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夏朝的法律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将法改为律,是在()。CA夏朝B西周C战国时期的秦D汉2、夏朝有五种刑罚,共()条。DA五百B一千C二千D三千3、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是夏启讨伐有扈式时发布的()。BA习惯B战争动员令C祭祀D礼仪4、昏、墨、贼,杀中的刑名是(D)。A昏B墨C贼D杀5、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据叔向解释:杀人不忌为()。CA昏B墨C贼D杀6、在我国,首次制定赎刑是在(A)。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7、《竹书纪年》记载:夏后芬三十六年作()。DA囹圄B夏台C钧台D圜土8、相传夏桀时,曾把商汤囚之(C)A圜土B钧台C夏台D囹圄9、奴隶制五行最早来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AA苗族B汉族C少数民族D藏族二、多项选择题1、夏朝的监狱叫做()。ABCA圜土B夏台C均台D囹圄2、昏、墨、贼,杀是夏朝的法律制度,其中的罪名是()。BCDA杀B昏C墨D贼3、法和含义是()。ABCA均平、公平B不偏不倚C限制和强制D音律三、名词解释1、禹刑禹刑是夏朝统治者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以禹命名的夏朝法律的总称。规定了五种刑罚,共3000条。2、甘誓甘誓是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在甘发布的战争动员令。第二章商朝的法律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炮烙之刑出现于()。DA、夏朝B、西周C、春秋D、商朝2、商朝假托天意断罪、具有一定司法权的人是()。CA、商王B、贵族C、卜者D、掌戮3、商朝在实行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后,又逐渐实行了()。AA、嫡长继承制B、兄终弟及C、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并行D、诸子均分4、商朝刑法的总称是()。DA、九刑B、禹刑C、宫刑D、汤刑5、把犯罪者晒成肉干的刑罚称作()。AA、脯B、醢C、墨D、劓二、多项选择题1、商朝的罪名主要有()。BCDA、昏B、不吉不迪C、暂遇奸宄D、不从誓言2、商朝的监狱称作()。ABCA、圜土B、牖里C、囹圄D、廷尉3、商朝的肉刑有()。BDA、醢B、墨刑C、劓殄D、劓刑4、商朝死刑处决方法除斩、戮以外,还有()。ABCDA、炮烙B、醢C、脯D、劓殄三、名词解释1、劓殄商朝的一种刑罚。劓,割也,断也;殄,绝也。即斩尽杀绝,把犯罪者连同其子孙后代都斩尽杀绝。2、炮烙商朝的酷刑。即在铜柱上加上油脂,铜柱下燃起木炭,令有罪者在柱上走,使有罪者从铜柱上掉下,落人木炭中烧死。相传商纣王是为了博妲己一笑而使用此刑罚手段处罚罪犯。3、醢商纣王时的一种酷刑,即把人剁成肉酱。4、脯商纣王时的一种酷刑,即把人杀死晾成肉干。四、问答题1、商朝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商统治者立法的指导思想,仍沿袭了夏朝的神权思想。这种神权思想,把统治阶级的一切活动,包括他们运用法律的活动,都说成上帝和鬼神的力量。这是同当时的历史条件有着密切关系的。夏商时期,刚刚从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奴隶主贵族便利用人们对自然界的愚昧无知而形成的对原始图腾和祖先神崇拜的习俗,把自己的统治说成是受天命,是代表上天对人间进行统治,把他们对奴隶和平民的镇压,以及对其他不服从统治的惩罚,说成是恭行天罚。从而给他们的统治和对人民的镇压,披上一层宗教迷信的保护色。2、商朝继承制度的前后变化。继承制度也是私有制的产物,王位继承与财产关系的继承是一致的。商初,王位继承是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并行,但以弟及为主,也就是说,在商初,主要是兄死后,其王位由弟继承,而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商末则完全实行父死子继,以后又逐渐实行了嫡长继承制。第三章西周的法律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周穆王曾命()依照夏朝的赎刑作《吕刑》。BA子产B吕侯C邓析D赵鞅2、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A)。A明德慎罚B法令由一统C德刑并用D法网严密3、西周时期,对公族试用的死刑方法为()。A斩、戮B磬C定杀D醢4、西周早期,诸侯和臣属对土地只有占有、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即所谓的()。DA女徒顾山B龙凤合挥C坐嘉石D田里不鬻5、西周时期,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关为()。AA大司寇B小司寇C士师D乡士二、多项选择题1、西周的买卖契约和借贷契约分别叫做()。ACA傅别B朋C质剂D锾2、西周的法律形式的有()。