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前言爱因斯坦:真正的教育成果是学生把学校里学的知识全部忘光之后,还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课堂教学重要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激励思考一、架构专业理论认知框架相关理论:1、新闻理论:社会主义国情特色的新闻理论传承与创新2、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理论的本土化视角3、社会学理论:社会转型与媒介责任广播媒介本体理论:广播媒介理念与广播新闻听觉文本规律与呈现二、开拓学术视野,在博览的基础上精读若干专著,借鉴融通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认知框架与创新思路参考书目:《广播新闻理论与实务创新研究》曹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中国广播产业报告》丁俊杰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广播频率专业化研究》邓炘炘黄京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世界广播发展研究》张彩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广播新闻报道与节目创新研究》王宇金梦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解读广播》曹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新论》张振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广播新闻与音响报道》周小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老龄化社会与老年广播》张彩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掌握知识点(关键词),点与点连成线——对问题的思考,线与线连成网——知识架构与知识背景的更新、构建;学习型人材——善于拾遗补缺,发现自身“木桶最短的那块板”。积累和建构知识框架,需要整体性、定力与长远,属人生战略性选择。其主导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积极心态、文如其人,最后是人生理念与状态的攀升历程。三、培养动手能力,掌握广播听觉文本规律与主要报道体裁的呈现能力侧重研究北京地区三家新闻频率,频率专业化、节目品牌化、报道精品化的思路中国之声、北京新闻广播、国际台环球资讯或代表性的地方新闻广播频率、以及具特色的专业化频率。选择和分析具代表性的广播品牌节目。作业:1、自选题材采制一则现场新闻报道。2、自选题材采录一则话题性访谈。四、感悟广播,凝聚与超越从实践中感悟媒介,从全球化背景,国情化特色培养开放思维与开阔视野,培养建设性心态和善意表达,从媒介责任,媒介人素质打磨、积累与超越。作业2:在听课、研讨、听评、分析节目、消化理解的基础上,撰写广播新闻业务文章(2000字左右)。第一讲科学发展观与媒介变革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媒介核心资源、声音传播、新口传时代、声音传播、深度涉入能力、盲媒介、融合媒介、社会转型、媒介责任一、社会变革与传播革命1、口语传播——声音传播为主体的口传时代。2、文字传播——人类文明的记录与延续。3、印刷传播——开启大众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广播:新的口传时代——口语(声音传播音响、音乐、静音)电视:共时空效应、视听兼备网络传播——数字广播、网络广播、声音内容产品的开发、多渠道“落地”、开启个性化互动媒体时代。附图: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征时间主要资源就业形态主要社会单位主要技术大众传媒农业社会1000年左右食物农民农田手工业印刷媒介工业社会200年左右(1750年)能源工人研发管理者钢铁业蒸汽机电子媒介信息社会20世纪90年代信息信息工作者科研、研发部门计算机为代表网络传播—媒介融合时代麦克卢汉:“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引起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实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媒介是人的延伸。报纸是眼球的延伸。