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法律习题训练2010年冲刺班第一讲法的一般原理1.法律规范成立的方式有(A.B.)A.国家制定B.国家认可C.自发形成D.社会成员公认E.机关、团体、学校等组织制定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效力的行为规范体系。(对)3.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C)A.统治阶级意志B.阶级斗争状况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D.历史传统4.法律中蕴含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是指(B)。A.统治阶级中掌握领导权的集团的意志B.统治阶级的整体的意志C.统治阶级中主要领导人的意志D.统治阶级中每个成员意志的相加5.具有一定的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规范有(ACDE)。A.法律B.道德C.宗教信条D.政党的规章E.社团的规章6.法律的本质是(A)A.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B.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C.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D.阶级性和合理性的统一7.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了国家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具有国家(C)A.规范性B.意志性C.强制性D.程序性8.法律是由一定社会的______关系决定的。(B)A.政治B.经济C.文化D.社会9.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和资产阶级法律的共同点是产生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体现(A)A.剥削阶级意志B.奴隶主阶级意志C.封建地主阶级意志D.资产阶级意志10.区分法律历史类型的根据有(BD)A.法系B.法律的阶级意志性C.社会生产的发达程度D.经济基础E.法律制度法的历史类型指依照法所据以产生和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和体现的主体意志不同而对古往今来的法所做的基本分类。凡经济基础反映主体意志相同的法,便属于同一历史类型。这种分类的目的在于揭示法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规律。11、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意志决定的(不对)答:法的内容是由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补充题目:1.法是统治阶级内部各个成员意志的相加。答:错。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不是统治阶级内部各个成员的意志的简单相加,而是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一般意志。是被“奉为法律”统治阶级的意志。2.习惯法是由国家制定的。答:错。世界各国早期的法律一般是从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的。也就是经国家认可的习惯即成为习惯法。而成文法则是经国家制定的。3.法的历史类型是对法的渊源的作的分类。答:错。法的历史类型是指依照法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和体现的阶级意志不同而对法所作的基本分类。经济基础相同,体现的阶级意志相同的,就属于同一历史类型。法的渊源原意为法的来源,作为法律术语,指法的效力来源。4.法能运用国家强制力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实现的功用和高能这是法的指引功能。答:错。法运用国家强制力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实现的功用和效能这是法的强制功能。5.法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影响人们的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功用和效能是法的评价功能。答:错。法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影响人们的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功用和效能是法的教育功能。6.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的。答:错。法的内容是由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7.广义的法律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所制定法律。答: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所制定法律是狭义的法律。8.狭义的法律称为法。答:错。广义的法律称为法。9.法理学是部门法之一。答:错。法理学是关于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法学,不是部门法之一。10.社会主义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答:对。(1)社会主义法体现的是广大人民的意志,具有广泛的人民性。(2)社会主义法虽然只有广泛的人民性,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法没有阶级性,因为人民内部还存在阶级、阶级差别,国内外还存在着阶级斗争,具有阶级性。所以,社会主义法是人民性和阶级性的统一。12、以下关于法的表述中,哪项是法的本质的最终体现?(B)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正式行为规范B、法的内容受一定社会因素制约,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C、法体现的国家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意志D、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13、法律调整的对象不仅是人们的现实的行为,而且还包括人们的思想、品格和行为动机。(错)14、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称为(D)A.行政规章B.行政法C.法律D.行政法规15、在我国现代法律制度中,狭义的法律是指(C)A.包括宪法、行政法规在内的一切规范性法律文件B.不包括宪法在内的一切规范性法律文件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D.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以及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16、法的调整的对象(A)A.行为关系B.思想社会关系C.利益关系D.各种社会资源17、下列不属于法的特征的是(C)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国家意志性的B、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强制性C、法是由原始社会的习惯演变而来的,具有历史性D、法是由严格程序规定的,具有程序性18、法与其他社会规范的根本区别在于(D)A.规范性B.物质制约性C.意志性D.国家强制性19、现代社会,不仅需要法律这种社会规范,而且还需要道德、习俗、纪律等其他社会规范。这说明了下列哪一选项?(B)A、法律是可有可无的B、法律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C、法律是非常重要的D、法律与道德、习俗、纪律等其他社会规范完全相同20、公民有出版、言论、集会、结社自由,这是法的(B)A、强制作用B、指引作用C、评价作用D、教育作用21、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主体包括(ABD)。A.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C.市人大D.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E、县人大22、权利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称为(B)A.