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绪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内经选读基础医学院内经教研室(302)朱鹏举办公电话:024-31207279手机:13478170637电子信箱:chixinmu0378@126.com《内经》,全称为《黄帝内经》,是我国流传至今的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内经》集中反映了我国西汉乃至先秦时代的医学成就,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医学典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内经》中不少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学派主张和其他自然学科成就,这些内容与医学相互渗透,深刻地影响着医学,也使该书成为一部以医学为主而涉及多学科的巨著。学习《内经选读》,可以提高阅读古典医籍的能力,深化对中医学的认识,为继承和创新中医学术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简介绪论第一单元《内经》的成书和沿革学习要求1.掌握《内经》的成书时代。2.了解《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的书名含义。3.了解《内经》的流传情况。《内经》成书说古今《内经》成书说大致有三种意见:(1)黄帝时代(2)先秦秦汉时期(3)汉代,主要是西汉,有些篇章形成于东汉《黄帝内经素问》81篇古《黄帝内经》18卷现通行版本《黄帝内经灵枢》81篇一、《内经》的成书年代魏晋人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皆黄帝岐伯选[遗]事也。”北宋·高保衡、林亿等坚持认为《内经》为黄帝所作。如:《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称:“昔黄帝……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新校正黄帝针灸甲乙经序》谓:“或曰《素问》、《针经》、《明堂》三部之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曰:人生天地之间,八尺之躯,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十二经之血气大数,皮肤包络其外,可剖而视之乎!非大圣上智,孰能知之?战国之人何与焉!大哉,《黄帝内经》十八卷,《针经》三卷,最出远古。”黄帝时成书说北宋邵雍《皇极经世书》:“《素问》《阴符》,七国时人书也。”北宋程颢:“观《素问》文字气象,只是战国时人作,谓之三坟书则非也。”“《素问》,书出战国之末,气象可见。若是三皇五帝典文,文章自别,其气运处,绝浅近。”(《二程全书》)北宋司马光《传家集·书启·与范景仁第四书》:“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黄帝亦治天下,岂终日坐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耶?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而取重耳。”明代方孝孺《逊志斋·读三坟书》:“世之伪书众矣,如《内经》称黄帝,《汲冢书》称周,皆出于战国秦汉之人。”先秦秦汉时期成书说元明间医家吕复:“《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皇甫谧之《甲乙》、杨上善之《太素》,亦皆本之于此,而微有异同。医家之纲法,无越于是书矣。然按西汉《艺文志》有《内经》十八卷及扁鹊、白氏二《内经》,凡三家,而《素问》之目乃不列;至隋《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而不指为《内经》;唐王冰乃以《九灵》九卷牵合汉志之数,而为之注释,复以《阴阳大论》托为其师张公所藏,以补其亡逸,而其用心亦勤矣。”汉代(主要是西汉)成书说明代郎瑛《七修类稿》:“《素问》文非上古,人得知之。以为即全元起所著,犹非隋唐文也。惟马迁、刘向近之,又无此等义语。宋聂吉甫云,既非三代以前文,又非东都以后语,断然以为淮南王之作。予意《鸿烈解》中,内篇文义,实似之矣,但淮南好名之士,即欲藉岐黄以成名,特不可曰述也乎?或医卜未焚,当时必有岐黄问答之书,安得文以成耳。”明代顾从德翻刻《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跋语”:“今世所传《内经素问》,即黄帝之脉书,广衍于秦越人、阳庆、淳于意诸长老,其文遂似汉人语,而旨意所从来远矣。”