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一轮复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171921192519531964198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重在农业重在工业经济政治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阶段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阶段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重”“轻”“农”优先发展重工业(1925)实行农业集体化(1927)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斯大林模式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低(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农业情况非常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粮食短缺,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低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195319641982199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赫鲁晓夫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1971),原苏联领导人。1953—1964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美苏核对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引起震惊。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当时的俄罗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农业(重点)工业政治①废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增加农民收入②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扩种玉米①废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②给企业部分权利③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1956召开苏共“二十大”,揭露和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赫鲁晓夫开展种植玉米运动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探究2:据材料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有哪些?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材料二: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材料三:(赫鲁晓夫)改革后的苏联经济管理体制也保留了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配置资源的基本方法依旧是计划经济和计划方法,中央集权仍然是苏联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以上材料节选自《苏联兴亡史论》①违背自然规律,带有很大的盲目性②目标脱离实际,缺乏实事求是精神③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3、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积极作用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局限性在于: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赫鲁晓夫的墓碑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斗争…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合”——墓碑的设计者涅伊兹维斯特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请说明理由。探究3: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参与推翻赫晓夫的政变,自任苏共第一书记。在他统治下,苏联的军事、经济大大增强。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他在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1、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1)在企业管理方面:a.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b.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c.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2)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2、改革的结果(1)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政局稳定,军备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0100200300400500600工业利润(卢布)19651970012345678国民收入年增长率(%)1961—19651966—1970(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项目年份美国苏联洲际导弹19681054858197810541400潜射导弹196865612119786561015战略轰炸机19685451551978432135核弹头1968430013001978110004500现役武装部队19683503401978210440坦克196885003240019781050050000战术飞机196851004000197845004600水面战舰19683603201978172240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世界现代史》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1983年时的苏联导弹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①两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内容方面,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的原则,经济改革前者重于农业,后者重于工业;③结果方面,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④原因方面,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异同?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三、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的危局:社会动荡,经济停滞,生活水平下降;体制僵化,行政管理,民族矛盾尖锐.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内容问题经济政治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和问题(阅读教材归纳)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指导,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多元化。①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②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背离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激化矛盾;局势失控;苏联解体(1)对经济体制实施根本性变革①经济方法代替行政命令②指导性计划代替指令性计划③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私有化,实行租赁和承包。(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材料1:1986~1988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年均为28%,1989年下降到26.4%,而1990年则出现负增长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3%。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负8%,劳动生产率增长负9%,国民收入增长负10%。材料2:1991年苏联市场供应的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95%缺货;在200多种食品中,180多种缺货。许多大城市不得不实行凭票供应、凭身份证供应和限量供应。在物价暴涨、商品短缺的情况下,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显著下降。1989年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7%,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达4100万人占总人口的1/7,1990年达1/3,失业人口达2000万人。5、结果:经济困难;局势失控;最终苏联解体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苏共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未能得到人民包括1000多万苏共党员的积极响应,军队也拒绝执行命令,甚至发生倒戈。八·一九事件材料3: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俄罗斯国旗升起1991年月12月25日材料4: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高度集中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及长期以来的民族高压政策导致的民族分离运动)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历史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外部原因:苏联僵化的体制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苏联解体的影响、教训、启示参看备考指南161页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改革的重点成果(后果)问题赫鲁晓夫农业一度促进农业发展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补勃列日涅夫重工业国防工业成为超级大国戈尔巴乔夫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苏联剧变并最终解体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苏共领导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另一方面,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再次,任何经济制度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都应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改革适应。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1、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3、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4、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案D、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发生BAB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5、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B、重点放在农业C、重点放在重工业D、没有改变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6、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遭受挫折的根本原因是()A、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B、导致了工农的不满C、个人的作风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D、不切实际,急躁冒进DA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7、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主要目的是()A、成为超级大国B、增强综合国力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8、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是:()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B、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C、改革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CA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的影响B.西方国家经济制裁C.长期战争的破坏D.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B.“开垦、开垦、再开垦”C.“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B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摈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相同的局限在于A.未推动社会发展进程B.缺乏勇于改革的精神C.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D.面临必然失败的命运岳麓版必修Ⅰ·新课标·历史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这种情况出现在A.1925—1953年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