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林木枝干病害概说一、枝干病害病原及症状特点1、症状特点:肿瘤、枯萎、溃疡和腐烂、枝枯、丛枝等。2、病原非生物性病原生物性病原:以真菌为主。二、侵染循环的特点3、侵入途径:各种伤口、自然孔口。2、传播:风雨、气流;昆虫介体;土壤,鸟;带病植株和苗木、种条等繁殖材料。4、潜育期:潜伏侵染:病菌侵入寄主后,因种种原因受抑制而潜伏于树体内,当因某种原因造成树势衰弱,抗病能力降低时,潜伏状态的病菌开始活动,出现症状。1、越冬场所(初侵染源):已感病的活立木枯死的树木或枝条转主寄主等。三、枝干病害的防治•检疫•林业技术措施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外科手术。1、分布及危害红松疱锈病属于五针松疱锈病。国内检疫对象。主要危害苗木和20年生以内的幼树枝干皮部。红松疱锈病转主寄主东北茶镳子叶背面的夏孢子堆、冬孢子堆夏孢子堆放大冬孢子堆放大3、病原担子菌亚门的茶藨柱锈菌(Cronartiumribicola)性孢子器:扁平,埋生在皮层中;性孢子无色,梨形。锈孢子器:橘黄色,锈孢子球形至卵形,表面有疣,鲜黃色。夏孢子堆:初为带光泽的橘红色疹状,裂后呈橘红色的粉堆;夏孢子球形至椭圆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冬孢子堆:柱状、褐色;冬孢子梭形。担孢子:球形有喙,透明无色,具油球。冬孢子、担子及担孢子锈孢子夏孢子4、发病规律1)发病过程。2)刚刚定殖的幼苗和20年生以内的幼树易感病。3)在杂草丛生的幼林内、林缘、荒坡、沟渠旁的松树易感病4)生长季节(特别是7、8、9月)潮湿而气温不过高的年份和地区发病最普遍。(五)防治措施1、检疫。2、造林后加强抚育管理,铲除杂草和转主寄主。3、药物防治松材线虫枯萎病1、分布及危害2、症状外部症状:针叶失去光泽,逐渐萎蔫变黄,最后变成红褐色,而后全株迅速枯萎死亡。树脂分泌减少或停止。内部生理病变:形成层活动停止。木质部:往往由于有蓝变菌的存在而呈现蓝灰色。3、病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lus(SteineretBuhrer)Nikle),原虫动物门线虫纲。卵L1成虫L4L3L2繁殖周期生长季节LⅣLⅢ分散周期聚天牛蛹室秋冬期天牛侵入传播松树4、发生规律我国最重要的传播媒介是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吉林以南各地均有发生。补充营养伤口线虫LⅣ繁殖期LⅢ(在蛹室周越冬)成虫线虫LⅣ卵幼虫蛹成虫1、侵染循环:1)传播媒介:松褐天牛,病树原木及其制品;2)越冬:在生病植株上,天牛蛹室中越冬;3)侵染过程:由天牛羽化后在健树新梢上取食造成的伤口侵入,适宜温度下,4-5天完成一代。2周后可分散到全株,破坏树脂道细胞,使水分疏导受到阻碍,导致树木死亡。天牛在衰弱或死亡树木上产卵,幼虫孵化后蛀入木质部,秋冬季线虫聚集在天牛蛹室,天牛化蛹时,越冬4龄幼虫线虫钻入天牛成虫气管内,由天牛携带传播。2)高温干旱对病害有利,最适温度是20~30℃,病害多发生在7-9月。土壤缺水加速病害发展。3)不同品种抗病性不同。我国主要发生在黑松、赤松和马尾松上。5、防治方法1)加强检疫2)防治媒介昆虫化学方法:成虫期,喷洒药剂;幼虫期,药剂熏蒸。物理方法:彻底清除病死木,主要用于除治幼虫;诱杀除治,主要用于除治成虫。生物防治:管氏肿腿蜂,白僵菌等。3)树干打孔注射和根部土壤处理除治线虫4)寄主松树更新换种,减少寄主源。杨破腹病英文名BarkbreakofPopulus又名冻癌。症状非寄生性,杨树、苹果树等可被害。主要危害树干,有时危害主枝。常自树干平滑处及皮孔处开裂,皮层先裂,裂缝可深达木质部。翌春树萌动后,自伤口流出树液,干后呈锈色。树势壮被害轻时可自然愈合。一般裂缝逐年加深加长,有时长达3~4m。被害状:一为开放型,冻裂后愈伤组织逐年向外翻裂,不能愈合;二为开裂型,愈伤组织不向外翻裂,木质部开裂深而长。被害后影响树木生长,诱发烂皮病、白腐病、红心病,严重影响木材工艺价值。病原非寄生性,冰点以下的低温。发病规律晚秋或早春天气骤然变冷变暖,昼夜温差大时易发病。常发生在树干西南面、南面。秋季土壤水分过多,树木生长过快,木质部含水量高时易发生。在同一林分或同一段行道树,裂缝常发生在同一方位。受害程度还取决于品种的抗寒性和立地条件,一般乡土树种,生长健康的植株,受害较轻;新引种的对土壤、气候条件不适应的受害往往较重。