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布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产业布局1产业布局的基本原理2区域经济布局效果及评价方法3聚集效应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产业空间分布规律,为合理布局提供规划方案和政策等。1、古典区位理论逐步形成。(1)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撰写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提出了孤立国圈层理论。农业圈层理论:在农业布局上,什么地方适合种什么作物,并不完全由自然条件决定,农业经营方式也不是任何地方越集约越好。在确定农业活动最佳配置点时,要把运输因素考虑进来,容易腐烂、集约化程度高的农产品生产要安排在中心城市附近,如生产鲜菜、牛奶等;需粗放经营的可安排在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地方,如放牧等。(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韦伯(德国)是工业布局理论的创始者,他在1909年撰写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布局主要受到运费、劳动费和聚集力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运费是对工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工业部门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别主要是运费造成的,如钢铁、制糖等,这类工业的最优区位通常在运费最低点上。(3)成本学派理论核心: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优区位。主要代表人物:韦伯;胡佛(美)于1931年、1948年分别写了《区位理论与皮革制鞋工业》和《经济活动的区位》(4)市场学派理论核心内容: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把企业安排在利润最大的区位。在市场激烈竞争中,商品销售问题日益突出,这时在考虑生产成本与运费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合理结构的安排研究市场划分——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谢费尔):任何两地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两地市场间市场分界点为两地均衡点。(5)成本—市场学派理论该学派是在成本学派与市场学派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学派不仅综合研究了成本和市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而且拓宽了区位理论的研究领域。古典区位理论讨论的是微观布局问题,即企业布局,市场学派尽管重点研究了市场区问题,但没涉及区位,是一般均衡问题。成本-市场学派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而且探讨了区域产业布局与总体产业布局问题。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艾萨德、俄林、费农等。(6)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核心内容: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新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或者城市聚集,从而形成一种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增长迅速并且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机制,由于其对邻近地区经济发展同时有着强大的辐射作用,因此被称为“增长极”。(7)点轴理论点轴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过程看,产业、特别是工业先集中于少数点,即增长极。影响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1.自然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是产业布局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如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等。自然因素自然资源:指自然条件中被人类利用的部分。按生成条件,可分为可再生自然资源与不可再生自然资源。(1)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自然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2)自然因素对不同产业布局的影响(3)自然条件各要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4)自然因素对区域性生产分工的影响2.社会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1)经济区位对产业布局的影响经济区位是指地球上某一地点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地点间的空间联系,也就是一国、一地区或一城市在国际国内地域生产分工中的位置。经济区位的优劣与否,与交通、信息条件等的关系十分密切,并决定着市场范围的大小。(2)人口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人口数量,特别是劳动力资源充足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并且人口数量对产品消费有重大影响,因此特大城市区域都分布着为本市人口消费服务的都市工业和城郊农业。人口的质量或素质高低对产业布局有重大影响。人口分布及迁移对产业布局也有影响。(3)社会历史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社会历史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基础、管理体制、国家宏观调控法律政策、国内外政治条件等。现有的社会经济基础主要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产业基础、积累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基础及经济管理基础等,其中以产业基础最为重要。经济体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国家制定和完善各种经济法规、制定正确的政策、对国内外政治条件的正确评估等都会对产业布局产生明显的影响。3.经济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1)经济发展水平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例如:在农业水能资源开始作为动力在手工业中被利用时,手工业的分布指向沿江沿河,呈分散布局状态。第一次产业革命后,随着蒸汽机的出现,工业开始摆脱依水而设的格局,而趋向燃料指向,各主要煤炭产地成为工业中心。电力的发明,使许多产业部门能够分布于远离燃料产地的大城市。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使产业向空港、高速公路交通枢纽、沿海地区及知识密集区集中。(2)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产品的市场需求容量是产业布局的重要空间引力。因此,在产业的布局上应重视市场需求,同时在不同的市场区内所形成的不同的市场需求结构会制约着产业布局的部门结构,它是形成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协作配套、生产地域综合体的指南。市场竞争可以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和产业的合理聚集。此外,还可使产业布局指向更有利于商品流通的合理区位。