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比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西方教育比较探微朱艳2011年12月12日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途径,一种积极引导人类的思想、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有效的途径,从中性词的角度看,可以有影响与之相对应,从贬义词的角度看,可以有唆恶与之相对应。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一种以某些主观意识形态去适当改变另外一些主观意识形态的一种方法。是改变他人观念与思想的一种科学的方法。教育亦是最廉价的国防体系。总之,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是一种影响,一种积极的影响,一种对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积极的影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即教会其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通俗点说“教:上做下学(或模仿);育:正确态度对待客观。”教育最终目的是以正确的习惯和态度对待客观。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1.汉语“教育”一词的溯源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有识之士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现代汉语中“教育”一词的通行,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中国教育话语由“以学为本”向“以教为本”的现代性转变。2.西文“教育”一词的溯源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文“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教育的节奏0-3岁:存养内在秩序,培养目标以“专注”为本;3-9岁:植入情理原则,培养目标以“礼乐”为本;9-12岁:植入数学公式,培养目标以“精确”为本;12-18岁:扩充放大形式,培养目标以“领悟”为本;18-21岁:明德亲民至善,培养目标以“践行”为本;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而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起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好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欧美国家的小学生常做的家庭作业就是实验报告,你研究了什么,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有什么结果和结论,参考了哪些文献。..研究的对象和问题很小,常常只是一支铅笔的滚动,糖和盐的溶解等等什么的。(重要的不是大和小,而是方式方法!)。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我认为,人类之所以在这个世界处于统治地位,就是因为人类的创造力!人类创造工具并使用它,目前已知的生物中,只有人和黑猩猩有创造工具的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近代和现代绝大多数发明和发现出现在西方的主要原因。同样,它也有缺点,有局限性。它注重分析,缺乏综合思考能力的培养。分析就好像一条射线一样,确定了方向,就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很少去反思出发点;它“喜新厌旧”,重视个体的创新,常忽略个体对已有知识的累积。美国教育部长也说:“我们国家的教育是彻底失败的,我们把人教成了肉机器”,就是出于西方教育缺乏综合思考能力和横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说的(横向思维——人与电脑的根本区别.例:有十块钱和一块钱,拿哪个?答拿十块或拿一块的,即纵向思维;答都拿或都不拿的,即横向思维)。历来中华教育的主体是通过儒家思想表现出来的。因为儒家有“忠孝”的思想,所以当权者就把教育工作主要交给儒家来负责,以便有利于统治,而国家行政是否也以儒家思想为标准,这里不讨论。这种教育注重综合,讲究内在,对已知的知识不断累积,故有“温故而知新”,又善于多方位的进行思考。它的不足之处就是对思想的自由有一定的禁锢,使人缺乏创造力和条理性、系统性不强,不够精确,一、中西方教育的跨文化比较每一种教育必然是反映国家文化的一面镜子。中西方的教学观点:教育的内涵记忆和理解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师生间的关系中国的校训的特点:(1)“主德、求善”的道德性取向;(2)“重集体、重和谐”整体性取向;(3)“静思”的学习性取向;(4)“重意志锻炼”的态度取向;(5)“崇尚直觉、体悟”的致思取向西方的校训的特点:(1)“主知”、“求真”的科学性取向(2)倡导“自由”、“自我”的个体性取向;(3)“实践”的行为取向;(4)“重神”的宗教性思想启示1、校训的表达要清晰、明确,突出学校的特色;2、要深化校训对师生的影响;3、崇尚直觉、体悟的致思方式需要改变;4、教学方法需要改变;5、教育不仅要重视整体,更要注重学生个人的发展;二、从传统文化的视角看中西教育差异(一)中西方家庭教育之差异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其核心是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观念的不同:西方(核心是知识源于好奇心);中国(核心是生命、道德和伦理)家庭教育差异形成的原因(历史背景、传统文化)(二)中西方学校教育的差异基础教育的差异高等教育的差异西方教育广而博,中国教育窄而深;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精神。三、美国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危机意识及启示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报告《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989年《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同年首次教育高峰会议举行;1991年《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1994年《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1997年克林顿《做好准备,迎接新世纪》提出的10点教育计划;2002年总统签署的《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及教育部颁布的《2002-2007战略规划》2003年,美国著名智囊机构胡佛研究所发表报告《我们的学校和我们的未来:我们仍然处在危险中吗?》