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验笔记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研笔记整理)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第二章——秦始皇陵第三章——秦代官吏与平民墓葬第四章——秦各项统一措施第五章——汉代都城第六章——秦汉地方城邑与长城第七章——汉代帝陵与王侯大墓第八章——汉代官吏与平民墓第九章——秦汉时期农业第十章——秦汉时期工商业第十一章——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和铭刻第十二章——秦汉时期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第十三章——秦汉时期的中外交流及同周边地区的联系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秦都城遗址秦咸阳城遗址位于今陕西咸阳市东约15km的窑店一带,南临渭河水,北依咸阳塬。秦孝公十三年,秦国正式迁都咸阳,秦惠文王时期,对咸阳城宫室进行了扩建,后直至秦统一全国前,秦咸阳城从渭河北岸向渭河以南发展,最终形成了秦都咸阳的渭北咸阳城与“渭南”宫室苑囿的格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对秦都咸阳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扩建。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工作已开展40多年,已发现战国时代中晚期秦代大量宫殿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居址和墓地,以咸阳塬上今聂家沟至姬家沟之间的遗址最为密集,宫殿建筑遗址群周围大显墙垣遗存,推断这里应为秦咸阳宫殿遗址,以宫殿建筑遗址群为中心,在其西部发现有制陶、冶铸等官府手工业遗址,东部可能为“兰池”及“兰池宫”遗址所在地,西南部大量手工业作坊遗址,秦咸阳城遗址西部发现发掘了大批秦墓,西北部和远郊东南部分布有帝陵区。宫城城址内发现有西北区、中区和东北区共7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属战国中晚期至秦代,位于亲都咸阳遗址中部地势较高的咸阳塬上。秦咸阳宫发掘的一、二、三号三处大型建筑遗址中,出土遗物主要包括砖、瓦、瓦当、丝绸等。“渭南”有秦国的南宫(甘泉宫)、章台、诸庙、阿房宫、上林苑等建筑,其建设始于战国晚。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发现说明,秦咸阳城的宫殿区安排在都城的高亢之地,宫城宫殿区居东西居中位置,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邻近渭水;秦都咸阳置南宫、北宫是就其方位而言,南、北宫建筑功能不同,秦北宫当为秦咸阳城之王宫或皇宫,亦秦咸阳宫,为都城之宫城,大朝正殿所在,一直作为秦咸阳城的政治中枢,渭南甘泉宫即为南宫,秦王政上台后,甘泉宫取代了作为外交活动场所的章台,并安排太后居住,使之成为太后之宫,因此甘泉宫与咸阳宫才有南、北宫之称,异于西汉长安城的两宫制,秦代都城“两宫制”是初期中央集权封建帝国都城的布局特点之一。秦咸阳城中,秦统治者一改过去宗庙与宫殿“平起平坐”的局面,大朝正殿居于宫室区的中心地位,宗庙居次要地位,且离开了宫城或宫殿区,被安排在渭南地区,充分反映了中央集权封建帝国的国家政治特点。渤海湾西岸秦行宫遗址辽宁绥中行宫遗址——宫城平面呈曲尺形,东南部建筑密集,北部和西部较为稀疏。河北秦皇岛秦行宫遗址——金山嘴秦代建筑群遗址、山海关区石河口遗址。渤海湾西岸秦代建筑遗址与秦汉碣石宫——姜女石建筑群、石河口建筑群、金山嘴建筑群。秦直道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于始皇25年令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兴建,南起云阳,北至九原,全长“千八百里”,是连接中原与北方草原地区唯一的一条交通纽带,也是支援北方长城沿线地带军事防务的运输线,与长城共同构成秦朝北疆的防御体系。据近年来陕西、内蒙两省的考古调查结果,秦直道除部分地段有小的弯曲处,其他地段基本上是南北直线走向。