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江苏核按钮・第14单元 论述类文本阅读概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真题演练2.考情梳理3.考点突破第14单元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题1:(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18分)罗丹的雕刻熊秉明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的崇拜。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才华,但是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还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他不从传统的规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雕刻首先是一座艺术品,有其丰富的内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后取得它的社会意义。所以他的作品呈现的时候,一般观众,乃至保守的雕刻家,都不免惊骇,继之以愤怒、嘲讽,而终于接受、欣赏。他一生的作品,从最早期的《塌鼻的人》《青铜时代》,一直到他最晚年的《克列蒙梭》《教皇伯诺亚第十五》都受到这样的遭遇,只不过引起的波澜大小不同而已。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从婴孩到青春,从成熟到衰老,人间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爱和欲,哭和笑,奋起和疲惫,信念的苏醒,绝望的呼诉……都写在肉体上。他说“忠于自然”,而在他的手中,人体已经开始扭曲,破裂;他说“尊重传统”,然而他已经把雕刻从纪念碑功能中游离出来。他所做的不是凯旋门,而是“地狱之门”。这是一大转变。凯旋门歌颂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而“地狱之门”上没有英雄。“地狱之门”其实也可以称作“人间之门”,而罗丹所描述的人间固然有鲜美和酣醉,但也弥漫阴影和苦难,烦忧和悲痛,奋起和陨落。罗丹用雕刻自由抒情,捕捉他想象世界中的诸影,诸相。雕刻是他恣意歌唱的语言。在罗丹手中,塑泥变成听话的工具,从此,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现代雕刻从此可能。说他的雕刻是最雕刻的雕刻是可以的,因为雕刻本身取得意义;说他的雕刻破坏雕刻的定义,已经不是雕刻,也是可以的,因为雕刻不仅具有坚实的三度实体的造型美,而且侵入诗,侵入哲学。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见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雕刻的消亡也是可以的。因为他的雕刻在生命的波澜中浮现凝定,生命啄破雕刻的外壳又一次诞生。他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每天有那么多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来到巴黎罗丹美术馆,在他的雕像之间徘徊,沉思,因为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那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开向生命的窗子”。(有删改)16.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6分)〖试题解读〗★★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将此段落内容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即可。这一段的层次是相当明晰的。第一句先提出一个观点——“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而后第二、三句对其进行论证,这是第一层;接着第四句又提出一个观点——“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第五句并对其进行“果”的推论,这是第二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则与上文没有多大关系,是另提一种现象,即是一种补充说明了。参考答案:首先指出雕刻的发生源自人类的崇拜心理,接着论述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于约定俗成的社会要求,最后补充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曲。17.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试题解读〗★★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找出答题区域,即文章的第二、三、四段。第二段介绍罗丹在雕刻观念上的突破,第三段介绍罗丹在雕刻内容上的突破,第四段写罗丹在雕刻创作形式上的突破。将这三段内容加以整合即可归纳出答案。参考答案:在雕刻观念上,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为出发点进行创作;在雕刻内容上,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恣意表现生命,自由表达想象中的诡奇形象。18.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6分)〖试题解读〗★★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虑罗丹作品在哪些方面表现出了与生命之间的联系。可抓住文中的几个关键句子来理解,如“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他的雕刻在生命的波澜中浮现凝定,生命啄破雕刻的外壳又一次诞生”等。再将以上内容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话即可。参考答案:雕刻开启了以生命为表现内容的历史;雕刻成为人们思考生命的载体;雕刻呈现了罗丹对生命的思考与想象;雕刻带给艺术家们以创作的启示。题2:(2014·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18分)乾坤草亭朱良志明代王世贞家有弇山园,园中有一小亭,小亭坐落在丛树之中,四面花草扑地,绿荫参差,匾额上书“乾坤一草亭”。八大山人也曾画有《乾坤一草亭图》。一个小草亭,为何扯上广袤无垠、神秘无比的乾坤?又如元代画家吴镇,喜欢独泛小舟于湖中,自称是“浩荡乾坤一浮鸥”。一只小鸟,为什么说是浩荡乾坤中的一只小鸟?而唐代船子和尚诗云:“世知我懒一何嗔,宇宙船中不管身。”小舟居然也成了宇宙中的一只船。宇宙、乾坤,说其大;小亭、小舟,言其小。在小亭中有囊括乾坤的期望,在小舟中有包裹江海的运思。小,是外在的物;大,是内在的心。从物上言之,何人不小!但从心上言之,心可超越,可飞腾,可在小亭而妙观天下,可泛小舟而浮沉乾坤。王维不是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吗?水虽穷,路虽尽,但云起了,风来了,我是一片云,我是一缕风,在这样的心灵中,哪里还会有穷尽时!乾坤中的一草亭,江海中的一浮鸥,宇宙中的一只船,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这是一种深层的生命自信,我们每个人都是渺渺宇宙的一个点,八大山人也有此认知,他早年号雪个、个山,自称“个山人”,这个“个”就是乾坤中之一“个”,一点。