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6第三编19世纪初—19世纪60年代(1830s-1860s,庸俗经济学⑥第九章19世纪初期英法的经济学说)一、评述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马尔萨斯是第一个专门研究人口理论的经济学家。资本主义人口快速增长和前人对人口问题的探讨为马尔萨斯提供了专门研究人口问题的前提与条件。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从两个“公理”或规律出发:①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②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根据这两个公理,马尔萨斯得出一个论断,即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长,人口增长总是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他认为,人口增长,必须受生活资料的限制;生活资料增加,人口必须增加;占优势的人口增加力,为贫穷及罪恶所抑压,致使现实人口得与生活资料相平衡。在《人口论》第2版中,马尔萨斯提出了道德抑制,即降低人口出生率以保持人口和生产资料之间的均衡,他从他的人口增长“规律”基础上引申出三点结论或命题:①人口必然地为生产资料所限制。②只要生产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抑制的阻止。③这些抑制,和那些遏制人口的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穷和罪恶归结为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并以此反对把资本主义罪恶归结为社会政治制度的观点和理论。马尔萨斯把工人工资看做是受人口规律支配的,根据他的看法,在人口增长超过一国维持人民生活的生活资料时,必然引起工资下降和工人生活恶化,从而使人口减少。工人工资水平和生活状况随工人人口的增减而进退,并不断重复这种过程。这种理论被后来的经济学家发展为工资基金学说。马尔萨斯依据人口理论反对英国济贫法。他认为,济贫法不仅不能增加维持人口的食物,而且增加人口,有害而无益,应予以取消,而代之以“贫民习艺所”。马尔萨斯用适用于一切社会的“一般规律”否定社会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曲解工人工资变动的规律,并把资本主义罪恶归结为人口过多,特别是贫苦人民过多生育,因此,他的人口理论发表以后就遭到猛烈的批判。马克思认为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是反对工人阶级和其他一切劳动人民的,并指出其观点的反科学性。不过,马尔萨斯专门研究了人口问题,把一些概念、范畴、和命题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从而成为经济学领域中人口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二、评述马尔萨斯的价值、利润与地租理论。马尔萨斯是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反对者。他接受了斯密以购买劳动决定价值和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又吸收了萨伊的三种生产要素论。他最早发现李嘉图理论体系的⑥本编有四章,其中第九章、十章介绍的介绍英法两国的经济学说。马克思把这两章介绍的经济学家归为庸俗经济学家,而西方经济学说史把他们归为古典经济学家。第十一章介绍这个时期德国的经济学说,第十二章介绍美国早期的经济思想。42/96矛盾,即价值规律与劳动和资本相交换之间的矛盾,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他用李嘉图理论体系中的矛盾批判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同时提出自己关于价值的观点。马尔萨斯认为,商品价值不是取决于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而是由商品在该时该地所能交换成可支配的标准劳动量来衡量的,也即它不仅包含工人工资,还包含利润和地租。马尔萨斯曾把价值归为三种不同含义:使用价值,即商品的内在效用;名义交换价值或价格,即以贵金属来估量的商品价值;内在交换价值,即由商品内在原因产生的购买力。这个内在交换价值在马尔萨斯看来就是与商品所能交换的或支配的劳动量相等的。商品的价值量最终由生产费用所决定,也即由工资、利润、地租所构成。马尔萨斯在他的价值论基础上解释利润和地租。他认为,利润是国民收入中归于资本家的部分,是商品价值扣除各种垫支后的余额,其数额大小总是决定于供求情况。马尔萨斯把地租看做是产品总价格中扣除工资和利润之后的剩余部分。他认为,地租是地主占有土地的肥力的报酬,是自然对人类的赠与或是上帝对人类的赠予。他对产生地租的原因做了三点说明:①土地的性质。土地能生产出比维持耕种者的需要还多的生活必需品。②生活必需品的性质。生活必需品能不断创造出对它的需求者,即它总有销路。