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是耳朵和眼球的共同延伸”。电子媒介—人的感官系统,网络延伸了人的心智。传播:凡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过程。传播:沟通与分享新尺度:变革、发展、整合、汇流整合、汇流≠割裂、否定,媒介优势的叠加整合,将传统媒介擅长功能的优势进行深层开发,不断满足日益变化的受众需求,拥抱新技术,媒介汇流平台的竞争与联手,包括硬连接、软连接。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新媒介不会自发的、孤立地出现——他们都是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脱胎出来的。当较新的传播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通常不会消亡——它们会继续演进和适应。”贝尔纳.瓦耶纳(法):“无论今天还是过去,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新闻工作者总是需要单独面对现实。任何电脑也无法帮助他们懂得事件发生的背景与区别轻重。传播手段的背后是社会因素、文化因素与综合素质,人类利用技术超越时空,更需要超越自我。”(一)广播媒介优势与局限:广播媒介的优势:(1)伴随性最强的媒体—几乎可以伴随人类一切活动的媒体。(2)动态收听的媒体。(3)立即传播的媒体—一份随时出版的报纸,听新闻不用等。(4)服务性强的媒体—及时有效提供必听性信息的电子秘书。二、感悟广播媒介—声音传播的优势开发广播人毕生追求——解放声音(5)声音内容产品的听觉文本特征。提供想象的诉求:听觉逻辑、听觉联想、听觉形象、听觉感悟。(6)参与、沟通、交流。(7)高存活性——突发事件生命线媒体。(8)低投入较高回报的媒体。(9)大众与分众的文化消费媒体。广播媒介的局限:(1)听觉的易逝性:转瞬即逝中难以留下记忆,只有一次;难查找;(2)听觉超负荷:长句式、数字、内容复杂、线索多元;(3)听觉疲劳:缺乏贴近性,话题枯燥,节奏拖沓;(4)听觉联想引发负效果:风格引发逆反心理、话歧视、迎合媚俗、言不由衷;主持人与节目形象弱化;(5)即时反馈的风险性;(6)被动收听与准时“赴约”的难度;忽视预告、推介、听众无从寻找;(7)主持人风格、节目、频率内容的同质化。(8)广播广告创收渠道单一,经济效益偏低。(二)广播媒介与时间理念声音广播节目和广播频率的依托——时间为流程的“版面”,广播频率时间表最大容量为24小时。广播信息传播透过时间,而非空间。时间资源的开发是广播经营必须直面的课题。人类时间理念进化:经历自然时间、钟表时间、向媒介时间过渡。1、自然时间——农业社会自然原生态:时间规律认知、天文观、季节观、对应媒介: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初期印刷传播。2、钟表时间——工业社会*时间从人的经验感知节律中分离出来,统一计量单位;这种方式渗入了人们的感知生活。*广播成了“会说话的时钟”,整点、半点、报时;*广播电视节目时间表塑造受众“仪式化消费”;广播是“时间版面”,“无形”,节目时间、样式、形态、叙述方式、构筑时间消费规则,建构钟表时间、个人时间与媒介时间,引导听众收听行为与收听规律。探寻生活中可能的闲暇时间,包括部分必需时间,某些必要时间,开发目标受众和潜在受众。频率的节目时间表不是大账单式的印在纸上,而是目标受众心中“赴约”时间段,或伴随性“背景式壁纸”。相关链接:社会学时间理念必要时间(八小时工作)必需时间(个人生活必需付出的时间)休闲时间(决定生活质量)重大媒介事件,是传媒的“节日”,打破常规,进入突发事件的应急报道——大时段直播、新闻滚动、专家解读、听众参与。广播电视将信息传播提升至“同步”、“即时”状态;瞬间状态对受众的冲击,心理期待升至几近极限。3、媒介时间——信息社会互联网将信息高速传递作了某些平衡,如:自主,从容,隐匿,弹性大,有一定延迟,克服立即感等。特点:不同程度的无序性。时间理念与人的认知方式的个性化选择。小结:自然时间——通过实践感知时间——推迟满足心理;循环式;经验式后窥思维钟表时间——时间对人的依附转至对中介工具的依附——适时回报心理。后窥加前瞻式思维。媒介时间——瞬间性、零散性、无序性。点状、点与点之间的多元联系碰撞。发散思维、顿悟、灵感、创新思维。(三)构建和谐社会的广播-广播功能的深层开发1、广播发展的全球化视角:(1)美国广播的市场化、分众化广播突破报业封锁、走出大萧条的舆论助推器二战中美国广播的黄金期:莫罗为代表的广播记者成为一代媒介英雄。电视时代广播从低谷走向振兴:分众化、本土化、专业化、节目格式化、节目市场化,进入持续发展期网络时代的广播:美国人每月3700万人通过网络听广播,70%网民通过网络听广播,成为工作时间的伴随行为。近年来,美国广播广告每年平均增值10%左右。广播已进入持续发展期。