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张春蕾主讲第一编比较文学基础理论与发展概述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第一节“比较”——跨越与沟通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第三节走向世界文学第一节“比较”——跨越与沟通•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比当作匕,……匕今日之饭匙也。”•《商周古文字读本》:匕与”妣”相通,“泛指为女性祖先,专指则为祖母”。(忌讳)1、什么是“比较”?一、比较文学的性质比,亲也。《论语·里仁》比,犹亲也。《周礼·大司马》比谓昵狎。《荀子·不苟》比是亲狎之法。《论语·为政》比,密也。《说文》比犹同也。《礼记·乐记》比者比同也。《周书·武顺》比,齐同也。《诗经·六月》认同关系比,和也。《汉书·晁错传》集注比,合也。《国语·吴语》比,和也。《汉书·杨雄传》比,合也。《汉书·律历志》和合关系•“和六律以听耳”。《国语·郑语》•“掌六乐声音之节与其和”《周礼·春官·小师》•“两军相对为交和”《孙子·军争》•两军交战谓之“合”•“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回合)•水火、阴阳对立和合《庄子》何谓和合?比较方法的产生•比较方法承认同一与差异是事物存在的特性,并且利用同一与差异的特性认识事物,把它作为一种重要手段。比较方法的产生2、比较文学学科的产生及归属第一节“比较”——跨越与沟通比较文学是兴起于19世纪末的一门新兴学科(“显学”),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名称源于法国。1816年,法国人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在《比较文学教程》中第一次使用“比较文学”一词;维尔曼1827-1830年在巴黎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讲座;法、英、意语同称为“比较文学”,德语称“比较文艺学”。德语突出了其学科性质。傅东华于1931年在翻译法国学者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一书时,第一次把法语的“Littératurecomparée”翻译成“比较文学”,于是,汉语语境中的这门学科名称也就这样确定下来。二、对于比较文学的误解——比较文学并不等于文学比较第一节“比较”——跨越与沟通钟嵘《诗品》:“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颜终身病之。”(亦见《南史·颜延之传》,谢为谢灵运)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论著)范存忠:《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论文)辨析:下列四例中哪些属于比较文学的范畴?第一节“比较”——跨越与沟通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领域的比较。美国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比较文学的特点:跨越性开放性三、比较文学的跨越性第一节“比较”——跨越与沟通比较文学的开放性,既表现在它的视野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文学,都可以在可比性的条件下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也表现在它富有开拓精神,不受既有观念的限制,乐于探索新问题新方法。四、比较文学的开放性第一节“比较”——跨越与沟通特征之一: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而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客体定位。五、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民族文学是从一个民族共同的血缘观念来成立起学科身份的;国别文学是从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念来成立起学科身份的。作为学科身份的成立是由客体本身存在的时间与空间条件所定位的。第一节“比较”——跨越与沟通比较文学在学科身份上的成立恰恰是基于研究主体而定位的。研究者者作为主体面对的是介于两种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之间或介于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二元关系。这种二元关系是依据主体——研究者对两种语言文学之间或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汇通性比较研究而成立,主体的介入对双方学理关系的追寻有着决定性意义。五、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第一节“比较”——跨越与沟通也就是说,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固定的,而是依据研究主体的眼光、判断来选择的。比较文学是研究主体带着比较视域对双方学理关系的追寻。比较文学的二元学理关系的成立是主体定位的。五、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第一节“比较”——跨越与沟通特征之二: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介于两种民族文学或两种国别文学之间的学理关系,或介于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学理关系。五、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梵·第根: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基亚: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出一个特定国家界限的文学研究,也是文学与其他知识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第一节“比较”——跨越与沟通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关系包含三种不同类型:第一,材料事实关系。这是基于文献学与考据学之上的材料事实研究。第二,美学价值关系。寻找没有材料事实联系的两种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之间的共同美学价值关系。第三,学科交叉关系。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被称为科际整合,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有不可切断的学理关系或亲缘关系,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五、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第一节“比较”——跨越与沟通特征之三: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的研究,这四个跨越是比较文学在具体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重要学科特色。五、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第一节“比较”——跨越与沟通六、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的内在意义链1、跨民族跨民族是衡量比较文学能否成立的重要标识。文学研究主体的视域一旦跨越了民族界限,比较文学研究就可能成立(并非一定成立,因为还要涉及到可比性原则、文学性原则等一系列问题)。第一节“比较”——跨越与沟通2、跨语言跨语言是衡量比较文学研究成立的标识。民族之间与文化之间最主要的分水岭在于语言的差异,民族文学之间的影响与接受也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但不跨越语言,比较文学研究也可以成立。