③肥沃土地的稀缺性。肥沃土地有限,因而肥沃土地生产的生活必需品比劣等地多,从而能得到较多的报酬。马尔萨斯与李嘉图不同,李嘉图认为地租增长对资本主义生产不利,而马尔萨斯认为地租增加是社会繁荣进步的标志。三、怎样评价马尔萨斯的危机理论?马尔萨斯认为存在经济危机产生的必然性,他所提出的理论被称为有效需求不足危机论。根据马尔萨斯的看法,生产与消费或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是生产发展的条件。在这种关系中,如果发生有效需求(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不足,就会出现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马尔萨斯批评李嘉图、萨伊否认普遍生产过剩的观点。李嘉图、萨伊等人只承认某些商品的局部过剩,认为商品总是与商品交换,市场会自动调节供求。马尔萨斯认为,他们的说法毫无根据,因为商品不都是和商品交换,很多商品还和生产性劳动或私人服务交换。在这些交换中不一定总能保持平衡。在他看来,生产与消费或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主要是产品顺利实现的问题,或者说是利润实现的问题。资本家都是追求利润的,也即在卖出产品时获得利润。但是,资本家之间的交换,有获得利润必有付出利润;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交换,也仅使工人实现相当于工资那部分生产费用的生活资料消费。在马尔萨斯看来,资本家的利润只能由只买不卖的人支付,这部分人只能是地主、官吏、军队等组成的消费队伍。这类人的消费使资本家的利润得以实现。据此,马尔萨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为了顺利进行,必须维持足够的“有效需求”,也即必须是消费者有足够的购买力。如果资本积累过快,商品生产超过它们所必需的购买力的增加,就会导致“有效需求”相对缺乏,从而产生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他主张扩大和刺激地主等不生产阶级的消费。在经济危机问题上,马尔萨斯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与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李嘉43/96图相对立。不过,马尔萨斯的经济危机理论也是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的最初探讨,涉及社会经济中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与不平衡的基本关系分析,并在有效需求不足分析中受到后来经济学家的重视。四、评析萨伊的“三分法”。在萨伊看来,科学分为两类:叙述科学和实验科学。他认为,政治经济学说明有关财富的事件是怎样发生的,所以它成为实验科学的一部分。他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阐明财富是怎样生产、分配、消费的政治经济学。相应地,他把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消费三个部分,这就成为政治经济学的“三分法”,并被后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接受。从萨伊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三分法”可以看出:①他把研究对象归结为财富,是与他把政治经济学看做实验科学的一部分相联系的。他在条理化、严格科学规律的名义下,把人与人之间生产关系的研究改变成为人与物之间关系的研究,以抽象地、一般地谈论财富生产、分配、消费代替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的和历史的分析。②萨伊的“三分法”把生产、分配、消费看成一般形态,抽去了它们的特殊性和历史性,这就为用物质生产的一般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的研究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分析开辟了道路。③萨伊“三分法”也割裂了经济过程的内在联系,把分配、消费看做是与生产有同等和并列的地位,抹杀了生产的决定作用,抹杀了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其他经济过程的社会特点。五、说明萨伊效用价值论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影响。萨伊认为,各种生产、流通,不论是农业、工业、商业都是财富的源泉。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而效用又不过是服务,因此,生产不外是提供服务。在生产中,劳动、资本、土地是三个要素,它们都提供了服务,共同创造了产品,创造了效用。从这种生产的论点出发,萨伊提出了效用价值论。他把生产说成是创造效用,那么,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也就归于劳动、资本、土地共同的协力。