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讲社会网络观---------------------------------------------------1第二讲社会网络的测量-----------------------------------------------6第三讲定名法------------------------------------------------------11第四讲中国的“关系”(上)-----------------------------------------20第五讲中国的“关系”(下)-----------------------------------------24第六讲网络和经济(上)--------------------------------------------32第七讲网络与经济(下)----------------------------------------------41第八讲网络和劳动力市场(上)--------------------------------------49第九讲网络和劳动力市场(下)--------------------------------------60第十讲网络和收入--------------------------------------------------64作者简介:----------------------------------------------------------771开场白开场白开场白开场白国内从事社会网络研究的学者大有人在。比如清华大学的罗家德教授,对社会网络研究很有成就,在国内的研究一年之内就已经很有起色,并组织了一个社会网专业协会。我也答应他成为该研究协会中的一员。这次我的讲授,首先假设大家已经具备了社会网络的基础知识,但没有形成体系。我想利用这45个学时,在前两天将基础知识讲授给大家,从第三天开始介绍一些国外社会网络研究中的尖端课题。以往我在国外讲授主要以同学的读书和讨论为主,但这次由于我们大家找英文文献有些不方便,所以这次主要以我讲为主,但同时也希望大家跟我有一个互动。但问问题有一个技巧,问题有两种,一种叫做互动问题,就是随时有一些基本的问题或者语言上的问题可以直接举手提出来,我可以随时回答;另一种属于比较大的理论方面的问题,我会在讲授结束后跟大家有一个互动的时间,这样便于大家有更充足的时间讨论。我的课程过程中会给大家布置两个作业,第一周的作业是分析2003年GSS数据中一些与网络有关的指标;第二个作业要求大家抓住某一个社会网络的概念来写一写大家自己的感悟。这两个作业的综合与拓展开来应该是一篇完整的课程论文,这份课程论文我要求大家一定要写成一篇理论导向、实证分析的文章。理论导向是说你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对社会网络某一个理论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依据这个理论想法要去分析资料,就是2003年GSS数据,用这个资料的分析结果来验证你的理论方面的想法。课程结束后给大家一个月的时间来写这个论文,字数大约在6000-8000。第一讲第一讲第一讲第一讲社会网络观社会网络观社会网络观社会网络观THESOCIALNETWORKPERSPECTIVE第一节课我讲社会网络观。有两篇文章需要大家在课后自己去阅读,第二次课上有什么问题我们也可以讨论。社会网络观我们分8个小题来讲。什么叫社会网络观?怎么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会网络观呢?首先我们要澄清,社会学研究是一种科学研究。我们知道社会学的定义是众说纷纭,各种社会学的概论都对社会学的定义有不同的说法。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学的一个特点是共识大于分歧,经济学是什么,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定论。而社会学则是分歧大于共识,这给我们大家提供了一个当“英雄”的机会,可以有机会对基本问题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我的观点是,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动的,并且我们研究的不是个体行为,而是群体行为,但是行为的附载体还是个人。概念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它是用思维的方式来反映本质的。我们用概念来把握本质。如果你是用概念表述,你就是力求用概念把握本质;如果你用的概念是对的,你就可能把握了正确的本质;如果你用的概念是错的,说明你的认识发生了偏差。这个时候你的认识就深入到了现象的本质。所以对我们来说需要把握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而我们在用概念的时候就把握了对本质的认识。第二是要把握现象的变动规律。任何一个现象的出现、发展、消失,都是在和其他现象的相互作用之下发生的,我们需要在一个因果关系中来把握,我们需要从因果论的角度来看问题。最后,我们认识和研究的方法是有一定的讲究的,研究的过程或者是演绎的,或者是归纳的,这两种都是科学的方法,但有不同的目的。通常来说,演2绎的方法是来证明一个理论的,归纳的方法是导引一个理论的。由这三点我们明确了社会学是做什么的,然后我们把这三点套在社会学另外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观点上。第一个,叫做社会文化论。他们在解释社会行为的时候,从文化的观点看社会行为,认为任何行为都基于内在的动机。例如炒股的人,就是因为有一个发财的心理,认为自主性和消费自由度源于财富。这个动机是符合一种文化的,是基于文化的三要素:信仰、价值、规范。他们研究的过程主要是归纳性的,因此在用社会文化的观点来看社会行为的时候,是个案研究居多的。与社会文化论相对的一种观点叫做社会结构论。从结构的观点来解释人们的社会行为。他们看到的社会行为的本质是什么呢?他看到的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他不能干什么。每个人都想炒股,都想发财,为什么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会成功,百分之八十的人总是在亏损呢?如果看到群体的现象,就会发现,很多人是受所处的社会条件的制约,受外在于行为个体的条件和力量的制约,这个外在的力量就是结构。从结构的观点来讲,就是来看社会条件状况是怎么样的,他们发现整个社会有一个地位的分布和关系的分布,这两个分布造成了最主要的社会结构制约条件。有些个人为什么成功了?刚好是因为他们在优势的地位上,拥有优势的社会资源;有些人没有成功原因可能是他们基于的关系资源恰好是劣等的、劣势的。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人成功的几率是不同的。最后,社会结构的理论观点大体上是看大尺度的条件,个人行为的偶发性是非常大的,而我们社会学研究的是一种必然现象,这个必然性有时候并不是决定性的,但至少在统计分析上是有趋势性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会调查是有必要的。