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第一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文化的具体表现,包括器物、制度、习惯、思想意识等层面,无不和内在的文化精神相联系,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所有这些文化现象中的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观念或文化传统,它必须具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的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二是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必须具有这两方面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指代表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那些主要的思想观念。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表现、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反映的那些文化传统,也必然表现为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我们认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崇德利用”,就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第二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1.刚健有为《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健含有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之义。君子法天,故应自强不息。《周易大传》强调“刚健”,主张“自强不息”,这是有深刻意义的精粹思想。“自强不息”的思想在历史上曾对很多知识分子起过激励作用。《周易大传》关于“刚健”和“自强不息”的思想,在历史上起了一定的推动中国文化向前发展的积极作用。而道家和部分宋儒的“柔静”学说,则是“刚健”思想的一种补充,两者相互对峙,相互引发,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面貌。2.贵和尚中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对于和、同未多讲,而提出了”中庸”的观念。后来孔子之孙子思作《中庸》篇,对中庸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于是中庸观念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巨大的深远的影响。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篇云:“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又云:“舜其大知也与,……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里以“时中”、“用中”来解说中庸,时中即随时处中,依条件的不同随时选取适当的标准。用中即不陷于某一极端,随情况的不同而采取确当的方法。郑玄诠释《中庸》篇的题义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这是认为中庸指中的运用。中庸思想的主要涵义是: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实现一定的目的来说,有一个一定的标准,达到这个标准就可以实现这个目的,否则就不可能实现这个目的。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叫做不及,超过了这个标准叫作过。如果超过了这个标准,就不可能实现原来的目的,而会转变到原来的的反面。《周易大传》中讲到“崇德”与“利用”的关系问题,说:“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义”指事物的规律,“神”指微妙的变化。精研事物的规律,以至于理解深微的变化,是为了实用;便利实际运用,是为了提高道德;而道德提高了,就更能对微妙的变化有更深入的理解了。《周易大传》既重“崇德”,又重“利用”,是比较全面的观点。3.崇德利用天人关系问题,亦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文化方向的基本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三种学说。庄子主张因任自然:“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荀子主张改造自然:“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而最重要的是《周易大传》的“辅相天地”的学说。4.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所谓先天,即引导自然;此所谓后天,即随顺自然。在自然变化未萌之先加以引导,在自然变化既成之后注意适应,做到天不违人,人亦不违天,即天、人相互协调。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理想,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路。《周易大传》在历史上是以孔子手著的名义产生影响的,所以这种天人协调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居于主导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直至今日,仍然是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近代西方强调克服自己,战胜自然,确实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如果不注意生态平衡,也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改造自然是必要的,而破坏自然则必自食苦果。中国传统的天人协调的观点,确实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凝聚的功能。文化基本精神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地奋斗。第三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一、民族凝聚功能中国文化中刚健自强的精神,在两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者做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还激励人们自觉地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二、精神激励功能中国古代文化是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下发展起来的。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秦陇文化、岭南文化等等地域文化,各有其自然环境特色和社会人文特色,反映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彼此间不能等同、替代。但是,这些特色各异的地域文化,几乎都蕴涵着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都有中华一体的文化认同意识。正是在这种共同精神的烛照下,多元发展的地域文化,逐渐走向融合,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整合创新功能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整合创新功能,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论思维之中,“贵和”的思想,便是突出一例。“和实主物,同则不继”,在中国古代的哲人看来,“和”便是创新的源泉,万物的生生日新,是统一体中“不同”、对立的方面整合的结果,这也就是《易传》中所说的:“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有着强烈的趋善求治的价值要求。无论在理论层面或行为方式层面,还是在社会心理和潜意识的层面,都对全民族的价值取向起着任何别的因素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贵和尚中的精神,培育了中国人民追求和谐、反对分裂的整体观念,滋养了崇尚中道、不走极端的平和心境;天人合一的精神,激发出“究天人之际”的治学传统和思想传统,并成为不同时期、不同思想流派共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这些,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步深人人心,并演化为深厚的民族共同心理,以至成为集体的”文化元意识”。这些思想观念的相互整合,塑造了中国文化博大、精进、宽厚、务实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