在秦直道途经路线,目前已发现许多秦汉城址,其中包括南部起点林光宫遗址、北部终点九原郡址以及位于中部的成梁古城等,沿线还出土了大量遗物。考古调查表明,秦直道的施工很好地利用了地形特点,因形就势,不同地段使用不同修筑方面,南段大多利用子午岭的山脊稍加平整而成。秦直道及沿线古城遗迹,对于研究秦汉北方地区的历史,特别是交通通信史和民族关系史,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第二章——秦始皇陵中国第一个皇帝的陵墓,位于陕西西安市东35km,坐落在西安市临潼区宴寨乡,陵墓南倚骊山、北临渭水,陵区范围东西与南北各约7.5km,占地约56平方公里,其规模堪称中国古代帝陵之冠。陵区包括陵园、陵墓、陵寝建筑、陵邑、陪葬坑、陪葬墓、殉葬墓、修陵人墓及与始皇陵相关的防洪堤遗址、阻水与排水遗址、鱼池建筑遗址、石料加工工场遗址等。陵区重要遗迹分布图:陵园由内城和外城组成,陵园中包括帝陵封土、地宫、陵园内外城垣与门阙、陵寝建筑和阻水与排水设施,以及陵园之内的陪葬墓、陪葬坑等。封土为地面上核心建筑,位于陵园内城南部中央,夯筑,覆斗形,封土中部有两级缓坡状台阶,形成三级阶梯状封土;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周围地下;陵园以墙垣围筑,不再以隍壕围之,由内外两重城垣组成,内外城东、西、南门相对,陵园内外城东、西、南门又分别与帝陵地宫东、西、南墓道相对。封土位于陵园内城南部中西居中位置,开启以后帝陵在陵园中央位置先河。陵园内外城西门以北地区为陵寝建筑,陪葬坑主要包括陵园内、内外城之间、陵园外三个部分。陵园遗址平面图:第三章——秦代官吏与平民墓葬秦代墓葬分布与分类目前发现于关中、关东及湖北、湖南、四川、广东、内蒙、甘肃等广大地区,秦代疆域内秦人到达和生活的地点都有可能发现秦墓。按随葬品分:随葬青铜器墓,或共出仿铜陶器、日用陶器或其他小件等;随葬仿铜陶礼器墓,或共出日用陶器等;随葬实用铜器或漆器墓;随葬日用陶器或仿日用陶器墓;随葬少量小件饰品或无随葬品墓。按棺椁分:双棺一椁、一棺一椁、单棺或瓦棺、无葬具。按墓葬形制分:竖穴土(岩)坑和铜器墓两种,竖穴墓可分带墓道和无墓道,洞室墓可分斜坡和竖穴墓道。按墓主身份分:贫民墓、中小地主墓、贵族墓。关中地区秦代墓葬墓葬形制大体上有四种,即带斜坡墓道的竖穴土(岩)坑墓、竖穴土坑墓、竖穴墓道洞室墓和砖室墓;葬具有一棺一椁、单棺、瓮棺和无棺之分;葬式是屈肢与直肢葬并存,直肢葬逐渐取代屈肢葬;随葬器物组合,可以分成铜器、仿铜陶礼器和实用陶器三种组合,典型秦器比较盛行。关东地区墓葬墓葬形制有竖穴土坑墓、洞室墓和空心砖墓三种,葬具以一椁和单棺为主,稍大的墓用一椁重棺,少数墓无棺,三门峡、天马——曲村和侯马乔村发现的围沟墓较引人注目,疑与秦人旧地陵墓使用的隍壕传统有关。葬式中仰身直肢葬占大多数,随葬品中日用陶器釜、甑、罐、缶等的使用表明了秦俗的特点,但仿铜陶礼器鼎、盒、壶的组合仍占主流,应为秦人出关后受当地葬俗影响,稍大的墓,多随葬铜器。江汉地区秦代墓葬墓葬形制与战国楚墓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棺椁制度无大的改观,保留了旧有的分厢制度,陶瓮、釜等日用陶器随葬风格及铜蒜头壶、铜鍪存在表明了秦墓性质,但陶鼎、敦、壶和鼎、盒、壶等的使用又表明了南方“楚俗”与北方“礼俗”的混合。秦对江汉地区统一,伴随着人口的迁徙、流动和融合。四川地区秦代墓葬保持四种风格:巴蜀传统、秦人葬俗、中原礼制和楚文化因素,巴蜀文化特征表现在器物上,主要为铜、陶器,秦人葬俗的例证为蒜头扁壶,中原礼制因素指的是棺椁制度和鼎、盒、壶的仿铜陶礼器随葬,楚文化影响在于青膏泥使用、棺椁分厢制度以及漆器的交流方面。其他地区秦代墓葬(甘肃、广东、内蒙)秦代墓葬的考古学研究秦人墓——指属于“秦族”或秦国人在关中及其他地区死亡后所埋葬的遗迹,它既存在于秦统一以前,也存在于秦统一以后,大约在西汉中晚期秦人文化完全汉化后,秦人墓基本不复存在。秦墓——指具有秦文化因素的墓葬,它既包含了秦人初创国家以后的墓,也包括秦人建国以前的墓,好包括受秦文化影响而采用秦人埋葬习俗的墓,其存续时间,大体与秦人墓相当。秦代墓——专指公元前221前始皇统一六国至公元前206年子婴出降或刘邦建立汉王朝之间的墓,它既包含这一时期的秦代墓,也包括旧有六国灭之后在秦统一时期埋葬的墓。秦代墓断代部分因素半两钱、典型秦器(陶圈足茧形壶和铜长颈蒜头壶)、秦镜等,仅凭以上因素断代模糊系数大,甚至出现偏差。