容汇合编成《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十二经脉各一卷,奇经八脉合一卷。2020/2/2313唐代药王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所载即采自同一时期医家甄权(652年),并绘制《明堂三人图》,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绘经络腧穴图。唐代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时(762年)还引用过《中诰孔穴图经》,所载孔穴数较《甲乙》略有增加。宋代王惟一编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共载354经穴。并铸成“铜人”经穴模型两座。元代,滑伯仁编著成《十四经发挥》。参考《内经》、《难经》、《甲乙经》、《圣济总录》等书对奇经八脉起止、循行路线、所属经穴部位及主病等予以系统论述。明代,李时珍就奇经八脉文献进行汇集和考证,编著成《奇经八脉考》。清代,李学川著《针灸逢源》,载经穴361个。二、宋、元、明、清经络总论本章介绍经络、经络学说、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的生理功能、临床运用。本章是经络学的导论,学习本章应重点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分布、循行、交接、气血流注规律,奇经八脉的分布功能,熟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特点、经络的生理功能、临床运用,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标本根结、气街四海。2020/2/2316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载:“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经脉》说:“经脉者,常不可见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2020/2/2317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它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与针灸学科的关系尤为密切。2020/2/2318经络学说是怎么形成的?针灸等刺激的感应传导现象的观察腧穴主治功效的总结气功“导引图”的出现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2020/2/2319经络系统有哪些内容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是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及其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2020/2/2320经——路径——为大的直行的主干——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网络——为小的侧行的分支——络脉: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经脉所分出的小支,较经脉细小。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络系统的概念经络系统是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经络系统将人体的组织器官、四肢百骸联络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经气的活动,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使整个机体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经络系统中有经气的活动。所谓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经络学说的概念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系统理论。2020/2/2323经穴图表1-1经络系统组成参见P11表1-1一、十二经脉什么是十二经脉?“正经”是什么?(为什么十二经脉又称正经?)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主干),故又称为“正经”。十二经脉的名称1.阴阳属性消长阴——脏、内侧三阴太阴——前——阳明三阳阳——腑、外侧(内侧)厥阴——中(侧)——少阳(外侧)里少阴——后——太阳表2.脏腑隶属脏—阴经举例:腑—阳经手--循行至手---起止部位太前循行路线3.手足循行阴--属脏,内侧缘手—上肢肺--属肺脏---所属脏腑足—下肢经--经脉十二经脉体表循行图十二经脉体表分布规律左右对称,纵贯全身。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胸腹部,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躯干。排列顺序:三阴太阴——前——阳明三阳内侧厥阴——中(侧)——少阳外侧少阴——后——太阳头面★特殊:踝上8寸,厥阴交叉至太阴后。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在体内与脏腑有明确的属络关系。其中阴经属脏络腑主里,阳经属腑络脏主表。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阴、脏、里阳、腑、表阴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阳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经属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属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腑络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络腑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脏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人体的气血运行方向是一致的,有着按手足、阴阳划分的规律性。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记忆口诀: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表里阴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交接规律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流注次序十二经脉♣记忆口诀:肺交大肠胃交脾,心交小肠胱肾宜,心包三焦胆传肝,肝肺循环不停息。表1-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表阴脏(里)腑(表)阳胸中交接四肢交接头面交接太阴手食指端肺大肠足大趾内端鼻旁脾胃心中手小指端肺心小肠足小趾端目内眦中肾膀胱胸中无名指心包三焦足大趾外端目外眦肝胆手阳明足足少阴手手太阳足足厥阴手手少阳足足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顺序有一定的规律。经脉运行气血,而气血是通过中焦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而产生,所以十二经脉气血源于中焦。肺交大肠胃交脾,心交小肠胱肾宜,心包三焦胆传肝,肝肺循环不停息。正如《灵枢·卫气》载:“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2020/2/2335十二经脉气血循环流注表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在体内,十二经脉除与六脏六腑有特定配属关系外,还与相关脏腑发生联系;在头身,十二经脉还与其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临床上辨证分经、循经取穴,均以此为依据。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详见表1-3。2020/2/2338咽上上腭与鼻相通的部位,亦即软口盖的后部,此处有足厥阴肝经通过。二、奇经八脉什么是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奇经之“奇”有两个含义,一读为qi(音骑),指奇特、奇异,不同于一般的意思。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除任、督外又无专属穴位,且“别道奇行”,故称“奇经”。一读为ji(音基),单也。因奇经没有表里配合关系。八脉中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岐”,其中督脉之“督”有总督之意。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任脉之“任”有妊养的意思。任脉循行于腹胸正中,上抵颏部。冲脉之“冲”为要冲。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带脉之“带”为腰带。带脉起于胁下,绕行腰间一周。维脉之“维”,有维系、主持之意。2020/2/2340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至咽喉与任脉会合。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项后与督脉相会。跷脉之“跷”有足跟、跷捷之意。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足少阳经。2020/2/2341奇经八脉与十二经的对比奇经八脉(奇:奇异,特殊)十二经脉循环流注无相互衔接及顺逆规律,不构成气血循环流注系统。有相互衔接及顺逆规律,构成气血循环流注系统。循行分布没有一定的规律。有一定规律。脏腑配属没有表里属络关系,与奇恒之腑(脑、女子胞)联系密切。有脏腑配属和表里关系所属腧穴除督、任二脉外,其它六条脉的穴位都寄附于十二经脉。皆有本经所属腧穴。督脉脊背正中上至头面(后正中线)任脉胸腹正中上抵颏部(前正中线)冲脉伴肾经夹脐口唇奇经八脉的循行概况一源三歧起于胞中维脉阴维:小腿内下肢内侧咽喉(合任脉)阳维:足跗外下肢外侧项后(合督脉)跷脉阴跷:内踝下下肢内伴肾经目内眦(会合)阳跷:足跟外下肢外伴膀胱经上额项后带脉环绕腰腹状如束带奇经八脉的循行概况奇经八脉的功能作用沟通、联络十二经脉统摄协调督脉:手足三阳经交会于大椎--“阳脉之海”--总督诸阳任脉: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中极--“阴脉之海”--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