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发展的一般理论第九章政治发展与变迁(一)现代化与政治发展•政治学所说的政治发展,一般是与现代化这一特定的历史进程联系在一起的,它所指的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在政治上所发生的变化。•政治发展特指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变迁。•J.S.科尔曼从三个角度分析了政治发展–首先,历史的分析告诉人们,政治发展是16世纪起西欧发生的社会、经济、政治变化和结构的变化;–第二,类型学的分析告诉人们,政治发展指传统的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过渡的过程;–第三,进化的分析告诉人们,政治发展是指人们能够在政治生活中发挥创造力,是新的政治生活模式制度化的过程。•政治学家白鲁恂把政治发展的含义概括为10种:–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是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的政治条件或政治形式的生成过程;–政治发展是工业社会典型政治形态的生成过程,工业化使政治形态出现许多共性,因而所有工业化社会无论实行民主政治与否,都有一套相同的政治行为模式和标准,此即政治发展;–政治发展是政治现代化的过程,是非现代化社会建设由现代化已经确立的合理的政治模式的过程;–政治发展是民族国家建设和运转的过程,政治发展首先是一国家政治制度中民族主义的政治形式;–政治发展主要是国家行政与法制的发展,建设有效率的政府是政治发展的中心;–政治发展是政治动员和政治参与的过程,一定程度的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和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均达成政治发展;–政治发展是政治民主化的过程,即建设民主政治和制度;–政治发展是一种稳定而有序的过程政治变化过程,即一个社会能够理性且有目的地控制政治过程,引导社会变革的方向;–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能力增强的过程,其中主要是获得和运用权力的能力及政治动员能力的提高;–政治发展是多维社会变迁中的一个向度。(二)政治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1)政治发展的普遍性–C.E.布莱克认为,现代化包括着双重运动,一方面是各种有组织的政治社会朝向相互依赖的运动,另一方面是所有的社会朝向一个终极融合的运动。这一趋向被称为是“匀质”的过程。–白鲁恂在《政治发展诸方面》——政治发展的指标:•(1)普遍平等的政治精神和态度,包括:大众参与政治活动,包括民主参与和积极动员的参与;法律的普遍性;平等竞争公职。•(2)政治体系的能力,包括:政府施政的数量、范围和幅度;公共政策的效率和效能;施政的合理性与计划性。•(3)政治结构的分化与专化,包括:政治组织各部门各有所司,各有特定的功能;政治结构过程高度复杂化与分化上的统一性。–阿尔蒙德等在《比较政治学》中,十分简明扼要地把政治发展的变项主要归于二个,即文化世俗化和结构分化,而这两方面的发展又带来政策能力的提高。(2)政治发展的特殊性–历史传统与“国情”–“全盘西化”的不可能性:日本的例子(三)政治发展的基本类型•早发内生型和后发外生型•比较分析–早发国家政治发展起步较早,伴随着现代化的起始,最早发轫于1500年前后的英国和法国,而后发国家政治发展起步较晚,大多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早发国家政治发展的最初动力来源于社会内部,而后发国家政治发展的动力与外部文化的传播和外来挑战密切相关;–早发国家政治发展的主导力量是新兴市民阶层或资产阶级,政治变迁一般自下而上,而后发国家政治发展的主导力量来自国家和政府,政治变迁一般自上而下;早发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一)早发国家政治发展的一般历史进程•国家建设:王权专制与民族国家的建立•革命与民主化•福利国家(二)早发国家政治发展的不同道路•渐进-妥协道路:英国•激进-革命道路:法国•保守-改良道路:德国(三)早发国家政治发展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历史进步作用——现代民主和法治•局限性:形式的合理性与实质的非理性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一)后发国家政治发展的一般逻辑•不利因素:“三合一”的困境–G·阿尔蒙德:当今世界的国家建设处在同时产生又相互冲突的要求所造成的压力之下,“集权的需要与分权的要求相冲突;提取资源与经济增长及进行投资的需要又与增加福利的要求相冲突。在当代世界中,一个有效的国家建设战略,必须设法调解政治集权与分权、经济增长与分配之间的这些冲突。”•有利因素:后发优势(二)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政治欠发展”问题•L·派伊认为过渡时期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问题是由一系列危机引发的。他归纳了六大发展危机:–认同危机。新兴国家建立之初社会整合度低,民众对部落、村落、宗教、语言团体等保持着认同与忠诚。这种观念往往与现代国家观念发生冲突;–合法性危机。政治体系的权威与职能是否具有正当、合理性,常常受到民众尤其传统集团的挑战;–贯彻危机。发展中国家体制不全,政府与民众缺乏沟通,导致政府的政策、法令难以实施贯彻;–参与危机。政治体系缺乏正式制度化的途径容纳民众、新兴政治集团的参与要求,从而易导致非正常或暴力方式的表达参与;–一体化危机。一体化是指把民众纳入政治体系中统一起来,民众参与政治过程,既能反映民众的利益又能顺利过程政府的政策法令。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体系往往缺乏能力,无力实现一体化;–分配危机。政府面临社会贫富分化,难以协调来自平民大众的平等分配要求和特殊利益团体对分配的倾斜性要求,往往加剧了分配不平等而引发政治危机。(三)后发国家政治变迁的途径•(1)“行动-结构”(Agent-structure)理论–政治变迁究竟是特定社会结构(如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还是人的自由行动(如精英意志、制度设计等)的结果?•(2)革命与改良–改革–决裂–妥协政治变迁的途径:革命与改良(一)政治变迁的具体途径•革命•政变–统治精英内部的更替,不涉及大众参与•国际战争和外来干涉•殖民化•改良(二)革命与改良的含义•革命–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权实现迅速变革,以一个政治体系代替另一个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改良–改良是一种和平的、渐进的变迁,往往通过不断的协调利益分歧,改变人们思想观念,从而推动政治结构、政治体制发生良性的转变。政治变迁的革命方式•(1)革命的特征:–革命是以革命的阶级或集团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的阶级或集团推翻落后、反动阶级或集团的统治的运动。–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变迁,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革命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性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制度。–革命往往以暴力形式为表现,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2)革命后社会的重建–革命后的社会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面临着整个社会的重建。–革命后社会建立了强大的权威结构、重大的政党,更新了民众的观念。但是,面临着一个如何从革命政权变成执政政府的重大任务。政治变迁的改良方式•(1)改良的特征–改良以维护和巩固现有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基本原则为限度。–改良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地发动来实现政治变革进程。–改良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改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基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改良的出发点就是为了避免阶级冲突中可能出现的因对抗而导致的暴力革命,政治领导阶层主动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现存的政治关系进行调整。•(2)改革:渐进主义与理性主义–政治改革作为改良的一种方式,在现代政治变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政治改革是指面对外部环境的压力,上层统治精英主动发起的、有序的政治变迁方式,不采用暴风骤雨式的改革方法。上层统治精英社会改革思路改革思路典型代表观点渐进主义改革中国(改革开放)认为人的认识和能力是有限的,在改革方案的设计上,不可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完善的整体改革方案,因此反对对社会进行整体主义的改造。由此,渐进主义者主张渐进的、细枝末节式的改革,采取先局部改革,再推动整体改革的方法。这种渐进主义的改革方法有时被称为“费边主义”战略。理性主义改革苏联(休克疗法)认为社会系统是一个整体,各个组成部分政治结构、政治体制、政治文化等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应当通过合理的计划,设计出一个整体方案,对原来的政治系统进行全面的、彻底的清除,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政治结构和模式,主张政治系统的各个部分应同时展开改革,采取“闪电战”的方法,改革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