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5页石钟山记一、积累1.下列加黑字注音或按注音写汉字。蠡(lǐ)钟磬(qìng)枹止响腾(fú)栖鹘(hú)磔磔(zhé)石穴罅(xuéxià)yì(臆)断有大石当中流(dāng)chēnghōng(噌吰)如钟鼓不绝kuǎnkǎn(窽坎)tāngtà(镗鞳)dài(殆)与余同至莫夜月明(mù)汝识之乎(zhì)周景王之无射也(yì)攘(rǎng)除缭绕(rào)围绕(rào)唱喏(rě)稔(rěn)知色厉内荏(rěn)妊(rèn)娠(shēn)鹿茸(róng)冗(rǒng)长耳濡(rú)目染妇孺(rú)皆知蚊蚋(ruì)方枘(ruì)圆凿偌(ruò)大2.解释加黑词的含义。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把,放置;即使)②自以为得之矣(这个,指石钟山命名原因)③而此独以钟名(用;命名)④元丰七年六月丁丑(表示“日”的次序)⑤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谷中者(像;边……边)⑥空中而多窍(中间是空的)⑦与风水相吞吐(指风和水)⑧自以为得其实(真相,真正原因)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A.始访(寻访)其遗踪/然是说也,余尤(更加)疑之B.余自齐安舟(坐船)行适(适,到)临汝C.至莫(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汝识(记得)之乎D.郦元之所见闻,殆(几乎)与余同/余固(本来)笑而不信也4.请找出句中加线词用法不相同的句子。(C)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B.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C.枹止响腾,余韵徐歇D.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5.区别、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①鼓:A鼓动,动词;B击鼓,动词;C弹奏,动词;D敲钟,动词。下临深潭,微风鼓浪(A)噌吰如钟鼓不绝(D)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②是:A这,代词;B正确,形容词;C这样,代词;D是,判断动词。是说也,人常疑之(A)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C)巨是凡人,偏在远郡(D)实迷途未远,觉今是而昨非(B)③得:A得意,形容词;B得到,动词;C能够,能愿动词;D心得,各词;E交好,形容词。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B)因得观所谓石钟者(C)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D)意气洋洋,甚自得也(A)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E)④遗:A读wèi,送给,动词;B读yí,丢弃,动词;C读yí,遗留,动词;D读yí,遗弃,动词。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C)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B)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D)6.“而”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个连词,它可以表并列、承接、修饰、转折、假设、因果等多种关系。试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而”分别表示什么关系,该怎么翻译。①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承接关系,不译。)②余固笑而不信也(并列关系,不译。)③余心方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转折关系,可是。)④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因果关系,因而。)⑤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前“而”,并列关系,不译。后“而”,转折关系,却。)⑥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并列关系。并且。)⑦徐而察之(修饰关系,……地。)⑧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因果关系。因而。)⑨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假设关系。如果。)7.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B)A.南声函胡,北音清越B.桴止响腾,余韵徐歇C.至莫夜月明D.汝识之乎8.翻译下列句子,再指出每句宾语是什么,位置有什么变化,最后总结出这类句子的共同特点和不同点。①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余)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假如没有这样的人,我还能和谁同道呢,谁)③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何陋)④唯奕秋之为听(只听弈秋(讲的),弈秋)第2页共5页⑤子何恃而往(你凭着什么去(南海)呢,何)⑥(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人不承认这说法,之)⑦唯利是图(只追求利,利)⑧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位置的变化:宾语都处在谓语之前共同点七个句子都是宾语前置句不同点:1、6、8句是否定句,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要前置;2、5句是疑问句,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前置;3、4、7句是为了强调宾语,常用“之”、“之为”、“是”等词把宾语提到谓语之前。可见这三类句子属于宾语前置中的三种不同类型。9.“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的正确译文是(C)A.虽然大风浪也不能叫它发出响声啊B.即使有大的风浪也不能叫它发出响声啊C.即使刮大风起大浪也不能叫它发出响声啊D.虽然有大的风浪也不能叫它发出响声啊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鼓槌停止敲击,余音还在传扬,就以为得到(名为石钟)的缘由了。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被敲打时发出响亮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这样。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凭主观推测来推断它的有无,是不可以的。二、文章阅读。1.文章第一段介绍了前人对石钟山命名的两种看法,郦道元认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__李渤认为潭上的双石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他们的共同点是因声命名作者对他们的看法是这样看的余尤疑之,他的根据分别是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乎。2.第二段作者乘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实地考察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认为石钟山的命名和声音关系极大。石钟山发声的第一个原因是山下皆石穴罅,微波入焉,水波相激,形成噌吰如钟鼓不绝之声_第二个原因是在山间港口,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风浪在“窍”中时进时出,发出了窽坎镗鞳之声3.第三段作者对李渤见解的评价是陋,而对郦道元的评价是简,他的见解与郦元是相近的,都看到了石钟山能发声与石、水、风都有关系,但郦道元没有看到石钟山特有的地形地貌4.由石钟山的命名,作者总结出了这样的道理事不目见耳闻,不要断定它的有无5.这篇文章第一段是质疑,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表示怀疑,属议论部分;第二段是解疑,即通过实地考察去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属记叙部分;第三段是结论,即在质疑解疑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的中心思想,属议论部分。