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国统区国民党新闻编制的重建与新闻界的抗争一、新闻事业中心的东迁与争夺新闻阵地的斗争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统区新闻事业的中心由西部向东部转移而重新返回上海、南京一带。☆国民党统治集团,凭借其手中掌握的政权与法统,抢先在收复区扩展他们自己的新闻事业。在接收敌伪新闻机构的基础上,一个较战前更为庞大的国民党新闻事业网迅速重建。《管理收复区报纸通讯社杂志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1945.9)《广播事业接收三原则》☆上海:《申报》《新闻报》等民营商业报纸的“党化”☆国民党报团组织出现☆中国共产党也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方针,将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扩展到收复区。中共在上海出版的报刊,数《联合日报》《联合晚报》《建国日报》《文萃》周刊等影响最大。其他进步人士和民主党派的报刊也纷纷创刊或复刊,加入国统区争取新闻阵地的的斗争行列。《文汇报》:是上海孤岛时期创刊的著名抗日报纸,战后于1945年8月在严宝礼的主持下恢复出版,声称该报为无党派的纯商业报纸,以言论自由为最高原则。☆资产阶级民营商业报刊的发展如:成舍我主办的“世界”报系二、拒检运动与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拒检运动: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以1945年8、9月间的拒检运动声势最大。8月,重庆国讯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黄炎培撰写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该书用事实驳斥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的造谣诬蔑。接着重庆16家杂志社正式发表拒检声明,并得到整个文化界的支持与响应,支持拒检运动的杂志社达到了33家。中共坚决支持国统区出版界发起的这场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发表社评《为笔的解放而斗争》。9月,由重庆发起的拒检运动扩展到成都、昆明,并由出版界扩展到新闻界。拒检运动的发展,使国民党当局束手无策,被迫宣布于10月1日起撤销对新闻和图书杂志的审查。国统区新闻界文化界经过为期两个多月的拒检运动的洗礼,获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检查制度在收复区还在继续;其次,报刊杂志的创刊,仍需登记核准;再次,邮电检查制度也还没有废止。为了实现真正的新闻自由,国统区新闻文化界将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继续推向高潮,国民党当局再次摆出让步姿态,在《国共双方会谈纪要》作出让步,但是这些让步只是一纸空文,国民党政府并没能放弃其一贯奉行的新闻统制政策。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期间,国民党当局在会场内大谈民主、自由,但在会场外却使特务破坏会议,先后制造了“沧白堂事件”和“较场口事件”。《新华日报》与《大公报》的论战1、1945年11月20日,重庆版《大公报》发表社评《质中共》把内战责任归于共产党,要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第二天《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与〈大公报〉论国是》驳斥谬论,指出它的本质,“借大公之名,掩大私之实;借人民之名,掩权贵之实”;揭露其基本立场“在若干次要问题上批评国民党当局”,而在一切首要的问题上“却不能不拥护当局”。2、1946年春,当东北民主联军同国民党展开争夺东北之战时,上海版《大公报》于4月16日发表社评《可耻的长春之战》充当国民党帮凶,4月18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可耻的〈大公报〉社论》批驳其反动言论。3、两次大论战,粉碎了国民党御用报刊的栽赃阴谋,使广大人民群众看清了蒋介石破坏和平民主、挑动内战、实行独裁的真面目。三、新闻统制在内战中强化与民营新闻事业的衰落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新闻统制进一步强化。《新华日报》《群众》杂志是国民党在全面内战爆发后的首要摧残对象。国统区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形成后,作为第二条新闻尖兵的北平、上海等地的进步学生报刊成了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坚持进步宣传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国学生导报》《学生报》《燕京新闻》。《中国学生导报》:是抗战以来在国统区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学生报纸,1944年底在重庆创刊,由复旦大学等大中院校学生主办。《学生报》:前身是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的实习报纸《学生新闻》。国统区内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的出现,其代表人物中不少是民主党派的成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观察》周刊。第三条道路:是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观察》周刊:前身是在重庆出版的《客观》杂志,由储安平创办并担任主编。该刊从西方自由主义理念出发,对国民党统治表示失望与不满,发表过不少揭露国民党腐败统治的文章,同时,反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认为是“以暴制暴”。储安平(1909年-1966年?),江苏宜兴人,中国学者、知识分子。民国时期著名评论家,《观察》社长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出任新华书店经理、光明日报社总编、九三学社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48年,由于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美帝国主义更为积极地扶植“第三种势力”,因而在1948年间出现了一轮规模更大的鼓吹第三条道路的宣传声势。1948年《观察》周刊被查封,美帝国主义者给予厚望的“第三条道路”破产。第二节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一、人民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收缩抗战胜利后,中共领导的解放区人民新闻事业经历了一个发展、收缩、再发展的历程。抗战胜利后,随着一些城市和工矿区的被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城市报刊和工矿报刊应运而生;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于1945年8月中旬恢复播音,并建立起初具规模的人民广播电台网。解放战争期间,以延安广播电台,在宣传上的特点是立足解放区,以国统区的听众为主要对象。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后,由于人民解放军以消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主动放弃了一些地方,解放区人民新闻事业由发展转为收缩。二、新华社作用的加强与军事宣传报道的发展抗战胜利后,新华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组织建设方面,新华社总社的工作机构较前扩大、充实,至1946年6月,在国内建成9人总分社,40多个分社。