由于南方树种的大量引进,而普遍发生,特别是园林绿化部门,应该有足够的认识。防治方法选栽适于当地生长的抗寒杨树品种。营造混交林,相互庇护。冬季到来之前在树干1.5~2.0m高以下涂白,或用草包裹。林地排水,防止积水。品种北移时考虑其适生范围和耐寒性。杨树腐烂病1.分布及危害2.症状干腐型枝枯型水漬状病斑、皮层组织腐烂变软、酒糟味失水下陷,龟裂,黑色小突起,在潮湿或雨后,挤出橘红色胶质丝状物皮层糟烂,纤维分离如麻状,易与木质部剥离枯死或生愈伤组织十二、杨树烂皮病杨树烂皮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对杨属和柳、榆等树种危害极大。该病是潜伏侵染性病害。当出现干旱、水涝、日灼、冻害等恶劣条件,以及苗木移植或强度修剪后不易恢复树木生机时,病害便迅速发生,轻者影响树木生长,出现放叶晚、叶片变小、枯枝、枯干等病状,重者造成树木成片死亡病害症状病害发生在杨树、柳树等枝干皮部。病初,皮部出现不规则隆起,触之较软,剥皮则有淡淡酒精味。隆起斑块渐渐失水,随之干缩下陷,甚至产生龟裂。剥皮观看时,可见皮下形成层腐烂,木质部表面出现褐色区。病皮不断扩大,以春、秋两季扩大速度最快,纵向发展较横向快。在下陷的病皮上,出现密集的小黑丘疹状物,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座。遇雨或湿度过大时,由黑点顶端挤出乳白色浆状物,并逐渐变为桔黄色,即病菌的孢子角。孢子角边挤边干,形成细长的卷须。分生孢子器座有时呈同心环状排列。干后病皮极易剥离,可见皮层腐烂成乱麻样的纤维丝条。若病皮环干一周时,自此以上的枝干,便干枯形成枯枝。小枝发病时无明显溃疡斑,在粗皮部分发病时也无明显的溃疡斑,也无卷须状孢子角,但有琥珀色的分生孢子块。3.病原主要病原菌是子囊菌亚门的污黑腐皮壳菌其无性型为半知菌亚门的金黃壳囊孢菌子囊壳分生孢子器4.发病规律1)侵染循环:越冬: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子囊壳在病组织中越冬;传播:风、雨、昆虫等;侵入:伤口或死亡组织;潜育期:6-10天,有再侵染。2)各地气温不同,发病迟早和侵染次数不同。3)弱寄生菌,只能侵害生长不良、树势衰弱的树木。4)树皮含水量低有利于病害发生。5)病害发生与树种、气候、土壤、造林及管理状况、树龄、林分结构、方位、密度和病虫危害等密切相关。5.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良种2)培育健康壮苗3)造林后加强管理4)改善林地及周围卫生状况5)避免造成伤口,保护伤口6)化学防治多菌灵、甲基托布津200倍液、843康复剂核桃枝枯病一、分布及危害二、症状:主要危害幼嫩枝条。受害枝的叶片变黄脱落。皮层颜色改变暗灰褐色、浅红褐色、深灰色。死亡的枝条上不久产生黑色突起。三、病原:半知菌亚门的矩圆黑盘孢(MelanconiumOblongum)胡桃黑盘孢(M.juglandinum)四、发病规律:1、病菌在病枝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2、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枯枝处侵入。3、此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因此发病轻重与栽培管理、树势强弱有密切关系。4、分生孢子存活时间很长。五、防治措施1、加强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对于苗木和幼树尤其要注意防冻和防春旱的工作;2、及时剪除病枝并进行适当处理或彻底烧毁,以防蔓延;3、化学防治: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90%百菌清300倍液,25%多菌灵350倍液等。泡桐丛枝病(凤凰窝)1.分布及危害2.症状(1)丛枝型(2)花变枝叶型三、病原MLO原核生物界四、发展规律1、植原体在病株上大量存在于韧皮部疏导组织的筛管内,通过筛板孔移动,侵染到全株。2、传播:嫁接、病根繁殖、带病的苗木和根的调运,媒介昆虫(茶翅蝽、烟草盲蝽等)。3、病害发生与育苗方式、立地条件和生态环境因素、泡桐种类等有关。