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印度的佛教艺术一、宗教与艺术的关系•普通人对于艺术的观念•艺术指建筑,雕刻,美术,音乐和各种文学作品•现在人往往将科学,宗教,艺术等分类而说,故在艺术的立足点上,则可称科学的艺术,宗教的艺术等。实际上彼此非如此界限分明。•追求古迹,凡伟大的艺术品,很少有脱离宗教信仰而独立存在的。•例如:建筑:希腊——伟大建筑属宗教的神殿•埃及——金字塔(含宗教信仰)•中国——明堂(祭祀所用)•音乐:唱颂赞神的诗歌均伴有音乐,如唱诗班及中国的梵呗。•由此可见在古代时,艺术的创作,大多基于宗教信仰而出现。••在性质上说•宗教:在于信仰,由信仰而使内心有安全的依赖;•艺术:在于表现,在表现和欣赏的当时,获得美的安慰感•总结:一般人须依艺术作媒介,从而信仰宗教。所以宗教不一定要有艺术,但通过艺术的展现则方便引导人们进入宗教。二、佛教的本质对艺术的迎拒•1、原始佛教重修持,重解脱,未暇及艺术•如《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故佛教导我们不要为声色所迷,而艺术在佛塔又必须以色声为媒介去彰里,所以在佛陀的时代,艺术对于佛陀的教化工作,实未被重视。•佛教艺术的出现:•在原始圣典与现代考古中发现:在佛灭后200多年的阿育王时代,方有佛教艺术品的出现•佛像出现的原因:•由于距离佛陀时代越来越久远,信仰者对于佛陀的圣格越来越难以想象,于是要凭借艺术来作为信仰的象征。•2由小乘佛教至大乘佛教的艺术观•进步的小乘部派佛教,及渐渐兴起的大乘佛教,为了入俗化俗接引众生的需要,须先去随顺众生的欲乐,再来导归佛陀的正道,这样,佛教艺术的产生就为必须了。•佛教在弘化的同时,也受到其他民族的习惯,宗教文化的影响。有时为了便于化导,而采用了他们的习惯及信仰方式,于是渐渐地产生了佛教艺术。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犍驮罗地方所留下的佛像的雕刻艺术。•经典论证:•小乘:132页•大乘:133页三、关于印度的佛像•此节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说:•(1)、原始佛教是否已有佛像•(2)、佛像的出现•(1)、原始佛教是否已有佛像•从近代考古学的发掘之中,在印度尚未发现有关阿育王以前的佛像或表示佛教艺术的遗物。但是,在部派佛教所传的经律中,确有佛陀时代即有佛像出现的记载。如《增一》中记载优填王造旃檀佛像(课本134页)•(2)、佛像的出现•若据近代的考古发掘而言,印度最初的佛像,是南印萨特那地方的立像,乃是阿育王即位之后150年(前100年)顷的作品。虽属于佛教的艺术,但仍取夜叉的形象。•南印佛像:仿照夜叉造像,顶无肉髻相,多以狮子为座;•北印佛像:仿希腊神像而造,顶有肉髻相,以莲花为座,有须有发。此在西元前后400年间,形成了有名的犍驮罗雕刻艺术。四、印度佛像的雕刻艺术•印度佛教的雕刻艺术,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1:由阿育王至案达罗王朝的雕刻•2:犍陀罗地方的雕刻•3:笈多王朝的雕刻4:密教的雕刻•1:由阿育王至案达罗王朝的雕刻•起源於「阿育王時期」•雕刻技术自阿育王的磨崖石刻和石柱的雕刻开始在公元前二世纪出现了婆尔诃特和桑祛塔的塔门等的雕刻。但此时尚未出现真正的佛像,仅用:莲花象征诞生时的佛菩提树象征成道时的佛轮宝象征说法时的佛塔婆象征涅盘的佛以上属于南印的佛教雕刻•佛陀足迹•2:犍陀罗地方的雕刻•即贵霜王朝时期的雕刻艺术。此时打破了过去以莲花等相表法,而直接雕刻佛像,仿照希腊文化雕刻,以其影响之深,故风格浓重,带有浓厚的希腊文化色彩,故称为犍陀罗雕刻。