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自治区教育厅宣讲团正确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讲内容一、文化相关概念的界定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三、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要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一个民族只有在文化上自觉、自信、自强,才会形成强大的内在凝聚力和外在竞争力,才会拥有海纳百川的从容和尊重差异的胸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坚持现代文化引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什么是文化?所谓文化,就是指人类创造的并在历史进程中积累起来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哲学、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各种规范制度等等。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人们的衣食住行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婚姻制度、姓氏制度***文化的层次划分雷蒙·威廉斯斯图尔特·霍尔文化就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按照其共享价值观创建并实践的整体生活方式,其核心是价值观为什么我们要把文化提升到中国崛起和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这样一个重要的政治高度呢?要从根本上解决新疆的问题,经济不发展、或者发展得慢绝对都不行;但是,不是经济发展了,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在价值认同方面、在社会共识方面、在建立核心价值观念方面、尤其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方面,还有大量更关键、更艰苦、更细致的工作要做。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新疆各民族文化什么是民族文化?民族与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是不可分离的。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直接相关。文化都具有民族性,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民族文化,就是指一个民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切文化成果,体现民族的特点、风格、信念以及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什么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是指生活在中国领土上的古今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多元是指中华文化形态的多样性。一体是指各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血脉相连、水汝交融的密切联系。我国56个民族文化中的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代表中华文化,反之,舍去了其中任何一种文化,都会有损于中华文化的整体性。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交融过程中发展的维吾尔族借用的汉语词汇:馒头、洋芋、韭菜、花椒、凉面、醋(也叫阿其克苏)、亩、斤、两、筷子……新疆汉族借用的维吾尔语词汇:海纳(指甲花)、馕、皮亚孜等等。“中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多元民族文化是中国人的认同源泉和立国之本。在举世关注文化多样性和迈向开放社会的今天,多元文化还是中国的道德资源,凝聚软实力,推动观念更新和制度创新,实现和平发展的社会资本。”---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新疆的民族文化“新疆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四大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汇之处。”季羡林新疆是诸多不同语言和文字的集聚区锡伯族文字维吾尔族文字乌兹别克族文字新疆一直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水磨沟庙汗腾格里清真寺南门教堂新疆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表现出新疆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烤肉抓饭拌面锡伯族达斡尔族塔吉克族新疆地处亚欧大陆中部,自古就是东西文化交流要道,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使这里成为,欧亚两大洲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历史上众多的民族在此繁衍生息,迁移融合,创造和构筑了精深博大、源远流长的西域文化。世界各种不同文化在新疆的土地上撞击、交汇、融合,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特质注定新疆的文化自古就有兼容并蓄、各展异彩的特点。新疆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交流融合中共同创造的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代新疆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属于“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格局中属于“地域文化”。新疆各民族的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关系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当前,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大背景下,我国亦正处在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伴随着急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变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的同时,也容易在民族文化认知上产生一些这样或那样的模糊和错误的问题。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和改革的深入,新疆的文化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如,有人认为中华文化就是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不属于中华文化;有人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唯我独尊,排斥学习、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有人认为,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就是伊斯兰文化。这些观点将中华文化的有机整体彼此分立、相互脱离,混淆了中华文化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其结果就会使得本民族的发展受到阻碍,使得各民族之间的相处造成隔阂,不利用国家的发展与统一,不利用各民族的团结与进步。一是新疆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当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文化排斥心理和较为浓郁宗教信仰情结,影响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二是我区一些干部群众,尤其是精英阶层对本民族文化前途和命运的担忧。基于这种担忧,就特别关注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寻根热”和文化自恋情结较为普遍地存在于新疆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之中,随之相伴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对不同文化排斥的倾向,其中一些消极倾向值得关注。如:盲目追求传统文化的复归,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一概加以排斥,防御心理和自我保护意识过于强烈,甚至还出现用今天的信仰体系去确认与评判民族宗教历史;表现为:对于解决发展差距问题的过程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将先富和后富的关系问题视为“不平等”,产生消极抵触情绪等不同程度地存在。