五、防治方法1、培育无病苗木2、选用抗病品种3、加强栽培管理4、防治媒介昆虫5、对病株进行修除或环剥6、药物治疗:四环素类药物枣疯病1、分布及危害2、症状根部:具疯症的根孽枝叶:小叶型、花叶型花器:变枝叶果实:花脸型、组织松散3、病原MLO4、发病规律1)侵入以后,首先运行至根部,然后遍及全株2)传播:嫁接、叶蝉3)潜育期:1个月-1年5、防治措施1、培育抗病品种2、选用健康无毒的繁殖材料3、加强栽培管理4、防治媒介昆虫(喷药、合理规划枣园)5、手术治疗(主干环剥和祛除疯枝)6、药物治疗:四环素类药物板栗疫病名称:板栗疫病(Cryphonectriaparasitica(Murr.)marr.)异名:Endothiaparasitica(Murr.)P.J.Anderson&H.W.Anderson分类地位: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核菌纲Pyrenomycetes,球壳菌目Sphaeriales,间座壳科Diaporthaceae寄主:欧洲板栗、美洲板栗、板栗、日本板栗、锥栗、栎树、栓皮栎、夏栎、无梗花栎、漆树、山核桃、常绿锥栗、欧洲山毛榉等植物板栗疫病又称干枯病、溃疡病、腐烂病、洞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苗木和结果树都可受到侵染。寄主感病后,病斑迅速包围枝、干,使栗实产量和质量明显下降,严重时造成整个枝条或全株枯死。传播途径病菌的分生孢子借助于任何与之接触的动物传播;水溅能近距离传播孢子;子囊孢子从子囊壳中可有力射出,借风力传播。远距离主要是通过调运带病苗木、接穗。原木和栗实等途径进行传播。危害及症状苗木及大树均可受害,主要危害主干、侧枝、小枝。病菌自伤口侵入主干或枝条后,初期在光滑的树皮上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水渍状、边缘略隆起的黄褐色至褐色病斑。在粗糙的树皮上病斑外观无法辨认,但剥开树皮,受害处皮层呈深褐色至黑褐色,边缘不明显,韧皮部变色死亡,形成典型的溃疡和烂皮。随着病斑逐渐扩展,直至包围树干,并向上、下蔓延,病斑组织初期湿腐,有酒糟味,失水后,树皮干缩纵裂,剥开枯死树皮,可见有污白色至淡黄色扇形菌丝体(菌丝扇)。发病枝条上的叶变褐色死亡,但长久不落。春季在病斑上产生橘红色疣状子座,5月以后在子座上溢出一条条淡黄色至橘红色胶质卷须状的分生孢子角,遇水后即溶化。在气候干燥时,子座色泽变暗。秋季在子座中出现子囊壳,子座变橘红至酱红色。随着病斑的扩展,树皮开裂,进而脱落下来,露出木质部,病斑边缘形成愈合组织,第2年旧病复发,继续扩展,形成新的愈合圈,这样年复一年形成同心密集的中心低边缘高的多层愈合圈,为开放或放射型溃疡,当病斑环绕主干时,造成整株死亡。发病规律:当平均温度超过7℃时,病斑开始扩大,气温维持20~30℃时,最适于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病斑发展迅速。一般侵入5~8d后出现病斑,10~18d产生子座,随后产生分生孢子器。平均温度下降到10℃以下时,病斑发展迟缓。病原菌为兼性寄生菌,引起潜伏侵染性病害,病害的发生与立地条件、气候、林分状况及经营管理水平有着密切关系。一般阴坡、地势平缓、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经营管理水平高的林分,栗树生长旺盛,抗病力强,发病低或不发病;反之,则发病率高。幼龄林当年发病和枯死率高,老龄树当年发病和枯死率低。栗树随林龄增高,累积发病率也增高。不同栗树品种之间的抗病力存在差异。病原菌一年四季均可形成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但以春、夏季为多,分生孢子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2~3个月,甚至可长达1年之久;子囊孢子的成熟期以秋季为多,但子囊孢子的释放是长期的,可达数月,且耐干旱,经1年(有报道2年半)干燥后遇水仍可萌发。榆枯萎病分布印度、前苏联、伊朗、土耳其、丹麦、挪威、瑞典、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国、奥地利、瑞士、荷兰、比利时、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前南斯拉夫、罗玛利亚、保加利亚、希腊、加拿大、美国寄主植物榆属:美洲榆Ulmusamericana、山榆U.glapa、糙枝榆U.fulva和翼枝长序榆U.alata高度感病:荷兰榆U.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