(3)基础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基础条件,特别是其中的交通条件和信息条件对产业分布的影响很大。4.技术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1)自然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技术进步不断地拓展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使自然资源获得新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能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使单一产品生产区变为多产品的综合生产区,从而使生产部门的布局不断扩大。(2)产业结构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技术进步不断地改变着产业结构,特别是随着一种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新的产业部门的诞生。这些产业部门都有不同的产业布局指向性,这就必然对产业布局的状况产生影响。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三次产业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使得人类生产、生活居住的地域方式也出现了很大变化,这将导致城市化趋势,从而对产业布局产生影响。产业布局的机制产业布局机制是指各种影响和决定产业空间分布和组合的因素的互相制约和作用的内在机理。具体的产业布局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产业布局机制作用下进行的,产业布局政策也往往要通过产业布局机制的媒介来实施。产业布局机制是经济运行机制在空间上的反映和延伸,是经济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1、产业布局机制的类型(1)产业布局的计划机制在本世纪30年代由前苏联首先确立,二次大战以后,在中国和东欧一些国家流行。产业布局的主体是中央政府特点产业布局的目标是国家整体利益产业布局的手段是行政命令(2)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其自身的缺陷和局限性,世界各国在发挥市场机制基础作用的同时,还进行国家干预或宏观调控。产业布局的主体是企业。特点产业布局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产业布局的手段是经济利益导向。2、产业布局机制的比较(1)决策过程比较(2)区域经济稳定性比较(3)区域分工效率比较(4)利益趋动比较(5)自我调节能力比较(6)可操作性比较3、中国产业布局机制的重塑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实行的是中央政府高度集权,以直接行政管理为主,排斥市场机制,主要是依靠国家投资计划分配和建设项目计划安排的产业布局机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产业布局机制正逐步发生变化,由国家制定产业布局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市场,通过要素市场的经济参数引导企业等各投资主体,围绕国家产业布局总体目标,自主作出投资区位选择。中国所要重塑的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国家宏观调控为指导的产业布局机制内容:(1)产业布局主体以企业为主(2)完善市场体系(3)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14.2区域经济布局效果及评价方法预评价:指在区域布局决策阶段,对区域布局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论证,并进行各种效益预测,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区域布局效果的评价后评价:指在区域布局方案实施后,再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论证,以检验区域布局方案在科学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便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区域的再开发,或调整区域布局方案,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预评价一般在区域规划和可行性研究中进行,这一节主要论述区域布局效果的后评价方法。区城经济布局效果:指在区域布局过程中,由于生产要素的地域分布与组成的变化所产生的区域经济空间集中程度的变化。区域经济布局效果的评价是区域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来说,衡量区域经济布局效果的指标主要有:集中指数、地理联系率、集中度、分散度、静态不平衡差、洛伦兹曲线、变幅、标准偏差、变差系数、基尼系数等。1、集中度分析(1)集中指数及其变化:集中指数是表明某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集中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C=(l-H/T)×lOO式中:C:集中程度指数,T:全国或全区总人口或总面积,H:占全国或全区经济总量半数的地区人口或面积,集中度指数在0-100之间波动。一般说来:C≤50为相当分散;50C≤70为分布比较平衡;70C≤90为相当集中;C≤90为高度集中。利用这一指数来揭示区域经济布局集中程度,可分别计算区域开发前的集中度指数C0,和区域布局后的集中度指数C1。如果C0C1,则说明集中度降低;反之,则说明集中度升高。(2)地理联系率及其变化:地理联系率的计算公式如下:G=100-1/2∑︳si-pi︳式中:G:地理联系率,Si:区域第1要素(如总产出)占全国或全区的比重,Pi:区域第2要素(如人口)占全国或全区的比重(3)集中度及其变化集中度是反映经济现象在全国或地区集中程度的指标,用全国或全区构成中比重居前3位或前5位的区域的比重之和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J=X1+X2+X3式中,J:集中度;X1、X2、X3分别为占全国或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居第一、二、三位的地区的比重。(4)分散度及其变化分散度是指在全国或全区经济总量中居前3位或前5位的地区的比重之和减去其余各地区比重平均值的差,与其余各地区比重平均值之比。其计算公式为:式中:F:分散度;Xi(i=1,2,3)是前3位区域的比重,Xj(j=l,2,3,…,n)是其余区域的比重,n是除前3位区域以外的其他区域数。F越趋于0,表明集中度越大;F越趋于l,表明分散度越大。2、均衡度分析经济的空间集中度与经济的空间均衡度呈正相关。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地区之间产出的差距很大,则说明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空间集中度高,反之则较低。(1)静态不平衡差及其变化衡量区域经济布局的均衡度,可用静态不平衡差指标,其计算公式为:100)1(MLC式中:C,两个区域之间的静态不平衡差,L,经济实力较弱的地区的经济指标,M,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的相应经济指标。静态不平衡差越大,说明均衡度越低;反之亦然。此指标只能用于每两个地区间的对比,不能从总体上反应区域内经济分布的均衡度。(2)洛伦兹曲线及其变化洛伦兹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于1905提出的用来描述社会收入分配状况的曲线。区域经济学家常用它来反映区域经济布局的均衡状况。如果区域经济分布完全均衡,则洛伦兹曲线为一条与对角线重合的直线,称为“绝对均衡曲线”;反之,如果区域经济分布绝对不平衡,即一个地区拥有了全区域的经济总量,则该曲线将构成正方形的底边和右边,称为绝对不平衡曲线。一般来说,洛伦兹曲线为介于上述两条曲线之间的向下弯曲的曲线。向下弯曲越大,区域不平衡度就越大,反之亦然。企业累计百分比(从小到最大排列)%图14-2洛伦兹曲线用洛伦兹曲线来描述区域经济布局的变化,也需要分别绘制区域布局前后的洛伦兹曲线,以观察曲线弯曲程度的变化,或者计算基尼系数的变化。市场占有率(%)(3)标准差及其变化标准差是较全面反映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