法律事实B.法律关系客体C.法律关系D.法律关系的内容23、不属于法律制定程序的是(D)A.审议法律议案B.表决法律议案C.公布法律D.起草法律议案我国的立法大致有以下几个基本程序,即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议案的审议、法律议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等阶段。24、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下列哪一机关不享有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制定权?(A)A.自治区人大常委会B.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C.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D.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解析:《宪法》第116条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因此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制定权。第二讲刑法的基本原则,犯罪和刑罚一、刑法的基本原则、效力范围1.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有(ACD)A.罪刑法定原则B.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C.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D.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E.罪责自负,不株连无辜的原则2、关于我国刑法的使用范围,下列观点正确的是(C)A、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都必须适用我国刑法B、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也适用我国刑法,但是在我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停靠的国家不认为是犯罪的除外C、我国刑法的适用范围采取的是以属地管辖为主,属人管辖和普遍管辖为辅的原则D、我国刑法采用的是普遍管辖原则,即犯罪的行为或结果只要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就认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不能选A.即“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法律有特别规定”包括以下几类情况:(1)不适用中国刑法(广义刑法)的情况,即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不适用我国刑法。(2)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典及其他具有普遍效力的刑事法律的情况,即香港、澳门与台湾地区适用其本地刑法,而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典及其他具有普遍效力的刑事法律;但由于香港、澳门与台湾地区的“刑法”属于我国的区域性刑法,故不能认为这些地区不适用“中国刑法”。(3)不适用刑法典的情况,即刑法典颁布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了特别刑法,出现法条竞合的情况时,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不适用刑法典,而适用特别刑法。(4)不适用刑法典的部分条文的情况,即民族自治地区不能全部适用刑法典,而由自治区或者省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制定了变通或者补充的规定时,行为符合该变通或者补充规定的,适用该变通或补充规定,而不适用刑法典条文。3、1998年9月,李某先后将邻村4名儿童拐卖到外地,后李某被捕。据其交代,其在1993年还曾经拐卖过3名儿童。对于李某的行为应当如何适用刑法?(C)(1979年刑法中有拐卖人口罪,1997年刑法中有拐卖妇女儿童罪,但后者的刑罚较重)A、均应适用1979年刑法B、均应适用1997年刑法C、对于其1993年实施的行为应适用1979年刑法,对于其1998年的行为应适用1997年刑法D、对于其1993年实施的行为应适用1997年刑法,对于其1998年的行为应适用1979年刑法4、我国刑法规定在我国领域内的犯罪是指(C)A、犯罪人居住地在我国领域内B、受害人居住地在我国领域内C、犯罪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域内D、受害人与犯罪人均居住在我国领域内二、犯罪1.过失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错)2.剥夺政治权利刑罚既可以附加适用,也可以单独适用。(对)3.犯罪的本质是(A)A.对社会关系的侵犯B.对规范的侵犯C.对法律规范的侵犯D.对法益的侵犯4.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故意可以分为(A)A.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B.概括故意与确定故意C.预谋故意与突发故意D.事前故意与事后故意5.下列符合正当防卫时间条件的是(D)A.不法侵害人已被制服B.不法侵害人自动中止了侵害C.不法侵害人正在磨刀准备杀人D.不法侵害人正举枪要杀人6.我国刑法理论将危害社会的行为分为(B)A.直接故意行为和间接故意行为B.作为和不作为C.故意行为和过失行为D.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和疏忽大意的过失行为解析:故意和过失主要指犯罪的主观方面,作为和不作为是犯罪的行为方面的状态。7.主犯是指(A)A.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B.教唆犯C.实行犯D.帮助犯8.下列行为中,属于共同犯罪的是(B)A.甲乙互不相识,共同在一仓库内行窃B.甲乙共同强奸妇女C.甲教唆13岁的乙投毒D.甲乙同时基于过失构成犯罪9.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包括(BCDE)A.犯罪对象B.犯罪客体C.犯罪主观方面D.犯罪主体E.犯罪客观方面10.犯罪中止的特征是(BE)A.只能发生在从实行到结果发生的犯罪过程中B.只能发生在从预备到结果发生之前的犯罪过程中C.放弃犯罪或者防止犯罪结果发生D.自动放弃犯罪或者防止犯罪结果发生E.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我国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根据这一规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因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犯罪中止包括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和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两种。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在犯罪实行过程中,自动放弃实施或者继续犯罪。因而使犯罪未完成的犯罪停止形态。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具有下列特征:1.必须是在犯罪预备或者犯罪实行过程中放弃犯罪,这是成立犯罪中止的前提条件,如果犯罪行为已经完成并达到既遂状态,则不能成立犯罪中止。因此,一般认为,犯罪既遂以后自动返还原物或者自动赔偿损失的行为,如盗窃犯在盗窃他人财物后又将窃取的财物归还原主,或者贪污犯贪污公款后又秘密退还公款的,都不能成立犯罪中止,而只能以犯罪既遂论处。其自动返还赃物的行为只能在量刑时作为酌定情节予以考虑。2.必须是自动放弃犯罪,这是犯罪中止的实质性条件,首先,必须要求行为人自认为能够继续实施。其次,认定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还必须要求确实是出于行为人本人的意志而自动放弃犯罪,而不是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主客观原因而被迫停止犯罪。3.必须是彻底放弃犯罪。所谓彻底放弃犯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