说说全文三段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三.文段阅读(一)《水经》云:“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面对)深潭,微风鼓(鼓动;振动,这里有激起之意)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呼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1.下列句子中“之”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县(C)A.是说也,人常疑之B.自以为得之矣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D.然是说也,余尤疑之3.这一段介绍了古代两名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看法,一位是郦道元,一位是李渤,但不管是世人还是作者对他们的说法持一个“疑”态度,因此开篇从质疑开始,表现作者及众人并不迷信于古人的说法。(二)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第3页共5页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①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②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人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③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笑④李渤之陋也。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A)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②送之至湖口③徐而察之④汝识之乎⑤周景王之无射也A.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B.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C.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D.①②③④⑤用法全不相同。2.下列各句中的“得”,意思是“收获”的一项是(C)A.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B.因得观所谓石钟者C.此余之所得也D.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3.下列句子,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B)A.余固笑而不信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D.因得观所谓石钟者4.句子“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A.我从齐安坐船去临汝,大儿子苏迈要赶到饶州的德兴县当县尉B.我从齐安坐船去临汝,大儿子迈苏要去饶州的德兴县C.余下齐安的船,要去临汝,并且大儿子苏迈将要去饶州的德兴县去做县尉D.余下的船从临安出发,并且大儿子苏迈要去饶州的德兴县5.不是“余心动欲还”的原因的一项是(D)A.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B.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C.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中者D.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6.对第一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作者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余尤疑之”。B.到绝壁下,作者看到和听到的景象令人可怖。C.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因为微波冲击石洞和风浪冲击大石的小孔而发出似钟的声音。D.作者用典故作比,说明山由钟名。7.下列各组句中的虚词含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A.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B.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或曰此鹳鹤也或师焉,或否焉8.文中标明了四处“笑”,对这四处笑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㈠㈢㈣处发“笑”的人都是苏轼,只是所笑的对象不同,所表现的感情不同。B.㈡处的“笑”是划船的“舟人”发出的,是吆喝山中鸟儿的。C.㈠㈣的“笑”都是针对李渤观点的,有否定、嘲笑之意。D.㈢处的“笑”是一种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9.根据苏轼的考察,下列与石钟山命名无关的一组是(C)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②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③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④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⑤微波人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第4页共5页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⑥D.②③⑤10.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中写绝壁下的景观,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B.文中极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C.所谓“古之人不余欺也”是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D.作者指出石钟山命名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在于“士大夫”和“渔工水师”不能合作考察。(三)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②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③此世所以不传也。④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⑤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㈣李渤之陋也。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是一个反问句。B“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中的”中的“夜”为名词作状语。C“此世所以不传也”中的“此”指代“渔工水师虽知不而能言”这种情况。D“陋者”意为浅陋的人。2.对“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翻译正确的一项是(B)A.但是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说不出来。B.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C.但是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D.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说不出来。3.在本段中选中一个用了“而”字但又不带转折意味的句子。答: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4.第二段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D)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5.对下边几个“而”字的用法,说明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