日人丹波元简《素问识》:“汉之时,凡说阴阳者,必系之黄帝。《淮南子》云:‘黄帝生阴阳。’又云:‘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此经设为黄帝岐伯之问答者,亦汉人所撰述无疑矣。方今医家,或牵合衍赘,以为三坟之一,或诋毁排斥,以为赝伪之书者,俱失焉。”《内经》是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医学总集,汇编于西汉中后期《内经》全书反映的学术观点、理论水平、技术运用,以及篇幅大小、语言文字等皆存在一定的差异。篇与篇之间,乃至《灵》、《素》之间,有文字重出及互引互解的现象。全书引用的古医经文献具名者多达30余种,说明材料来源久远而地域亦多,自非一时一人之作。可见其材料来源和汇编成书在时间上是两回事。分析《内经》有关篇章的社会背景、学术思想、诊疗技术、文字等,可知其资料来源早自春秋战国,晚至东汉时期,具有不同时代的特征。据现有文献资料,《内经》的成书问世的年代当主要依据史志的记载,同时参照近年的考古发现,以及书中明显的时代标志。今人较为公认的观点《内经》成书的下限《黄帝内经》之名,史籍上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是班固据《七略》“删其要,以备篇籍”而成,而《七略》是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奉诏校书时撰写的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其中,分工校方技类(医药类)书籍的是朝廷侍医李柱国。史载其校刊医书的时间是在西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就是说,西汉末成帝年间,《黄帝内经》十八卷本已成编问世,并经李柱国校刊整理,由刘歆著录于《七略》之中。故李柱国校医书的时间(公元前26年)可定为《内经》汇编成书的下限。史志记载《内经》成书的上限从史料上推,《史记》当是一个重要标志。该书写成于作者司马迁入狱(公元前99年)之后,未载《内经》之类的书名,而《扁鹊仓公列传》中所记载的医书,如《上下经》、《五色诊》等,恰是《内经》所称引的古医经。可见,《内经》成书不会早于《史记》撰写的年限。出土文物20世纪70年代以来,长沙马王堆、荆州地区张家山等数处汉墓出土了大量简帛医书,内中虽然没有《黄帝内经》或《素问》之类的篇卷,但其内容与《内经》有一定关联,成为考定《内经》一些篇章来源和撰著年代的可靠依据。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下葬于汉文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出土的简帛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显系《灵枢·经脉》的祖本。两《灸经》记载的全身十一脉,彼此不相连,仅个别脉连络脏腑,未形成密布全身的网络系统;在经脉走行方向上,《足臂十一脉灸经》全为向心性,由四肢走向胸腹或头部,《阴阳十一脉灸经》只有三脉是离心的,其余八脉也是向心的;脉虽分太少阴阳,但仍遗有臂脉、齿脉、肩脉的古老称呼;在病候上,《足臂十一脉灸经》未分是动病和所生病,病症数量也偏少,《阴阳十一脉灸经》虽已分是动病和所产病两类,但病候总量少于《经脉》。而《经脉》增手厥阴心主之脉而成的十二经脉,支脉、络脉甚多,在全身无处不到,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气血循环径路。按照上古时期医学前进的步伐,经脉理论由《足臂十一脉灸经》到《阴阳十一脉灸经》再到《经脉》的发展过程,至少需要数十年、上百年的时间。1983年,荆州地区张家山三座西汉初古墓中,出土了大批竹简,其中医学文献有《脉书》和《引书》,据考其抄写年代不晚于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脉书》包括5种古佚书,其中有3种与马王堆汉墓《阴阳十一脉灸经》、《阴阳脉死候》、《脉法》大致相同;《引书》内容与马王堆汉墓《导引图》关系极为密切。长沙和荆州皆为古楚地,荆楚大地有可能是针刺技术及经脉理论的发祥地,这与《素问·异法方宜论》“九针者,亦从南方来”的记载相合。《灵枢·经脉》及《黄帝内经》不见于张家山汉墓,更加证实《内经》成书确在汉代初年之后。学术特点《内经》多篇全面运用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特别是阴阳与五行合流之后的学说形态。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合流始于战国之末的阴阳家,兴盛于两汉,是汉代流行的思想。