(见书136-137页)•犍陀羅佛陀立像•犍陀羅佛陀坐像•犍陀羅貴霜王朝佛立像犍陀羅風格佛坐像•犍陀羅佛陀立像局部•3:笈多王朝的雕刻•这是由希腊色彩回顾到印度本位化的雕刻,即此期是采取犍陀罗佛像的技术,发扬古代印度的雕刻原则。犍陀罗地方的雕刻与笈多王朝雕刻的区别:前者粗旷,后者含蓄。其中,代表世界印度佛教艺术宝库的阿阇恩陀石窟,便是本期作品的代表。(见书137页)•笈多樣式•轉法輪印佛坐像•4:密教的雕刻•即为波罗王朝的雕刻艺术。本期的佛菩萨像,均是根据密教的教理而雕刻。(见书137-138页)•观世音菩萨•秣菟羅樣式•神猴哈努曼——中国《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形象的原形。•文殊菩萨•舞王湿婆像•辩才天女•印度佛教雕刻艺术的最大宝藏,遗存于今即海德拉巴的阿阇恩陀石窟寺。•其开凿年代分三个时期(见书138页)•阿旃陀石窟位于瓦古尔纳河谷,是在离谷底76米的悬崖峭壁上作为佛殿、僧房而开凿的。共二十九洞。约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6、7世纪,营建达七百余年。有石雕佛像、藻井图案和壁画等。现存最多的是壁画。主要表现佛的生平故事和印度古代的宫廷生活•阿旃陀石窟•阿旃陀石窟•雲岡石窟第五窟佛像•雲岡石窟第二十窟主佛•未被炸毁前的巴米扬大佛•約於5至6世紀時建成,位於首都喀布爾西北約230公里,高52米,被聯合國列為人類文化遺產五、印度佛教的建筑艺术•初期的雕刻,是附于建筑而建立的。佛教的建筑,可分为三类:•A、塔婆:塔婆又称窣堵波,塔是简称,它的构成,分为基坛、覆钵、平头、竿伞等由下而上的四个部分。•桑奇塔•塔的北门•夜叉女•圆雕人物的代表作是东门牌坊横梁与立柱相交处的著名的树神药叉女像。她双臂攀援芒果树枝,纵身向外倾斜,凌空悬挂于整个建筑结构之外,富有节奏感的S型体态,健壮丰满,被誉为印度标准女性美的雏形和始祖。•印度把这种塔门牌坊称作“陀兰那”,故后代把这种雕刻艺术称作“陀兰那艺术”。•桑奇17号祠演化图••菩提迦耶塔•神庙•江孜白居寺万佛塔•梵宫•南京七宝鎏金阿育王塔,2008/11/22日出函,•高1.1米,宽40厘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阿育王塔•嵌452枚珠宝•金棺银椁主要安放在佛塔地宫,著名的金棺银椁有:法门寺地宫盛放佛指骨舍利及上汶县太子灵踪塔地宫盛放佛牙舍利的金棺银椁阿育王在中国共建19座舍利塔。现仅存一座阿育王寺塔高约0.46米,宽0.23米,内悬宝磬,中缀舍利。•B、支提:又名制多,本与塔同,后来因为集会之用,便于制多置堂舍,称为制多堂,主要用作半月布萨的场所•C、毗诃罗:是止息睡眠处,那便是僧房。单纯的僧房称为毗诃罗,若集合食堂、讲堂、禅堂等设备于一处的僧房,称为僧伽蓝。真有艺术价值的佛教建筑,乃是僧伽蓝。六、绘画艺术•佛教绘画起源于古印度,根据佛经的记载,当佛在世时,已经有绘画。随着佛教的传播,在各国呈现不同的风貌。••南印的阿阇恩陀洞窟中的壁画,乃为印度绘画的代表•在印度的佛教绘画遗址中,阿旃陀石窟有着世界声誉•阿旃陀石窟壁画•敦煌石窟壁画•克孜尔石窟的壁画•中国壁画•阴山岩画•用石灰和动、植物油调作颜料涂于岩石上的岩画。七、文学作品•〈般若经〉为否定的表现法•法华,维摩等为象征的表现法•〈大无量寿经〉为感觉表现法•密咒的明咒为声音表现法•马鸣的《佛所行赞》、《孙陀利难陀诗》、《舍利弗戏曲》。•摩咥里制吒作有《四百赞》、《一百五十赞佛颂》。•戒日王作了歌剧:《龙喜记》、《喜见记》、《璎珞记》,诗集则有《迦丹波黎》。1、佛所行赞•五卷,二十八品。