ABCDA誓B礼C遗训D殷彝3、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是西周定罪量刑原则之一,其中耄、悼分别指()。ACA7岁以下孩童B70、80岁以上老人C80、90岁老人D16岁以下孩童4、以五声听狱讼中的五听,包括有()。ABCDA辞听B耳听C气听D色听5、西周的司法机关的有()。ABCDA大司寇B小司寇C乡士D遂士三、名词解释1、质剂西周时出现的买卖契约,《周礼·天官·小宰》听买卖以质剂。据郑玄注释,把两份买卖的内容写在一片竹简上,然后一分为二,买卖双方各执一半,半而字全。这种竹简分为两种,长的叫质,短的叫剂;大买卖,如买卖奴隶或牛马等用长券,即用质;小买卖,如买卖兵器或食品用短券,即用剂。2、傅别西周时出现的借贷契约。《周礼·天官·小宰》:听称责以傅别。称责指借贷,傅别即契约。傅别的形式与质剂有所不同,傅别是在一片简犊上只写一份借贷的内容、然后从中央剖开,债权人和债务人各执一半,椟上的字为半文。3、九刑有两种解释:一是指西周的成文刑书,共九篇;二是指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即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可以任选一种解释)4、奴隶社会的五刑即黥(墨)、劓、刖、宫、大辟。墨刑是在罪犯面部或额上刻辞后涂以墨;劓刑是割鼻;刖刑即断足;宫刑即男子割去生殖器,女子幽闭的刑罚;大辟即死刑。5、《吕刑》西周时吕侯受周穆王之命而作的有关赎刑的刑书。6、六礼中国古代的六道结婚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始于奴隶社会,对后世影响很大,是包办婚姻与买卖婚姻相结合的体现,并充满浓厚的迷信色彩。7、明德慎罚西周的刑事政策,意思是发扬德教,谨慎刑罚。这个思想最早有周公旦提出,他认为商朝最终灭亡的原因是商纣王不务德,不能得到上天的支持。西周统治者一定要承天命、顺民意,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奉天成运。8、五听审判官在审判活动中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五种方法,始于西周,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五听”表现出浓厚的形式主义特点,但就其注意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而言,有一定借鉴意义。9、七出又称“七去”、“七弃”。中国古代休弃妻子的七种理由。所谓“七出”,即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所谓“七去”,即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体现了男尊女卑思想,有利于家庭中的夫权统治。10、三不去又称三不出,中国古代不能休弃妻子的三种情况。是指妻子虽然犯了七出之条,但有下列三种情况之一者,丈夫不得休弃: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三不去是为维护奴隶制和封建制的统治秩序而定,对当时的婚姻关系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1、圜土夏、商、西周监狱的名称。传说因狱墙、狱窗皆为圆形而得名。四、问答题1、简述西周定罪量刑的原则。(1)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意即7岁以下,80岁、90岁以上的人犯罪,不处以刑罚。这一原则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刑法中关于刑事责任年龄原则已初步确立。(2)区分眚、非眚、非终、惟终:即故意或一贯犯罪从重处罚,过失或偶然犯罪从轻处罚的原则。(3)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依据罪行轻重量刑。(4)罪疑从赦:即对于定罪有一定根据,不定罪也有一定理由的案件,从轻处罚或赦免的原则。这一原则在西周以前已产生,周朝使疑罪从轻从赦原则定型化。2、简述西周的六礼。六礼是中国古代结婚的六道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1)纳采指男家请媒人去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之后,男家用一只大雁并备上其他礼物前去求婚。(2)问名指男家请媒人问女家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3)纳吉指男家卜得吉兆之后,备礼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4)纳徵指男家向女家送聘礼。(5)请期指男家选定婚期,备礼告诉女家,求得同意。(6)亲迎指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3、简述西周的司法机关。西周的司法机关有:(1)大司寇,全国最高司法机关。(2)小司寇,中央直辖地区的司法机关。(3)士师,国都之内的司法官吏。(4)乡士,国都之外百里之内的司法官吏。(5)遂士,国都百里之外、三百里之内的司法官吏。第四章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晋国赵殃公布成文法时遭到()的反对。AA孔子B叔向C商鞅D子产2、“被庐之法”是()国制定的。