汉代的许多政论、著作每带有阴阳五行的印记。其他语言文字的使用,纪时的习惯,制作金属细针所要求的材质和冶炼术等,亦多符合汉代的特点。总之,《内经》一书,其材料来源久远,其撰述者众多,汇总成编为一书的时间约在《史记》之后《七略》之前的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中后期。(一)《黄帝内经》书名含义黄帝:冠名“黄帝”是一种崇古假托,也是汉代的时尚。内:是与“外”字相对而言。经:示人以规范的重要典籍。二、《内经》书名的由来与作者(二)《素问》书名含义1.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全元起:“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宋代林亿谓此说“义未甚明”。2.黄帝问太素之意林亿等《新校正》谓:“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姚际恒、丹波父子,以及近世学者,多宗林亿之说。至于不名“问素”而名“素问”的原因,丹波元坚解释说:“犹屈原《天问》之类也,倒其语焉尔。”3.“素书黄帝之问”说赵希弁《读书后志》云:“昔人谓《素问》以素书黄帝之问,犹言素书也。”就是说素问即写在白色丝织物上的黄帝之问。4.“黄帝问于素女”说《云笈七签》称“天降素女,以治人疾,帝问之,作《素问》”。日人丹波元简称此说“荒诞极矣”。5.“黄帝问治病之法于岐伯”,故名素问胡澍谓:“素则法也……。黄帝问治病之法于岐伯,故其书曰《素问》。”6.平素问答之书吴崑、马莳、张介宾、王九达等人认为,《素问》之义即“平素问答之书”。(三)《灵枢》书名的含义马莳:“医无入门,术难精诣……谓之曰《灵枢》者,正以枢为门户,阖辟所系,而灵乃至圣至元之称。此书之切,何以异是。”张介宾:“神灵之枢要,谓之《灵枢》。”《灵枢》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语,故新校正认为是王冰将《隋书·经籍志》的“《九灵》”更名为《灵枢》的。然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说:“《灵枢》之称,昉于唐中叶,王冰注《素问》,或曰《灵枢》,或曰《针经》。林亿因谓王冰名为《灵枢》,不可定。今考《道藏》中,有《玉枢》《神枢》《灵轴》等之经,而又收入是经,则《灵枢》之称,意出于羽流者欤!”要之,《灵枢》之名虽未必出于王冰之手,但确实深受道家的影响。二、《内经》的流传西汉:据《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曾以18卷本传世东汉:张机著《伤寒杂病论》,参考了古医书《素问》、《九卷》,提到的名医黄帝、岐伯、雷公见于《素问》,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均见于《灵枢》。这间接表明《素问》、《九卷》与《黄帝内经》有密切联系。魏晋时皇甫谧的说法表明二者即《黄帝内经》。魏晋:《脉经》引用的《九卷》中的文字见于今之《灵枢》。皇甫谧《甲乙经序》称“《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引用今本《灵枢》之文时多称“九卷”,表明《针经》即前之《九卷》,即后世之《灵枢》。唐代:王冰整理、注释《素问》,补入“运气七篇”,名之曰《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之名始见。其引《灵枢》之文时,常《灵枢》、《针经》混称,表明《灵枢》即《针经》。北宋:高保衡、林亿等校勘王冰本《素问》成《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此即宋以后通行的蓝本。南宋:史崧据家藏旧本整理而成的《灵枢经》是后世通行的蓝本。《素问》《九卷》《针经》《灵枢》《黄帝内经》(18卷)附篇《内经》的注家与注本《素问训解》南朝齐梁间人全元起《内经》(《素问》)最早注本。佚《黄帝内经太素》唐初杨上善最早分类注释《内经》。缺《黄帝内经素问》唐王冰后人注《素问》的基础《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明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灵枢》注为人称道《素问吴注》明吴崑明于医理,然擅改经文《类经》明张介宾现存全部分类注释《内经》最完整《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集体注释,颇得经旨《黄帝素问直解》清高世栻简捷明白,要言不烦《读素问钞》元滑寿最早摘要选释《内经》《内经知要》明李中梓摘要分类选释,入门书《素问识》日丹波元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