此后,中央提出“全党办通讯社”的口号,对新华社和解放日报社实行报、社合以,以通讯为主的体制。在业务建设方面,新华社总社提出了提高报道水平、改进新闻写作、加紧业务学习等新的任务要求。提出新华社由供应解放区的通讯社转变为面向全国的通讯社。1947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发动全面进攻后,新华社分两支队伍,一支由范长江率领,由总社少数精干人员组成,番号为“四大队”,留在陕北,跟随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的中央纵队从事新闻工作,充当党中央的耳目喉舌。另一支由时任社长廖承志率领,向太行山区转移,在太行山重建临时总社,后来总社随着东渡黄河向河北平山转移。此后,中共中央恢复了对新华社的直接领导。同时,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也迁至平山。在解放战争期间,军事宣传报道始终是人民新闻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在前期,新华社等新闻机构不仅加强军事评论工作,还通过各种评论、社论报道分析战局,展望光明前景;在转入反攻后,更是全力以赴投入大反攻的报道与宣传。为了作了军事报道工作,军事报道网迅速发展,先是组建记者组或记者团随军进行采访,后在此基础上扩建前线分社。毛泽东也为新华社写了一系列新闻报道与评论,影响深远。《人民日报》创刊:1948年6月,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平山创刊,由原《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改组而成,实际上发挥党的全国性机关报作用。1949年是中国人民革命和人民新闻事业走向全面胜利的一年。华北《人民日报》迁入北平出版。8月中共中央决定该报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胡乔木、范长江等先后担任社长,邓拓任总编辑。1946年5月15日中共晋冀鲁豫边区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邯郸市创刊。1948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平山创刊,由原《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改组而成。三、反“客里空”运动与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土地改革是宣传报道,是解放区人民新闻事业的又一项重要内容。但在土改运动初期,一度出现右的倾向,土改宣传报道过份渲染地主“拥护土改”,自动“献地”,这些宣传报道不利于发动广大农民投身土改斗争,由于新闻工作者个人主义、主观主义思想作怪,报纸上失实的报道为数不少。《晋绥日报》首先认识错误并予以改正,在报纸上以批评与自我批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发起了反对“客里空”运动。客里空:采自苏联剧本《前线》里有关“客里空”的情节,客里空是一个惯于弄虚作假、吹牛拍马的战地特派记者,但从不深入战场,而是呆在总指挥部,根据从指挥部里听到的一星半点材料胡编乱造,最后终于露出马脚,被从前线赶走。《晋绥日报》连续发表了编辑部文章,还陆续发表了大量有关材料,有读者的揭发,也有编辑记者的检查。这一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并通过新华社的宣传报道,推广到其他解放区。1947年9月,反客里空运动进入高潮,并一直持续到1948年春天。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一是发扬了批语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了“编者按语”这一编辑手段,表达编者意见。二是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但运动后期,出现了一些左的偏差,误伤了一些好人,所幸的是,即时为党中央所觉察,并加以纠正。毛泽东对《晋绥日报》工作人员的讲话:1948年3月下旬,毛泽东接见《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在听取报社工作汇报后发表了重要讲话,即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主要对包括《晋绥日报》在内的在解放区新闻工作经历的“左”“右”两条战线的斗争作了全面总结。并指出:我们在纠正偏差的时候,应当采取分析的态度,不应当否定一切。同时,还精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包括: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办报的方针和路线,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问题。作用与任务: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地同群众见。同时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关系。方针和路线:报纸要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风格:我们的宣传工作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学习修养问题:应当轮流出去参加群众工作,土改工作,在没在出去的时候,也应当多看关于群众运动的材料。第三节中国新闻事业的划时代巨变一、人民新闻事业的再发展与走向全面胜利1947年下半年,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后,解放区人民新闻事业获得了新的更大的发展,其中心开始由农村向城市转移。陕北广播电台于1949年3月迁入北平,改名北平广播电台,成为全国性的广播宣传中枢。新华社也开始加强了关于城市工作的报道业务。中国共产党也及时提出了城市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1948年下半年起,中共中央、中宣部、新华总社在总结党在城市新闻宣传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出了一系列有关城市新闻工作方针的指示与决定。1949年3月,中共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会上做了报告,指出城市中的各项工作,包括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这一报告从理论上解决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重要问题,也为党的城市办报方针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使党的城市办报方针日趋成熟。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1948年9、10月间,中共中央在西柏坡举办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刘少奇去学习班做了长篇讲话,在讲话中,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一是深刻阐明了新闻工作的作用与任务:新闻工作是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一个重要桥梁,新闻工作应该反应群众的呼声,同时把党的政策告诉群众;二是指出党和人民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四个条件:第一,马列主义的修养,就是要学习唯物史观,认识论和阶级分析法;第二,政策路线的知识,就是要坚定地执行党的正确路线,既批评左倾,又反对右倾;第三,正确的基本态度,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四,独立地做相

1 / 5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