BA郑国B晋国C楚国D秦国3、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严厉镇压盗贼犯罪的法典是()。DA禹刑B吕刑C九刑D法经4、改“法”为“律”是战国时期的()。CA韩非B赵鞅C商鞅D屈原5、春秋时期最早公布成文法的是()。BA晋国B郑国C楚国D齐国6、在我国首次公布成文法的是(B)。A孔子B子产C邓析D商鞅7、在我国古代,作“竹刑”的是(C)。A孔子B子产C邓析D商鞅8、《法经》的作者是()。AA李悝B子产C邓析D商鞅9、《法经》的首篇是()。AA盗B贼C网D捕二、多项选择题1、楚国在楚文王和楚庄王时两次制定法律,分别称作()。ACA仆区法B刑书C茆门之法D竹刑2、战国时期法制指导思想是()。BCDA明德慎罚B“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C“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D“重其轻者”3、商鞅两次变法的重点分别是(BD)。A制定法经B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C善平籴D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4、郑国两次制定法律,制定者分别是()。ADA子产B赵鞅C商鞅D邓析三、名词解释1、竹刑春秋时期郑国的邓析在竹简上所著的刑书。竹刑原是邓析私人所编,本无法律效力,后被郑国采用,才产生了法律效力。竹刑比刑鼎便于携带和流传,是新兴地主阶级对法律制度改革的又一成果。2、法经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封建法律。由战国初期魏国的李俚总结各诸侯国的法律而编著。共有六篇,即《盗》、《贼》、《囚》、《捕》、《杂》、《具》。《法经》是新兴地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封建地主阶级镇压农民反抗的暴力工具。四、问答题1、郑、晋两国公布成文法的措施及所引起的争论。(1)公布成文法的措施郑国公元前536年,郑国的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典。公元前501年,郑国公布由邓析私造并写在竹简上的竹刑。晋国曾制定“被庐之法”、“常法”,但未公布于众。直至公元前513年,晋国将范宣子的刑书铸在鼎上,正式公布成文法。(2)公布成文法所引起的论争郑国子产公布刑书时,遭到晋国以叔向为代表的旧贵族的反对。晋国铸刑鼎,遭到孔丘的反对。2、公布成文法的意义。成文法的制定和公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标志着奴隶制的瓦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但由于其锋芒仍然是指向劳动人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统治。3、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第一次变法的重点是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整顿户籍,立连坐法防止隐匿坏人;奖励告奸;奖励农业生产;奖励军功。第二次变法的重点是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重申“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的禁令;取消分封制,普遍建立郡县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制度。通过变法改革,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特别是秦国,改革比较彻底,国势日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4、战国时期立法指导思想的主要内容。(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不论是谁,只要违法犯罪,都要按法律论罪处刑,以打破奴隶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垒。(2)“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制定成文法,向百姓公布,使人人皆知法而又有法可依。否定“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3)“重其轻者”——定罪量刑时,加重对轻罪的处罚。5、《法经》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法典,由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制定。《法经》共有盗、贼、囚、捕、杂、具六篇。其阶级本质是:锋芒指向劳动人民,《法经》开宗明义规定盗、贼两篇,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表明镇压盗贼是地主阶级专政的主要任务;维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等级制。《法经》在我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