他说,当人们承认某东西的价值时,所根据的总是它的有用性。据此,他批评斯密只强调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尺度,而忽视了资本和自然力的作用。那么,效用的大小如何加以测定呢?萨伊说,价格是测量物品的价值的尺度,而物品的价值又是测量物品的效用的尺度。在这里,萨伊把价值如何决定与价值如何表现混在一起了。价格是商品价值或交换价值的货币表现,人们探讨价值问题,正是要了解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萨伊却反过来用价格说明价值的大小,又用价值说明效用的大小,价值论在他这里陷入循环论证。萨伊在用价格代替价值分析后,又把价格的决定归结为由供求关系决定。他说,一44/96种货物的价格,随着需求的增加与供给的减少而成比例地上升,反过来也是一样。实际上,市场供求只能说明价格与价值的背离程度,而并不能说明价格与价值本身。萨伊放弃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他所说的效用价值论仍是物品客观的使用价值,他用效用说明价值,就是用使用价值说明价值,并且用创造使用价值的要素代替创造价值的要素。萨伊的价值论归根结底不过是三种收入构成的生产费用论、供求论再加上效用论的混合体。萨伊的价值理论虽然混乱,但他在论述价值生产中各种不同劳动时,把劳动分为三类:①研究规律和自然趋势的科学家的劳动;②应用科学家的知识而创造新产品的农场主、工厂主和商人的劳动;③在前两种人的指挥和监督下生产产品的工人的劳动。他认为,产品是这三种劳动的成果,这三种劳动都属于创造价值的劳动。萨伊的这种分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六、评析“三位一体公式”。在萨伊看来,生产的三个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在生产中共同创造产品的效用,也即产品的价值,他们的所有者工人、资本家、地主就得到相应的报酬——工资、利息、地租。这样,社会各阶级的收入都有了自己独立的源泉。马克思把萨伊的这种观点归结为“三位一体公式”,即土地—地租,资本—利息,劳动—工资。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说成物与物的关系:劳动产生工资,资本产生利息,土地产生地租。社会各阶级彼此独立,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他又把生产的三要素及相应的收入看做是永恒存在的,从而抹杀了资本主义社会分配的历史性。这个分配公式对后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具有重大影响,被许多人所接受。萨伊舍去了斯密工资论中的科学因素,断言工资就是工人劳动的全部报酬,工人并未受到剥削。他也批评工资与利润对立的见解,反对李嘉图。萨伊把利润分为两个部分:资本的利润和使用资本的劳动的利润。前者是对于资本的效用或使用所支付的租金,也即利息;后者是对企业家管理劳动所付的报酬,即企业家的收入或工资。萨伊是较早区分资本家和企业家的经济学家,相应地,他把利息看做是资本发挥职能的结果,因此,资本在他的理论上直接产生的不是利润,而是利息。萨伊把地租看做是对土地的生产型服务的报酬,同时,他也反对李嘉图关于利润的与地租对立的学说,认为地租是地主实行节约和发挥智慧的结果。七、什么是“萨伊定律”?萨伊在分析产品的销售时自认为获得了一个重要的“发现”,他说,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货币只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易最后结束时,我们将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根据萨伊的观点,既然生产物总是由生产物购买的,那么,每一个商品的卖者同时也是其他商品的购买者。由于商品的出售是供给,商品的购买是需求,所以,供给会给自己创造出需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某一种商品可能会滞销,但自由竞争会自动调节,使各种产品的供求趋于平衡。就全社会来说,总供给一定等于总需求,普遍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发生的。45/96根据这个原理,萨伊还推出四个结论:①在一切社会,生产者越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便销得越快、越多和越广泛,而生产者得到的利润也越大,因为价格总是跟着需求增长。这说明资本主义生产不存在矛盾,不会发生危机。②每一个人都和全体的共同繁荣有利害关系,一个企业办得成功,可帮助别的企业也达到成功。这说明人们之间的利益和谐一致。③购买和输入外国货物决不至于损害国内或本国的产业和生产。这说明对外贸易应采取自由政策。④仅仅鼓励消费并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在于供给消费的手段。激励生产是贤明的政策,鼓励消费是拙劣的政策。这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