如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文学都是用英语撰写的,不跨语言,但在某种程度上跨越了国界、文化与民族,这四个国家的文学仍然可以进行比较研究。第一节“比较”——跨越与沟通3、跨文化跨文化也是比较文学研究成立的标识,但并非必要标识。人文科学界对文化的定义非常多,从不同系统角度界定的“文化”定义的外延不尽一致。如东方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基督教文化系统、佛教文化系统、儒家文化系统、道家文化系统、民族文化系统,十分庞杂。比较文学研究中所讲的文化主要应限定在“民族文化”这一范畴之内,重点强调的仍然是“跨民族”。第一节“比较”——跨越与沟通4、跨学科跨学科是衡量比较文学研究成立的重要标识。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美国学者雷马克提出的,他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学科中去,认为比较文学可以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与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这样大大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际整合理论的进一步提出及交叉边缘学科研究的崛起,至今为止,追寻文学与艺术、哲学、宗教、心理学等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所交叉的共同规律,成为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第一节“比较”——跨越与沟通六、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的内在意义链从民族学和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来审视,每一个民族所秉有的语言与文化是唯一性的,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两种最基本的生存标识。文学研究主体的视域一旦跨越了民族界限,就必然跨越了语言与文化的界限,研究主体的视域就可维系在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之上。第一节“比较”——跨越与沟通钱锺书在《谈艺录·序》中谈到这种跨越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在《诗可以怨》这篇比较诗学的典范文章中,他又指出学科之间的联系:“我们讲西洋,讲近代,也会不知不觉中远及中国,上溯古代。人文科学的各个对象彼此系连、交互映发,不但跨越国界,衔接时代,而且贯穿着不同的学科。”在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中,跨民族和跨学科最为重要。打破欧洲中心主义(由影响到平行)打破单一学科研究模式(跨学科研究)打破关系研究模式,同时关注文学性研究(文本研究)第一节“比较”——跨越与沟通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一、与比较文学相关的四个概念国别文学(nationalliterature):是指按国家这个政治概念来区别的文学。民族文学(nationalliterature):是指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族的政治、社会、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一、与比较文学相关的四个概念总体文学(generalliterature):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表现为在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随着它们在空间上的伸展、地理上的扩张,这些思潮和流派已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诗学与美学的高度。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一、与比较文学相关的四个概念世界文学(worldliterature):一般学术观点认为,“世界文学”这个术语是歌德在1827年在评论他的剧本《塔索》的法译本和中国小说时最早提出来的。“我愈来愈深信,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我喜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况,我也劝每个人这么办。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但也有学者指出,“世界文学”概念更早的提出者是赫尔德。1793年,赫尔德在《鼓励人道的书简》中写道:“我们应该排除狭隘的民族局限性框框,和全球各民族建立精神商品的自由交换,把历史发展各个阶段由各民族创造的最最珍贵的作品,都包容到自己的组成部分中来,使我们的文学史成为包罗万象的全世界文学史。”——转引自钱念孙《文学横向发展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一、与比较文学相关的四个概念•世界文学(worldliterature):美国学者韦勒克在《总体文学、比较文学、民族文学》一文中,对“世界文学”有一段经典论述:“‘世界文学’是从歌德的‘Weltliterature’翻译过来的,也许有些不必要的夸大其词,它意味着应该研究从新西兰到冰岛的全部五大洲文学。(第一层面)其实歌德并没有这个意思。歌德用‘世界文学’来指称所有的文学将合而为一的一个时代。这是一种要把所有的文学同一起来形成一个伟大的综合体的理想,每一个民族在这个世界性的音乐会将演奏着自己的旋律。但是歌德自己注意到这是一个非常遥远的理想,也注意到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愿意放弃它的个性。今天我们甚至可能距离这样一种融合的状态更加遥远了,并且我们会声称我们不希望民族文学多样性消失。(第二层面)‘世界文学’也经常被用于第三种意思,它可以意指种种经典著作的伟大宝库,如荷马、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和歌德,他们誉满全球,流芳千古。因此,‘世界文学’既成为‘名著’的同义词,也成为一种文学作品选的同义词,这种文学作品选在批评和教学方面有着它的公认性。(第三层面)”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一、与比较文学相关的四个概念•界分这四个概念本身的理论含义,是作为一种理论背景,进一步为比较文学这一概念下定义营造有效的参照系。•在四个概念中,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是以一种民族文学或一种国家文学作为研究客体的,它们的研究视域或语境是单项度的、一元的,而比较文学是以两种以上的民族或国别文学的关系作为研究客体的,其研究视域是双项度或多项度的、二元或多元的。彼此的区别是明显的。世界文学指称的是总量上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学,也容易区分。比较容易混淆的是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也研究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但它并不强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而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的,同时,总体文学强调共时性,即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的横断面上展开研究,其研究内容仅限于诗学。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二、法国学者的定义•在法国学派中,较早给出相对完整定义的学者是梵·第根。他在《比较文学论》中认为:“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总之,‘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