所以当我们把社会结构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主题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就是要解释现代社会结构条件对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的制约性。这个制约性是体现在两个方面的,也就是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结构观。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观,或者叫做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视角。一种是从职位分布的角度来看社会结构。个人具有自己的信仰、规范、动机,这些东西都已经融入到了个人的行为当中。举个例子,为什么中国人相比外国人比较含蓄,不容易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但是在美国这种情况是比较少的。为什么呢?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社会结构的不同,由于中国的社会结构制约性比较大,不管你是出于有限理性还是极端自私,总是在强大的结构压力之下不得不说谎。当然说谎给我们社会学家的问卷研究也带来很多不便,所以我们在问卷调查中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测谎,挖空心思地尽可能了解到被访者比较接近真实的想法。而西方社会的社会结构压力相对比较小,所以人们的说谎行为就比较少,说出真话来个人受到制裁的可能性也比较小。特别是美国,它鼓励你直截了当的说,鼓励你与众不同。但是在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趋同的文化,这个会造成群体的压抑个性,或者沉默,或者说假话。社会结构实际上来自于两块,一块是个人的社会地位,一块是个人的社会关系。在个体行为者之外,有一些地位的分布,实际上指个人的一些特征,比如教授有教授的地位,副教授有副教授的地位,个体的特征值都分别对应着社会的一种地位分布。大家普遍接受的有比如说年龄分布,人年龄大的时候就要退休,年龄给了你结构约束、结构制约,你必须让出位置来给更年轻的人。收入结构也是这样,比如说你在北京有2000块钱,在北京的收入结构里可能是一个中产阶级,但是如果你去徐州,可能这个值就比较靠上。所以一个人的收入结构可能控制你的消费结构和个人行为。这个叫做从地位的角度看待社会结构。这种观点在1970年代以前一直在社会结构观中占据统治地位。1970年代以后,另一种社会结构观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这就是从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结构。马克思有一句名言:认识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所有的关系都在任何一个个人的身上能够反映出来。个人与个人之间从出生开始就与其他人之间发生着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有先赋性的社会关系,也有选择性的社会关系。所以个人总是在社会关系当中来行为的。长期以来社会学家们忽视了社会关系也是一种结构制约,直到19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学家们才逐渐认识到,人的社会关系实际上是制约社会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社会网络与社会3关系的角度来讲,就叫做社会关系或者社会网络学派。如果我们总结这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结构观,就会发现可以从这么几个角度来看两个结构观的质的不同。首先可以看到个人方面的不同。从社会地位的角度来分析个人,你看到的是个人的特征,是男是女,是老人还是年轻人,学历多高,长得什么样,工资、收入有多少,等等。但要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看个人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是个人的特征,而是看到个人与其他个人的联系。这就包括你跟谁联系,联系的性质是怎样的,联系的强度如何,联系的频繁程度如何,等等。其次,社会学是通过研究个人来研究群体现象。从社会地位的角度来讲,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类别的群体,例如我们看到的是学生、教授,我们看到工人、干部,我们看到的是人以类聚的“类”。但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网络里的人,网络内部的人是联系的,不同网络之间可能是分割的,也有可能是联系的,我们从个人和其他个人的联系当中来看着一种群体现象。第三个,分析取向。就是你要分析什么、研究什么。当你从社会地位的角度来看,这个取向是看个人和团体之间的归属和认同。你认同自己是属于哪个阶级的,你怎样认同他人。社会网络就是一种定位,是一种联系性,事实上是说你和另外一个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是怎样的。第四个,我们看到个人和群体之所以能在社会上自立,是由于有各种不同的资源。社会地位的角度分析是看对资源的占有,而社会关系的视角并不看对资源的占有,而是一种涉取。涉取的意思不是一种占有的概念,而是一种通过关系来借用他人占有的资源。当然这种占有是有条件的,首先这种资源当前对于占有者来说是闲置的,而对于你来说是稀缺的;第二个你和他之间应该有一种关系,有一种潜在的回报关系。最后,社会是有结构的,这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从垂直结构来看,有地位的上下排列,因此我们看人是看他是属于哪一个阶级的,他是在哪一个层次上生活的。而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往往是看一个人在一个网络当中的中心性,网络的中心性越高,他的资源的涉取度就越高,则她在社会上的成功度就越大。所以这两种网络观在看待不同的分析角度的时候他的观点是不一样的。我现在简单举一个社会流动研究的例子来看怎样理解这个观点。在社会流动研究中有一个阶级再生产理论,意思就是“龙生龙、凤生凤”,意思是说阶级地位是有一个继承性的,这个继承可以分几个方面,有财产的继承、地位的继承,知识的继承。财产的继承是受法律保护的;知识的继承是通过家庭影响的,父亲如果是知识分子,你小的时候就容易和书打交道。布迪厄有一个概念叫做“惯习”,实际上就是说你以往涉及的一些知识可能具有一定的再生产能力。财产、地位、知识,这三种继承就形成了一种阶级再生产的格局。而阶级再生产的格局是基于一种社会地位的角度的。另外一个知名的理论叫做社会资本理论,是从经济学当中来的,是说教育是可以自己获得的,技能、工作经验都可以通过努力来获得和积累,这样一些获得性的资源也成为一种人力资本,保证个人获得成功。这两种不同的理论结合就出现了精英的循环与再生产。社会资本理论所讲的资源也有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资源,一种是信息,一种是影响力或者说操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