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岩石PPT模板下载:行业PPT模板:节日PPT模板:素材下载:背景图片:图表下载:优秀PPT下载:教程:教程:教程:资料下载:课件下载:范文下载:试卷下载:教案下载:你知道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吗?新课导入铜壶滴漏PPT模板下载:行业PPT模板:节日PPT模板:素材下载:背景图片:图表下载:优秀PPT下载:教程:教程:教程:资料下载:课件下载:范文下载:试卷下载:教案下载:导入新课恐龙化石明确文章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中准确、科学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探索自然的意识和科学精神。学习目标陶世龙,1929年生,四川安岳人,地质学家、科普作家。他写了许多普及地质矿物等知识的文章。其科普作品部分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时间的脚印》出版,参与编写《科普创作》《科普创作概论》等。作者简介犹豫()逝去()低洼()堆积()腐蚀()渗入()沙砾()掸去()山麓()沟壑()粗糙()琥珀()犀牛()楔形文字()读准字音shìwāduīshíshènlìlùcāodǎnhèhǔpòyùxīxiē低洼:腐蚀:渗入:浑浊:山麓:沟壑:龟裂:粗糙:词语解释比四周低的(地方)。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液体慢慢地渗到里面去。(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山脚。山沟。裂开许多缝子。(质料)不精细;不光滑。海枯石烂:石炭纪:钟鼎文:楔形文字:词语解释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古生代的第五个纪,开始于约3.54亿年前,结束于约2.92亿年前,是煤形成的时期。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上的文字。公元前3000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美尔人创造的文字,笔画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题目介绍“时间的脚印”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无形的时间流逝有形化,说明了时间在世间留下了踪迹。题目生动形象,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本文的层次结构课文讲解岩石的毁灭水、空气破坏风沙破坏人为破坏岩石的新生整体感知课文.抢答:1.看哪一组同学最先标出全文的段号?并回答共几段?共31段2看哪一组同学最先说出全文的独句段?共几段?分别是哪些?(1、5、7、11、13、18、22、24、27)3·以上所说的独句段中,有哪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1、“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5)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7)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22)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24)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27)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18)文章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为什么开头要引用高士其的小诗?这首小诗是文章的引子,引出话题;小诗将时间人格化,紧扣题目,起到破题的作用。2.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岩石运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岩石留下了历史的痕迹,保存了地壳的活动、气候的变化、古生物的状况等,展现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3.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作者用大量文字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的生成打基础、做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课文内容分段第一段:(1—5)讲述了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时间的记录。第二段:(6—30)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第三段:(31—32)读懂大自然,造福人类。一、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吗?提示一:读第7—18自然段。提示二:岩石经受着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的“攻击”。山崖裂缝——崩落(碎石,沙砾,泥土)—旅行-----沉积——堆压形成新的岩石。二、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提示一:读第19—21自然段。提示二: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去思考。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三、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提示一:读第23—27自然段。提示二: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四、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提示一:读第28—30自然段。提示二: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小结通过岩石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说明了气候的变化、记录了古生物的状况及上亿年的时间的痕迹,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失的后动。五、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提示:读第31—32自然段。增加知识找寻宝藏小结重点分析第6—22自然段的说明顺序提示二:解题思路:简括各自然段意思——合并相关段落——对照顺序类型进行发现5、6、7、8、9、10、11、12、13、14、15—17、18—21、总提下文自然界中岩石的各种现象过渡,引起下文岩石毁灭所呈现的现象概说呈此现象的原因空气和水中酸的作用雨水的作用生物的作用人的作用岩石生存的原因岩石生存的结果概括具体结果原因原因结果总分巩固练习交际训练请大家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珍惜时间的格言、谚语。1.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简要赏析。品味语言(1)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河对岩石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2)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举例子、作比较。以建筑兰新铁路时,人们炸掉山头为例,具体地说明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将人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与地质作用的速度进行比较,突出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不容忽视。(3)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列数字。用概数准确地说明了形成一米厚的岩石需要的时间,使读者对岩石的形成速度有个大致的概念。2.本文的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而又生动形象,试简要分析。品味语言(1)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攻击”一词运用了拟人手法。“攻击”是进攻的意思,它使阳光、霜雪、风、雨等有了行为意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时刻受到破坏,语言极富表现力。(2)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大约”表示是约数,说明它后面的时间是估计的,不是准确的,如果去掉,时间就变成准确的了,可能与事实不符。“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3)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可能”表猜测。“很可能”说明“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是猜测的,并不肯定,但可能性很大。说话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以充满智慧的语言介绍了岩石记录时间的作用及方式,说明读懂岩石的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例子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激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主旨归纳1.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旨在向读者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作用及方式。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知识,作者在文中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写作方法2.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本文作为说明文,其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的特点,如“根据计算”“大约”“很可能”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的运用,使说明文的语言准确、严密,这也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说明文的语言生动有趣。3.过渡句或过渡段,衔接紧密。例如,第5、27段,都是过渡过,其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流转自然。1.下列加线的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腐蚀(shí)山麓(lù)钟鼎文(dǐng)B.掸去(dǎn)沟壑(hè)堆积(duī)C.帷幕(wéi)沙砾(lì)楔形文字(qì)D.低洼(wā)沟壑(hè)粗糙(cāo)答案及解析:C。楔—xiē。课堂练习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B.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涯上崩落下来的!C.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D.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答案及解析:B。涯—崖。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时间的脚印》通过介绍岩石的分解和形成等,告诉我们时间也会留下脚印。B.本文采用时间顺序来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作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C.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使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准确简明。D.作为一篇科普作品,本文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从形式到内容再到语言表达都尽量靠近读者,使读者愿意读、喜欢读。。答案及解析:B。本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