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支柱产业提升发展计划的通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苏府〔2010〕165号市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支柱产业提升发展计划的通知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苏州市支柱产业提升发展计划》已经市政府第55次常务会议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实施。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2-苏州市支柱产业提升发展计划(2010~2012)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苏发〔2009〕40号),加快推进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保持苏州工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结合苏州市六大产业振兴计划,特制定苏州市支柱产业三年提升发展计划。一、支柱产业的基本情况2009年,全部工业总产值2.37万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3万亿元。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轻工、冶金和化工六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9300亿元(其中含新兴产业产值37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95.15%。六大产业分别为:电子信息6841亿元、装备制造3922亿元、纺织2610亿元、轻工2075亿元、冶金2497亿元和化工1355亿元。支柱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为我市应对金融危机,保障社会就业,促进苏州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整体素质还不高、资源配置效率低、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大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的优势尚未形成等一系列问题。在“十二五”新一轮发展中,我市支柱产业将在土地利用、能源与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技术进步等方面受到更大的挑战,具有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二、提升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3-(一)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为目标,对支柱产业全面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大力推进“两化融合”,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支柱产业。推进自主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全面提升企业自主核心技术水平。加快支柱产业低端业态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步伐。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装备。提高产业发展集聚度,鼓励和支持本土企业融入跨国公司产业链,提高加工贸易本土化采购率和本土配套率,形成支柱产业竞争新优势。(二)总体目标:到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0000亿元,年平均递增14%。其中新兴产业突破1万亿元,年平均递增25%,支柱产业达到2万亿元,年平均递增8.7%。六大支柱产业分别达到(统计中包含该行业中的新兴产业企业):电子信息产业11240亿元,年均递增18%、装备制造业6120亿元,年均递增16%、纺织产业3670亿元,年均递增12%、轻工产业2915亿元,年均递增12%、冶金产业3320亿元,年均递增10%、化工产业1735亿元,年均递增8.5%。工业增加值超过6600亿元,年均递增15%。三年中工业投入累计超5000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入占比保持65%以上。形成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工业企业50家以上,超百亿工业企业30家以上(其中超500亿和1000亿各2家);培育20家左右地标型企业和20家出口超10亿美元的工业企业。产业集聚明显增强。建成1个5000亿元以上工业园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4000亿元级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2个3000亿元级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高新区),2个2000-4-亿元以上工业园区(江苏扬子江国际冶金工业园、常熟经济开发区)以及一批1000亿元以上工业园区,重点推进苏州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建设。培育壮大100个苏州市特色产业基地,形成省级特色产业集群30个以上和省级特色产业基地15个左右。积极推进优质产品基地建设,形成国家级基地10个以上。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每年提高0.1个百分点,达到1%左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35%;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级标准的制订或修定,力争在制定国际标准方面有新的突破。省级以上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0%以上。节能减排水平明显提升。到2012年,GDP能耗和主要污染源减排完成上级下达指标任务。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为今后的发展腾出部分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推动国家级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和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企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先导和拉动作用,加快推进企业“两化融合”步伐,改造提升支柱产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设计等信息技术应用、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促进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支持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行业内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扩大“两化融合”工作的覆盖面。-5-三、提升发展方向(一)电子信息产业。光电及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大功率半导体元器件、液晶显示器产品(包括TFT显示器)、光显示器(包括OLED—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彩色等离子体显示器驱动器件、片式元器件、光器件产品、开关电源模块等产品,实现产业技术水平和产能的进一步提升。