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导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彷徨、袖手旁观、一帆风顺”等词语的词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能力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2.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练习写作议论文。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导学重点:1.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导学难点:1.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探讨“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的原因。2.探究本文论述内容的现实意义。导学方法:1.分析归纳法指导学生自读本文,通过把握各段大意,理清行文思路,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2.讨论探究法。导学准备:多媒体相关教学图片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2.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3.“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礼记》)《论语》《孟子》;“五经”:《诗》《礼》《易》《书》《春秋》。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导学:1.请阅读“知识链接”,把握如下内容:(1)作者简介;(2)写作背景;(3)“四书五经”。2.朗读课文,勾画生字新词,查工具书解决。3.圈点勾画:作者在论述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预习作业(当堂检查)(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肇(zhào)事埋没(mò)彷徨(pánghuǎng)liào(嘹)望chéng(诚)意修身qíjiā(齐家)格物zhìzhī(致知)xiùshǒu(袖手)旁观(2)解释下列各词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正心:即心要端正。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3)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国华裔物理学家。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一课时导学要点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2.精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作者的观点。导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下面,我们首先对丁肇中先生做一个了解。二、自主学习速读课文,根据下面的提示,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1.议论文都有议论的话题(或者叫做议论的问题或对象)。如《敬业与乐业》一文的论题就是“敬业与乐业”。那么,本文的论题(问题)是什么?请将揭示论题的语句勾画出来。2.议论文的逻辑顺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请结合第1-2段,先归纳两个自然段的大意,然后说说作者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和中心论点。3.《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4.作者在提出问题后,用了10个自然段(3-12段)进行分析。请认真阅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1)请阅读3~5段,思考并回答:①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②《大学》里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2)阅读6~10段,思考并回答:①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是什么?②实验的过程是怎样的?(3)阅读11~12段,思考并回答:在传统教育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5.最后,作者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请阅读第13自然段,思考并回答:(1)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现实意义是什么?(2)向我们发出了怎样的号召?6.结合上面的学习,请归纳: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三、合作交流四、展示点评速读课文,根据下面的提示,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1.议论文都有议论的话题(或者叫做议论的问题或对象)。如《敬业与乐业》一文的论题就是“敬业与乐业”。那么,本文的论题(问题)是什么?请将标示论题的语句勾画出来。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2.议论文的逻辑顺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请结合第1-2段,说说作者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然后归纳本文的论点。大意:第一段: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段: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问题:中国学生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论点:中国学生(我们)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点拨并板书】(板书带点部分,后同)本文一开头,就提出问题....: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助读资料】(1)论点与论题是有区别的: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要求正确、鲜明、有针对性,一般是一个较完整的判断句。(2)本文题目就提出了论点。议论文的题目,一般有论点型和论题型两种。论点型:直接以文章的论点为题目。如本文以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等。论题型:用文章议论的话题拟定题目。如《敬业与乐业》。(3)议论文的题目拟写的常用方法:①单一话题的,可以在话题前面(或后面)加上“小议”、“谈谈”、“论”“试论”、“简析”、“浅谈”等词。如话题“骨气”,可以“谈骨气”为题或以“骨气小议“为题等。②表两者关系的话题,可以在中间加“和”“与”等连词,如“敬业与乐业”“怀疑与学问”等。③从所给的材料中求得启示,产生联想,写篇读后感之类,学了《扁鹊见蔡桓公》后有什么启示,可拟定题目《“蔡桓公之死”的启示》。这类题目的一般形式是“从……说起”、“从……想到的”、“……的启示”、“……之我见”等。3.《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助读资料】“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4.作者在提出问题后,用了10个自然段(3-12段)进行分析。请认真阅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1)请阅读3~5段,思考并回答:①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②《大学》里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大学》里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点拨并板书】课文的第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2)阅读6~10段,思考并回答:①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是什么?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第7段)②实验的过程是怎样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第9段)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第10段)【点拨并板书】第6-10段,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3)阅读11~12段,思考并回答:在传统教育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传统教育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第11段)【点拨并板书】第11-12段,分析了在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助读资料】议论文针对性。议论文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阐述正确的看法、主张和观点,明辨是非,议论的生命就在于此。如果对生活中某件事情、某个现象或某些问题没有自己的看法、主张和观点,就没有写议论文的必要。写了没有针对性的议论文,就是无的放矢,无病呻吟,无事生非。好的议论文,不但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还应该积极倡导正确的看法、主张和观点。5.最后,作者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请阅读第13自然段,思考并回答:(1)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现实意义是什么?现实意义有二:一是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二是应付世界环境也不可缺少。(2)向我们发出了怎样的号召?“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点拨并板书】第13段,提出希望....,发出号召....。6.结合上面的学习,请归纳: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11段);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7段):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第13段)。【点拨】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助读资料】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五、教师小结本文的题目即中心论点。开头紧扣论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占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第9段);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第10段)】、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逐层深入说理,思路十分清晰。(边讲述边展示:板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六、作业布置: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8题。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