(2)英国广播(BBC)为代表的公共广播与商业广播的并存格局(3)日本传统声音广播与网络广播互动的新广播时期(4)俄罗斯广播急剧转型的反思(5)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广播方兴未艾2、中国广播发展的国情特色珠江广播模式——与世界广播运作模式接轨都市化与都市电台崛起音乐广播现象、交通广播现象频率专业化——从综合台到专业台定位的调整与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支持与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时期相关链接:珠江模式——直播为主的听觉文本模式的回归与优化•开放的时间版面,风险与优化并存,重要的是传播链优化的机制保证。直播为主大板块节目主持人形象听众参与3、社会转型期广播社会功能的深层开发中国广播的媒介鲜明的社会主义大众传媒属性——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桥梁、纽带广播应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最有效、最实用、最具人本理念和在突发事件中具“生命线”作用的现代大众传媒。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电视对广播的影响之一,是使它从娱乐媒介转变为社会的中枢神经系统。”关键词:公共服务、平等、公平、和谐(1)高效、快捷、诚信的新闻与公共信息的整合平台-对海量信息的选择、过滤、整合、解读。成为不可或缺的“电子秘书”。(2)重大突发事件中社会救助的“生命线”2004年日本8家电台对211位新泄居民的调查电视广播互联网信息快速25.685.81.4信息内容值得信赖28.478.21.9身边的信息源16.648.30.9得到鼓励10.026.1放松心情10.421.8有用27.577.72.8非常有用16.667.30.5(3)、民众与政府互动的沟通平台成为政府部门与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最有效的渠道——“阳光热线”现象。(4)、社会转型期心理疏导和情感交流的平台对复杂话题的有效驾驭,突出尊重、理解、建设、善意,把缓解和化解矛盾落在实处。麦克卢汉:“广播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广播有力量将心灵与社会变成合二为一的共鸣箱。”人的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感、被尊重、自我价值实现媒介资源深层开发:使用价值之外的情感价值、认同价值、切实融入听众生活乃至心灵沟通的空间。(5)为“三农”服务台“及时雨”媒介全国9亿农民,收音机普及率62.8%农村听众4.67亿,4岁以上人口占56.4%农业频率:江西、山东、陕西、河南、安徽、河北、山西等。农业节目主流频率的传统节目,面对市场冲击,往往“叫好不叫座”。广播台长:“农村服务年”(2005年),短短一年是不够的。广播主流频率如何向对农服务倾斜、农业区如何办好农业广播、现代农业广播如何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媒介资源是当前服务三农的新课题。(美国农业电台800多家,在政府资助下实现对农业区域民众的有效覆盖和有效服务。)(6)老龄群体及弱势群体的精神家园中国进入老龄化时代,占人口的1/4,其中60岁以上的人口为1.32亿中国:未富先老、养老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尤其农村和贫困群体为最。老年视觉退化,闲暇时间多,已成为稳定群体媒介歧视影响,认为老人消费弱势,不受广告主青睐。唯一广播频率:江西健康与老年广播2005年5月15日主流频率老年节目:“桑榆情”边缘化倾向(中央台)美国800家老人电台。音乐台中的怀旧音乐、经典老歌,纽约老年音乐台居收听率第二。美国老年广播的非老年化倾向。老年音乐台主题词:永恒的音乐;亚利桑那的全天最爱;带你回到一生中最珍贵的的时光;西雅图怀旧电台—爱乐人生。日本NHK老年广播“深夜便”节目:是可以不吃安眠药入睡的节目、1990年4月开播,长青的品牌节目。老年学的新理念:积极老龄化(7)、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娱乐消费需求,加强青少年文化消费引导大众文化:通俗化、产业化、商品化、参与性、娱乐性、消费性、多重性等特征。面对美国为代表的对外文化输出,构建社会主义中国文化,中国广播应成为提供健康的多元化、个性化、参与化的现代文化媒介。重视青少年的文化消费引导。“动感新势力”的启示。2003年兴起的“播客”,已近乎颠覆的方式向传统广播提出挑战。(播客天下、土豆播客、中国播客网、“喜糖音乐”等)同时,电脑软件商、互联网下载服务商、音乐制作商联手打造网络音乐商店。美国商业广

1 / 10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