个,也可解释为竹,雪个,即皑皑白雪中的一枝竹,白色天地中的一点青绿。在《个山小像》中,八大山人录其友人赞语:“个,个,无多,独大,美事抛,名理唾……大莫载兮小莫破。”八大山人想要告诉人们的是: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虽然只是一点,当我抛弃欲望的追求,唾弃名理的缠绕,获得自身的独立的时候,我就可以齐同世界,拥有世界,我就是大全。八大山人笔下的一朵小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个”,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八大的自尊缘此而出。清初诗人张潮将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牖中窥月,这是一般的境界,没有改变山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世界的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庭中望月,看到的世界不再是洞中之天,而是较为广阔的天地;第三个层次是台上玩月,则有“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的悠然,有包裹八极、囊括乾坤的境界,它站在世界的高台之上。这不是自高自大,而是心灵的悠游回环。中国画中通透的小亭,八面无一物的小亭,就是这样的心灵高台,无边的世界就在高台玩月的灵境中荡漾。那小舟也是如此,它在小河中荡漾,在开阔的湖面荡漾,在茫茫的大海中荡漾,在无形的宇宙中荡漾,说它是“宇宙船”又有何不可?中国画家不是看一只鸟就画这只鸟、有一朵花就画这朵花的人,中国画的主流不是将画作为写实的工具,而是当作表达内在生命体验的工具。画的是这个亭子,但所要表达的生命体验却不在这亭子中,所谓不离亭子,不在亭子。高明的画家其实都想到那高台上去玩月。(有删改)16.请简要说明第三段中“个”的含义。(6分)〖试题解读〗★★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词语的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境。按照第3段论述脉络,作者先从对“个”的解释起——“个,也可解释为竹……”先释为“竹”;再到“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释为“点”;最后到“充满圆足的生命”,释为“圆足的生命”,由具体的“竹”“点”到抽象的“圆足的生命”,其脉络是非常清楚的。其实从该段的最后两句话“八大山人笔下的一朵小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个’,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八大的自尊缘此而出”亦可得到答案。参考答案:“个”从具体物象到抽象观念,形成了三个层面:竹,点,圆满具足的生命。1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分)〖试题解读〗★★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分析文章或段落的论述层次,主要是从结构上理清其层次关系,而主要依据是内容。第4段的脉络非常清楚,开头有提示性的语句“清初诗人张潮将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写完后便写中国画中的小亭和小舟就是前面所说的心灵高台,最后整体概括中国画家的追求。参考答案:首先,提出人的境界分三个层次;其次,阐述了中国画中的小亭或小舟所体现的“台上玩月”这一境界的心灵特点;最后,指出中国画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界。18.请结合对文末“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6分)〖试题解读〗★★本题主要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句子的内涵,文中定有其踪影。“不离亭子”强调的是“小”,它的踪影在第2段中是“外在的物”,在第3段中是“个”是“点”;“不在亭子”强调的是“大”,它的踪影在第2段中是“内在的心”,在第3段中是“圆足的生命”,是“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将以上知识加以整合,就能得出答案。参考答案:“不离亭子”,表达了一个小“点”的生命自信;“不在亭子”,表现了生命在无限宇宙中的悠游。草亭与乾坤的关系,写出了“小”的个体面对无限“大”的宇宙可采取的态度,反映了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突围的可能路径。考纲要求阅读评价论述类文本考情提要论述类文本包括说理散文、杂文、论文、评论等,选文并无明显倾向。如2012、2013年选的都是外国名家的说理散文,2011年选的则是鲁迅的杂文,2010年选的则是朱光潜的文学评论《谈静》。文章内容的理论色彩并不特别强,文章内容以谈人生和艺术方面的居多。一般出三道题,题型为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句和内容的理解,对文本思路、结构的把握,对作者观点的分析评价等。2015高考卷的选文和命题延续了近几年的特点。复习重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突破培养理性思维能力。具体体现在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对结论的推理判断能力,对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答题的概括表述能力。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定义考查内容重要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的词语。①体现作者意图、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②对文章结构起总领、照应或过渡作用的词语;③表现作者感情倾向的词语;④含蓄表达深层次含义的词语;⑤作者反复强调的词语;⑥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词语;⑦有特殊指代含义的词语;⑧概括性极强的词语。重要概念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某个“概念性”术语。从三个角度考查:概念的内涵、属性和外延。内涵是考查重要概念的最本质特征,属性是考查概念的性质以及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外延则考查从概念出发向外引申所关联的现象或事物。江苏卷在2008年、2010年、2013年、2014年都曾涉及对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的理解的考查,而试题的答案也都须结合文本所提供的具体语境来分析,预计今后仍会沿用这一考查方式。(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谈静朱光潜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很宜于入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

1 / 5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