通讯产业:抓住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发展契机,重点发展数字移动通信产品(包括公共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基站和手机、集群通信产品)、光纤通讯领域内的主动及被动元器件、光纤通信系统、数字程控交换机、智能网产品及软交换产品、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产品、多媒体通信产品等,支持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力争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和卫星通信等产品领域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制造:鼓励发展新一代移动计算和无线上网产品、消费类电脑产品、服务器产品、专用计算机设备等产品,支持龙芯CPU产业化项目,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生产、研发基地。(二)装备制造产业。汽车产业:加快突破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制约,形成市场化、规模化生产。提高汽车关键零部件的产品比重,提升产品研制开发、配套能力。重型特种装备:重点发展重型非标压力容器成套装置及大型铸锻件、风力塔架及船舶附件、船用配件、冷箱、增速机、减速机、船舶低速柴油机曲轴、大吨位航空精密模锻液压机等。精密机械制造:鼓励集成式低速大力矩永磁同步电动机及伺服控制系统、五轴以上联动数控机床,数控自动化机械手冲压线、重型数控轧辊磨床、焊接机械人成套装备、数控平-6-面激光切割机、特种工业缝纫机、高性能纺机技术和主机设备等研发制造。电力设备制造:重点发展风力发电机、核电设备制造等。(三)化工产业。发展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生物农药、医药化工、能源化工、电子化学品等精细化学产品。着力引导形成以有机氟、有机硅、纳米材料为“龙头”的有机氟化工、有机硅化工等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以生物技术药物、代糖品种、食品和饲料添加剂为“龙头”的安全、高效、功能化生物化工产业链;以高效化肥和新型农药为龙头的低毒高效、低残留现代化农用化工产业链;以“三药”中间体、电子化学品、油田化学品、水处理化学品、印染助剂等专用化学品为“龙头”的高端精细化学品产业链。(四)纺织产业。化纤行业:采取纳米改性等新技术,开发功能型、环保型差别化纤维及再生纤维。重点发展新一代多功能、高仿真、超细旦的复合双组份短纤维和特色长丝。棉纺行业:发展新型纺纱技术,开发多种纤维混纺面料、交织面料,重点开发各种产业和装饰用面料,进一步拓展纺织品面料的使用领域。毛纺行业:鼓励采用新工艺,实现毛纺原料多元化,增加花色品种,提高无接头纱比重。积极开发高档纯毛面料和化纤仿毛面料,向高端产业链延伸。丝绸行业:重点发展以真丝为主体的新型含丝复合纤维,实现含丝原料的系列化,开发蚕丝纤维与其它纤维混纺、交织、交并的高档真丝产品。提高新型丝绸印染和防缩、防皱等后整理水平。开发新型高档化纤仿真丝产品。服装制造:鼓励纺织服装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应用。扩大新型高档品牌服装生产比重,增创国内、国际品牌。印染行业:积极开发和采用抗皱、防缩、抗-7-静电、阻燃、仿真等特种印染后整理新技术。大力推广高品质、低能耗、低污染的转移印花、数字印花、冷染印花等节能节水新型印染技术。着力提高天然纤维后整理技术,化纤仿真技术,多种纤维复合染整技术。开发使用新型染化料和助剂,达到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五)轻工产业。结合苏州轻工业发展现状,着力提升产业层次。纸制品制造:鼓励高档铜版纸、特色文化用纸、特殊纸、高档包装用纸的生产以及中高档日常生活用纸制品形成规模;食品加工制造:支持绿色、健康的农副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营养性、功能性食品的开发生产。自行车制造:鼓励企业在满足市场大众需求的基础上,加大新材料、新工艺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用,开发融交通、健身、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新概念自行车和各种功能性其他用车。加大电动自行车在新型电池、电机、制动安全部件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日用小家电制造:鼓励采用新型节能技术,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功能、绿色环保产品。(六)冶金产业。黑色金属:积极采用超细晶粒或微合金化工艺,加快建筑用超细钢丝产业化,重点开发高档次、高强度、抗震、防震、耐腐蚀的三级、四级建筑用棒材。在高压管用板材、高强度轿车面板、高压锅炉钢、锚链钢等开发上有新的突破,提供机械、船舶、汽车、军工等行业急需的高端特殊用材。发挥在热卷板、宽厚板生产线工艺装备上的技术优势,重点开发抗腐蚀、抗大变形管线钢、高钢级船板钢和高强度机械工程用钢,为高速铁路、油气-8-开发和长距离输送管道建设以及造船业发展做好配套服务。加工推进产品的深度延伸加工,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有色金属:加快拓展与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配套的产品门类,重点发展高档涂层铝箔,超薄型铝箔和铝箔复合材料、高质量大盘重内螺纹铜管、环保铜水管、易切削铜材、铜丝及精细高效节能空调、冰箱等制冷系列用铜水管等深加工品种,加紧研发太阳能、射频电缆、微电子行业用无氧铜管材及高精度铜合金管、棒、型、线材等高端产品,扩大铜材产品的国产化规模,形成有较大影响力和特色的“精品铜加工产业集群”。四、主要路径(一)加快“两化融合”。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两化”的融合发展是支柱产业提升的重要驱动。以支柱产业改造提升、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等为切入点,开展“两化”融合试点工作,引导信息技术企业和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个领域的应用。依托物联网示范企业和区域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加快“数字苏州”建设,使“数字苏州”的水平处在领先地位,为信息化发展提供平台支撑。(二)加快技术改造。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我市支柱产业,通过关键设备数控化、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关键技术研发与引进消化吸收、新产品及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采用国际标准,加大支柱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技术进步,实现支柱产业跨越式发展。着重对装备制造业实施工业装备数控化改造,推广应用现代数控技术改造企业现有重点关键-9-设备,提高设备的技术水平和加工能力,实现制造领域的优质高效生产。同时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推广综合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提升生产过程柔性化、自动化水平。在化工行业重点推广应用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技术和在线检测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环保水平。在冶金行业加快推广应用生产各工序和全线过程的智能化控制技术,连续生产工艺监控技术和通讯技术,连续生产过程综合优化控制技术。轻工行业通过技术改造增强在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能力。纺织行业推广应用纺织专用CAM等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三)加快自主创新。建立和完善为支柱产业技术进步提供技术支撑的产业技术研发平台,提高我市支柱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带动产业技术升级;建立产品检测试验平台,建立为产业技术进步提供综合和专业性服务的中介服务平台,为支柱产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综合服务,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重点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技术研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