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信息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和情感需求。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合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初中阶段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高中阶段1、知识与技能a)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b)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2、过程与方法a)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b)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c)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d)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e)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f)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b)能辩证的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c)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的、健康的实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熟悉学生学习和教学等相关软件的使用;2、教师学习能力强,能够接受新生事物,并对新生事物快速的做出响应;3、教师表达能力强,能够在课堂中言简意赅的表达出自己的思想;4、教师写作能力强,能够通过文字,记录、提炼教学经验;5、与学生、同事沟通能力强,能够借助信息化手段,高效地同他人进行实质的沟通;6、协作能力强,在信息化社会中,能够与他人协作完成大型任务;信息技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评价原则: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2、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3、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察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信息技术的总体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性质包括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3、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4、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6、关注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地域差异,以及相应的技术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