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雨霖铃教学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2、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用红色檀木制成,于唱歌时打拍子用的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最早的琵琶不是专门用来当乐器演奏了。而是类似战鼓那样在作战的时候激励士气的。铁绰板估计也是金属制品,像快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二、解题《雨霖铃》原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玄宗触景生情,甚是思念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作者在填这首词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更觉得痛苦万状。所以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写与一位红颜知己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雨霖铃”属于词牌名。一般词的题目由两部分组成,即词牌名和词题,当然也有单有词牌名作题目的,如虞美人、声声慢等。本词属于长调、慢词。四、预习:1.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2.哪些句子抒写了作者的感情?3、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写离别之情的?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离别前:勾勒环境离别时:描写情态离别后:刻画心理五、朗读:1、师读: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哀婉、悲伤、凄清。(板书)2、指导诵读。六、赏析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情景交融、虚实相济。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逐句赏析上片(学生朗读、体会、讨论后分组发言,教师纠正)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1)字词:“寒蝉”:透出凉凉的秋意。“凄切”之声令人感到凄凉冷落。对:面对“骤雨初歇”:一场秋雨刚刚停歇(2)寒蝉凄凉急促地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3)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写景。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秋季)、时间(傍晚)、地点(长亭)和事件(送别)。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萧瑟)。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4)分析: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2、“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无绪”是当时心情不好,没有兴致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在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留恋之情深,是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不难想象画面中的人物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在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却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这两句是写别时人:不忍别又不能不别。心情:痛苦、无奈、恋恋不舍。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无力而有意的手握在一起,无神而有情的眼互相凝视,纵有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维妙维肖地表达出来了。柳永是描写离别之情的高手,他特别擅长通过这种看似简单平凡的词句来传达真挚感人的情怀。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而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感情:缠绵眷恋、无可奈何。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1)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想”之意。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离别后的情景,是他的内心独白。离别后如何呢?(2)“去去”往前走了又走,表示走得很远,越走越远。“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3)这一路去,陪伴词人的又是什么呢?作者想象千里之外之景,虚实结合。“千里烟波”:轻烟笼罩,江面浩淼空旷;是愁人的景象。“暮霭沉沉”: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沉沉”不仅的暮霭的样子了,更是作者抑郁的心理表现,他的愁绪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楚天阔”: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以空阔的天空为背景,写出了人的孤独。(4)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5)两句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写法。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么一来,给予读者的感觉就不光是自然的景色,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小结:第一幅画可命名为“长亭别离”: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篷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词人与情人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地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雾气一片。上阙: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下片赏析: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1)“多情自古”:为“自古多情”,把自己情感赋予普遍意义。“伤别离”点明这首词的主旨。下片开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2)“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更加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用对比手法,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3)“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起首一句“寒蝉凄切”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4)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感情:忧伤失意。~~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因离别而感伤,更何况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呢,更叫人难忍受了。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句为名句。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是作者的想象。(1)“杨柳岸”: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时情,因为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而词人的“酒醒”后偏偏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难免不引起离人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怎能不叫人倍感伤痛。(2)“晓风残月”都写出了别后心境的凄凉,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湖。“残月”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3)~~~今夜酒醒时,将在何处?那时(已不见心爱的人)只能呆呆地对着岸上凋零的杨柳、清凉的晓风和清冷的残月。(4)此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别后景:词中有画,景中含情。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作者给我们展示了—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5)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经年:一年又一年;应是:即使是;千种:极言其多。风情:深情密意,旧指男女之间的情恋。(2)这一去又是很长的时间,即使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即使有许多风情韵事,又能对谁倾诉呢?(3)“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4)“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明确: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感情:别后情——孤寂痛苦。如此收束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小结:下阙: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离人设想的“今宵”和“经年”所处的景与情,是想象之境,是离愁的进一步拓展。写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本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板书:情景交融)六、总结全词:1、内容: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实写)“伤离别”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实写)写临别时的情景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虚写)写别后的情景。2、意象:意象特点表现手法感情寒蝉、长亭、骤雨凄切悲凉借景抒情惆怅烟波、暮霭、楚天苍茫落寞哀怨杨柳、晓风、残月凄清孤寂情景交融伤感一切身外景皆为作者心中情。作者可以触景生情,可以借景抒情,可以因情设景;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总之,作者把自己或喜或忧、或兴或悲、或乐或哀、或轻松或沉闷、或高亢或低回等感情倾注在所写之景上,使此景含有此情或用此景衬托此情。3、表达技巧:(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铺叙白描。(3)虚实相生。作业:背诵全词课后记:这三首词均皆经典之词,李煜的愁,辛弃疾的悲壮,柳永的哀婉,深深打动了学生,学生诵读兴趣较浓。词的思想内容理解有一定难度,故词人的生活经历有必要介绍清楚。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