(1)从动态的角度看,秦代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秦代秦人墓葬吸收了楚文化(漆器)、周文化(仿铜陶礼器)、巴蜀文化(铜鍪)等诸多因素;(2)从“事死如生”的观念看,秦代墓葬以秦始皇陵为首,表现了对现实生活及神化世界的极尽追求;(3)从出土铁器看,当时生产力极速提高,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4)从丧葬文化统一性到民族趋同性看,秦朝建立,政治一统,带动了秦疆域内文化的震荡和传播,秦墓葬文化一度从观众流向西方,最终经各民族认同、融合与发展,在汉中期形成了较为一致的墓葬制度。第四章——秦各项统一措施统一文字(刻石、诏书、器物铭文、简牍)刻石文字——秦统一全国后,始皇巡行各地时所立的刻石文字,内容是称颂始皇的丰功圣德,刻石文辞为韵文,每句四字,前部分为始皇颂辞,后附秦二世诏书,但原物几乎都已损坏,只有《琅琊刻石》尚存残块,传世的有《峄山刻石》完整的摹刻本及《泰山刻石》残拓的摹刻本,刻石字体为小篆,相传是丞相李斯所写,是研究小篆的最好材料。诏版文字——秦诏版是秦统一度量衡所颁发的皇帝诏书,有始皇二十六年和秦二世元年两种。始皇诏版共40字,二世诏版在始皇诏版之外,又加刻了一条诏书,共60字,在秦国和其他六国故地均发现大量诏版的铜、铁权,从所出诏版看,内容、字数一致,但各诏版行数不一,字体也有差别。铜虎符文字——虎符为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目前出现了3件秦虎符:新郪虎符、杜虎符、阳陵虎符,仅阳陵虎符属于秦代,虎符身上文字错金,字体与刻石及诏版文字相近。玺印与封泥文字——战国时期玺印使用已较普遍,印文多于金文相似,文字地方特点也较明显,秦统一后,对玺印的名称、质地、文字,印面构图及玺印制度进行了统一;印章打印在文书信札或其他物品之外的封泥上即留下封泥文字,一般简称为“封泥文字”。铜器铭文——分青铜器具和青铜兵器两类,其中,兵器铭文发现较多,兵器刻铭都是用坚硬而锋利的金属刻划的,刻划潦草,线条纤细,文字大小参差,笔画直而生硬,缺少圆滑之感,有时还有缺笔和笔画错压现象,属秦篆之列。简牍文字——目前秦简出土地共8处,以云梦睡虎地和湖南龙山里耶两处最为重要,简文一般以毛笔竖行墨书,字体为秦隶。其他器物上的文字——陶文、漆器文字、刑徒墓瓦志文。统一度量衡秦国度量衡,度以引、丈、尺、寸为单位,量以斛、斗、升、合、龠为单位,衡以石、钧、斤、两、铢为单位(秦尺、秦量、秦权)。统一货币(秦半两钱)秦代郡县制的考古发现始皇采纳李斯意见,废封建为郡县,划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整个秦代究竟设有多少郡,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秦统一措施考古学研究统一文字方面,秦篆与隶书并行,使用领域有所区别,篆书一般用于皇帝诏书、虎符、刻石。钱币、印章及兵器刻铭等,隶书则多见于简牍等;从出土度量衡器及诏书看,秦代对统一度量衡是非常重视和严格的;从出土半两钱分析,秦代对钱币的成色、大小和重量要求并不如度量衡严格,其新铸半两法定标准尚不清楚;关于秦代郡县数量,目前仍为一疑问;从出土秦简资料可看出始皇焚书坑儒之端倪。第五章——汉代都城汉长安城遗址位于西安市西北部,平面近方形,城周夯筑城墙,城墙四角设角楼,长安城共12座城门,每面3座城门,城内道路规整,有8座城门各有一条大街通入城内,给排水设施完善。未央宫位于汉长安城西南部地势最高处,长乐宫居未央宫之东,北宫位于未央宫北部,与桂宫相邻,武库位于汉长安城中南部的未央宫与长乐宫之间,主要市场西市、东市均位于城内西北部,手工业遗址集中在西市一带,只要为陶俑烧造、陶窑、冶铸、铸币等,礼制性建筑主要居于城南郊,包括“王莽九庙”、社稷、辟雍等。汉长安城考古学研究(1)汉长安城形制反映的崇方思想。汉长安城及其皇宫未央宫平面近方形,南郊礼制性建筑也多方形,这对后代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2)城门设置与结构。四面各置3座城门,城共12座城门,一门三道;(3)未央宫在都城布局上的重要地位。居城内地势最高处,宫城南、西面毗邻高大城墙,东、北两面围以武库、后妃诸宫和达官贵邸,与市里百姓形成空间隔离带,这种布局既体现了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的地位,又保障了皇宫的安全;(4)“面朝后市”格局和“前朝后寝”制度;(5)后宫建筑特色。地下建筑;(6)汉长安城宫城与“亚宫城”。以未央宫为皇宫,长乐宫为太后之宫,北宫、桂宫和明光宫为后妃之宫,长乐宫、北宫、桂宫、明光宫均可视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