影响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任何一个民族,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如果故步自封,拒绝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就不能得到健康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传统文化更需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的调整适应,学习先进,不断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正确处理好关系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文化转型国家十分重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1982年通过的《宪法》第4条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第119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广泛使用。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五种语言广播,新疆电视台有维吾尔、汉、哈萨克等三种语言的频道节目,维吾尔、汉、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锡伯等各民族都有本民族文字的报纸和书刊。新闻出版业欣欣向荣2011年10月21日,自治区党委通过了“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实施方案。确定自治区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这项工程,其中500万元用于民族文学原创作品的出版,500万元用于民汉互译。新疆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历史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发扬光大。自1984年以来,自治区古籍整理办公室已搜集少数民族古籍5000多册,整理出版100多部。濒于失传的十一世纪喀喇汗王朝的两部宏篇巨著《福乐智慧》和《突厥语大词典》,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族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翻译、出版了维吾尔文译本和汉文译本。被誉为维吾尔族“音乐之母”的大型古典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濒于灭绝,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其列为重点抢救的艺术品种,组织力量搜集、整理和保护,不仅在全疆民间广泛传唱,而且通过中国政府申报,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等一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项目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进一步抢救保护。截至2007年,全区共有108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项目,被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欣欣向荣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一大批新疆少数民族的优秀歌舞艺术、影视作品和达瓦孜(高空走绳)、叼羊、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体育项目被推介、传播到内地和国外,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科技人员规模迅速扩大:科学技术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具有新疆特色和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拥有县以上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116个,自治区科学技术转化基地31个,高新技术园区7个,建成27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沙漠治理研究、异体克隆动物技术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新疆)一是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基本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09年我区正式通过了国家“两基”验收,这是我区教育发展史上又一重要的里程碑。积极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持续加大投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了所有农村中小学校。我区率先在全国实行了农村中小学“两免一补”政策,继而又在城市中小学免除学杂费,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面免费,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2008年,贫困寄宿生全部享受生活补助,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从2007年开始,国家每年投入1.29亿元人民币用于资助5.1万名普通高校和9.5万名高、中等职业学校特困生,其中70%为少数民族学生。二是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调整和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发展职业教育,改善教育结构,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形成了相互协调的发展局面,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30年前,职业教育所占教育事业比重甚微;30年后,中职和高职教育基本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三是高等教育实现跨越。2008年我区高校招生规模较1977年增加了27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1.42%,结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为数以万计的青年学子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教育对外开放从无到有,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基本形成。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教师地位和素质不断提高。随着《教师法》为重点的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教师的地位不断提升,教师待遇得到保障。教书育人成为人们向往的工作,教师被誉为“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通过持续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师资培训,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了各族教师素质。四是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民族团结教育和“四个认同”教育,狠抓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关于双语教育问题近几年来,新疆在少数民族教育中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三股势力”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歪曲事实,造谣惑众,煽动说什么在新疆推行“双语”教学,在新疆高校实行“汉语”授课会使少数民族语言逐渐衰退,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无以为继。答案是否定的。3.某些语种的消失并不等于民族文化的消失2.语言文字是民族的重要标识之一,但不一定是决定性的标识1.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化变异性解决一个常识性的概念什么是双语教育?双语教育≠汉语教学双语教育是一种制度和教育系统,它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学校实施包括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系统。一定的学科课程使用某一种教学媒介语,通过两种语言的课程体系教学,培养学生掌握本族语和本民族的文化、第二语言及其文化,成为双语双文化人。”双语教育研究资深专家方晓华在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指在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语言文字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新疆“双语”教学多样化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母语授课、加授汉语的教学模式;二是汉语授课、加授母语的教学模式;三是部分课程使用母语授课、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授课,其中以少数民族中小学数、理、化等课程使用汉语授课,其它课程使用母语授课的教学模式

1 / 8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