美国危机意识的特点与实质国家发展危机和教育改革的成功嫁接与互动发展;全国坚持不懈追求教育更为全面卓越的动力源;国家发展中国民内心深处特有忧患意识的真实流露。危机意识是审视和借鉴美国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应有的视角;激发培养危机意识是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动力源之一;启示四、中美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比较评价基准不同评价功能不同对评价结果负责的机构不同对维护学生择校权利的态度不同评价导向不同美国初等教育的主要特点知识传授水平低、时间迟。以算术为例:美国小学三年级教授100以内的四则运算,只相当于我国小学一年级下学期水平,六年级小学生作文长度及表达能力大体相当于我国小学四年级水准。“科学”课较我国“自然”课内容多,涉及当代科技基础知识。另有介绍政府、政日授课课时比例小。美国小学生每日在校约8小时(包括午餐时间),课堂教学仅占约一校内活动丰富、生动。除算术、英语、科学等课程外,其他课程均以活动形式进行,用孩子和家长的话说,就是“玩”,如游戏、绘画、手工制作、植物栽培、表演等。负责组织,具体的由孩子凭想象去干。例如手工制作,孩子可利用各种工具、材料“为所欲为”,教师不多干预,作品五花八门,别出心裁。课外作业量少,但有趣。作业形式大都符合孩子的心理,使其乐于完成。如观察某一现象(像种子在水中如何发芽等)、制作一手工制品、画一张画、编个故事等。孩子完成的作业虽然幼稚,有的不伦不类甚至荒诞,但毫无思想制约,体现并开启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注重培养组织、演说、社交能力。不少活动教师布置后即由孩子自己独立完成。我国驻美机构时常收到美国小学生来信索要有关中国的材料,他们要用这些材料办“展览”,作报告,既令人好笑,又发人深思,但从中不难体会到美国小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广泛接触自然和社会。针对孩子爱玩的天性,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旅游,使他们接触自然、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美国的风景区、历史和文化设施均对学生参观优惠。发展个性。美国是政治、文化多元化社会,注重人的个性,学校不以统一模式“铸造”学生,教师对学生“管”得不多,评语多是鼓励性的,以国内观点看,未免有些“放任自流。”爱国主义教育潜移默化。美国小学不开设与我国对应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参观、访问、了解重大历史事件来进行,不讲很多道理,却直观、形象地从教师负担相对较轻。由于教材内容不深,作业量少,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学校并不包揽学生一切事务,“放”多于“管”,故美国小学教师与我国小学教师相比,负担轻得多,师生关系平等和缓。教师收入属中等水平。上述分析表明,美国初等教育就其传授的知识水平而言的确低于我国。但人才培养和人才构成要素包括多方面,除知识传授外,还包括能力培养与潜力开发。我国初等教育侧重于知识传授,形成教材深、课时多、作业量大,学生、教师负担重,课余时间有限,课外活动面窄,社会活动单一,学生主要在课堂上靠书本获取知识,共性培养重于个性培养,对孩子以管为主,学校几乎包揽一切这样一种格局。事实表明,这种格局在知识传授上有其可取之处,但在能力培养,尤其中美初等教育的比较美国的初等教育不过分侧重知识传授(实际上重视不够),而注重能力培养和潜力开发。根据孩子心理发育特点,适应他们爱玩、好动、好奇的天性,寓教于乐,寓教于玩,使孩子们在玩耍中锻炼了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充分发展了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如此培养的学生知识量不及我国的小学生,但实际能力强,后劲足,潜力大,对今后发展、深造明显有利。五、07年以来国家财政在教育方面的支出情况介绍教育支出:858.54亿,比去年增长41.7%“三农”支出3917亿,比去年增加520亿,增长15.3%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2000亿,比去年增长13.9%医疗卫生支出312。76亿,比去年增长86%07年中央财政支出的几组数据:用于“三农”各项支出合计5625亿元,增加1307亿元,比上年增长30.3%。教育支出1561.76亿元,比上年增长45.1%医疗卫生支出831.58亿元,比上年增长25.2%。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61.61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24.2%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投入,安排147.6亿元,增长24%。二是支持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中央财政安排节能减排资金270亿元,增加35亿元。08年中央财政支出:用于民生支出达7284.63亿,比上年增29.4%。教育支出1980.62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医疗卫生支出1180.56亿元,比上年增长38.2%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50.69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22.1%09年中央财政支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970.00亿元,比上年增长61.7%(一)教育支出12550.02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占全国财政支出的14.0%,(二)医疗卫生支出4804.18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占全国财政支出的5.3%,(三)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130.62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占全国财政支出的10.2%,(四)住房保障支出2376.88亿元,比上年增长31.8%,占全国财政支出的2.6%,(五)农林水事务支出8129.58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占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