马鸣菩萨造,北凉昙无谶译。以五言偈颂赞述佛陀一生,由诞生至八分舍利的事迹。•其内容取材自吠陀、奥义书及叙事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耶那,乃古典梵文学美文体的先驱,曾广泛流传于古印度。在思想上,颇受说一切有部的影响。佛所行赞出城品第五王复增种种胜妙五欲具昼夜以娱乐冀悦太子心太子深厌离了无爱乐情但思生死苦如被箭师子王使诸大臣贵族名子弟年少胜姿颜聪慧执礼仪昼夜同游止以取太子心如是未几时启王复出游服乘骏足马众宝具庄严与诸贵族子围遶俱出城譬如四种华日照悉开敷太子耀神景羽从悉蒙光出城游园林修路广且平树木花果茂心乐遂忘归……佛所行赞受只桓精舍品第二十世尊已开化迦维罗卫人随缘度已毕与大众俱行往憍萨罗国诣波斯匿王只桓已庄严堂舍悉周备流泉相灌注花果悉敷荣水陆众奇鸟随类群和鸣众美世无比若稽罗山宫给孤独长者眷属寻路迎散花烧名香奉请入只桓手执金龙瓶躬跪注长水以只桓精舍奉施十方僧世尊呪愿受镇国令久安给孤独长者福庆流无穷时波斯匿王闻世尊已至严驾出只桓敬礼世尊足却坐于一面合掌白佛言不图卑小国忽成大吉祥恶逆多殃灾岂能感大人今得覩圣颜沐浴饮清化鄙虽处凡品蒙圣入胜流2、孙陀罗难陀诗•内分十八章,主要叙述释尊之异母弟难陀经释尊之指导而出家、修行、得成就之经历,并述及迦毗罗城、净饭王,及难陀与妻孙陀利之爱情故事等。•难陀意译作欢喜、嘉乐。释尊之异母弟。为别于牧牛难陀,而称之为孙陀罗难陀。容貌端正,具三十相(唯缺佛相中之白毫相,又耳垂较佛稍短)。佛陀于尼拘律园度其出家,然出家后犹难忘其妻,后以佛陀之方便教诫,始断除爱欲,证阿罗汉果。于佛弟子中,被誉为调和诸根第一者。本诗即以难陀及其妻之故事为题材。爾時釋種女孫陀利。見釋難陀執其滿缽非時蜜漿從世尊行。其孫陀利。梳頭未訖。便即高聲。喚難陀言。聖子難陀。欲何去也。爾時難陀。指彼缽言。欲將此缽奉送如來。至彼即還。孫陀利言。聖子速來。莫久住彼。爾時世尊。出難陀家。為難陀故。步行東西。在於街巷。欲令城內一切人民。見彼難陀執非時漿隨逐於佛。是時人民。見此事已。各相謂言。今者世尊。必令難陀捨家出家。爾時世尊。至僧伽藍。喚一比丘。密以手指。作其相貌。令取難陀手中蜜缽。時彼比丘。知解佛意。從難陀邊。即取其缽。爾時難陀。頂禮佛足。白言。世尊。我今辭佛。欲還向家。佛告難陀。汝莫還去。爾時難陀。復白佛言。世尊。我今思惟。不欲出家。所以者何。我欲四事。盡其一形。供養如來及眾僧故。爾時世尊。復告難陀。作如是言。此閻浮提世界。縱廣七千由旬。北面廣闊。南面狹小。猶如車箱。滿中羅漢。稠若甘蔗竹葦麻稻。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彼等諸阿羅漢。盡其一形。四事不闕。彼等羅漢。入涅槃後。復更供養。起舍利塔。於其塔上。各施幡蓋。及寶鈴幢。復以香華。及諸油燈。種種供養。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功德多不。難陀白言。得福甚多。爾時世尊。復告難陀。若有羅漢。滿此閻浮。有人盡形。四事供養。乃至香華。然諸油燈。若復有人。供養一佛功德果報。倍勝於彼。復次難陀。若人能入佛法教中。乃至出家。一日一夜。行於清淨。梵行之法。此之果報。倍多於彼。是故難陀。必定出家。莫復貪受五欲樂也。3、龙喜记•印度古典戏剧。戒日王撰。共有五幕,第一幕至第三幕叙述居住在喜马拉雅山中的持明国王子云乘,与摩罗耶山的悉陀国公主摩罗耶婆地的恋爱史。第四、五幕叙述王子为救龙宫螺髻太子危难,自愿代替龙宫太子,以身喂食金翅鸟揭楼罗的牺牲精神。其后,由于合理女神的救助而获得重生。•龙喜记属于那吒迦型的戏剧。传遍五印,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