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存在的音准问题及对策作者:陈晶来源:《教师·中》2017年第07期摘要:如何打造丰富有趣的小学音乐歌唱教学,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把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从而演绎出优美的歌曲,这是当前小学音乐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在本研究中,作者对当前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存在的音准问题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总结出合理的解决对策。关键词:小学音乐;歌唱教学;音准问题;解决对策一、引言音乐是一门陶冶人们情操、丰富人们情感体验的艺术,同时也是小学德育中的重点学科之一。但是在现阶段,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人说自己“五音不全,唱歌跑调”,这是因为他们缺乏良好的音准,所以在唱歌的时候无法清晰地区分歌曲中的高音区和低音区,因此在听他们演唱的时候,会发现他们的音的高度始终保持在一个位置,从而形成走音、跑调的效果。笔者认为,小学是音乐启蒙的最佳阶段,在小学音乐课中培养学生的音准,不但可以帮助他们奠定良好的音乐素养,而且还能为他们以后学习音乐提供坚实的基础。当然,在分析如何提高音准教学指导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当前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有关音准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实情,从而让教学具有针对性。在本次研究中,作者便根据长期的实践,观察与总结分析出当前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存在哪些音准问题,并制定合理的解决对策。二、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音准问题的成因分析在分析如何提高小学生对音准的把握能力时,首先要对当前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存在的音准问题进行分析,在归纳类型的同时寻找成因,只有这样才能让策略的制定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其中,具体音准问题主要为以下三点:1.学生音乐基础功底薄弱目前,虽然许多家长在孩子幼龄阶段便帮助其报许多音乐学习班,但是大部分小学生在初次接触音乐时,都是缺乏音乐基础的,即使部分接触过音乐学习班的学生,他们在音乐基础知识方面依然相对薄弱,导致他们在唱歌的时候存在音准问题。而且,小学音乐教学大部分以感性教育为主,以技法指导为辅,在这种侧重性极强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自然偏低。所以,音乐基础功底薄弱,是学生存在音准问题的主要原因。2.教学方法脱离实际现状龙源期刊网目前,大部分小学音乐教学都采取传统的听唱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方式为:先通过带领学生听,随后再指导学生唱。虽然表面上看不无道理,但是在深入分析的时候可以发现这种教学方法并没有深入明确到音准教学中。而且,很多小学音乐教师盲目地追求课堂的热闹,忽略了对小学生音准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小学生虽然经历了音乐歌唱学习,但是自身的音准问题没能得到解决。笔者认为,教育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其中包括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所以,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歌唱教学,替代传统听唱教学法,这是音乐教师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3.音准教学未能形成系统小学生欠缺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原因是他们在接触音乐课的时候,音乐教学本身未能在音准训练上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由于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缺乏正规、系统的训练,以至于他们在唱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喊歌、破音等诸多问题,这不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挥,而且不利于帮助学生区分高音和低音。另外,小学生还未经历变声期,他们的气息都较短,在进行自由式唱歌时,由于缺乏规范的气息使用技巧,他们的音准不到位,从而影响他们的歌唱效果和质量。三、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音准问题的解决对策根据上述对当前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存在的音准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向着手解决问题。首先,通过游戏式的引导教学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参与积极性;其次,通过技巧指导让学生懂得如何把握音准;再次,通过律动教学,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感受音准;最后,通过适时的练习让学生扎实掌握音准。如此一来,便可以让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的音准指导具有层次性、梯度性,从而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成长。1.听声辨位,游戏引入掌握音阶感是提高自身音准的前提基础,同时也是帮助小学生学习音准期间必须掌握的一项能力。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喜好,笔者认为可以采取游戏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听声辨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音阶感,从而为培养他们的音准奠定基础。以生活中的元素为例,采取生活中的实际事物来替代音阶,让学生在想象力的牵引下感受音阶,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根据彩虹的七种颜色设计出七个音阶,每一种颜色分别代表一个音阶。这时,在带领学生听声的时候,便可以将相关的音阶利用特定的颜色来表示。如此一来,便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在听声期间的感官体验。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相关的趣味游戏来促进学生的体验。比如,采用“听声音摘果子”的游戏来培养学生的音阶感。在操作期间,教师分别将七个音阶替换为七种不同的水果,随后教师弹奏钢琴,并要求学生在听到尾声的时候摘下不同的水果。比如尾音是“do”,那么就要摘下与之对应的水果。如此一来,不但可以让音准指导变得与众不同,而且还能丰富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全面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继而营造出快乐、轻松、自由的体验平台。龙源期刊网定格音准,传达技巧定格音准,即设计专门的音准训练课堂。在具体的操作流程方面,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对气息的控制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音准。所以,在制订详细的音准教学课期间首先要落实学生对气息控制能力的培养。例如采取闻花式呼吸、胸式呼吸法,等等,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呼吸技巧,而且对他们以后的歌唱训练有着很大的帮助。其次,正确的发声是确保学生将音唱准的关键。将发声练习落实到音准训练中,是提高学生音准能力的另一个关键途径。很多小学生在唱歌的时候都会出现喊声,以至于将高音唱低,将低音唱高。而进行发声练习的时候,可以针对小学生声带尚未发育完全的生理规律,采取打哈欠、打喷嚏的引导方式让学生逐渐熟悉发声的位置等。另外,也可以要求学生通过模仿小动物的发声来感受自身的发声位置,由此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建立一个自然、放松的发声位置。最后,对力度的控制能力是帮助学生唱准音的关键技巧。在进行力度的训练期间,因为弱声演唱的音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体会,且容易做到,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一边唱一边观察自己的发声,可以作为初期的练习之用。另外,在进行弱声演唱练习期间,也要指导学生利用耳朵进行唱歌,即一边唱一边聆听自己的发声在力度上是否存在问题,比如对高音区的诠释效果和对低音区的诠释效果等,以此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练习技巧。当然,在带领学生进行音准训练时,教师必须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情况,并合理指出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由此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音准练习方法。3.律动并行,体验音准音准是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核心,也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音准比较抽象,他们很难理解,教师哪怕是通过游戏指导,也很难帮助他们确立音准的概念。所以,采取身体律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音准,是促进学生对音准概念理解能力的重中之重。比如,采取柯尔文音阶手势法将每个音阶以一个手势替代,让抽象的音阶变得形象具体,以此让学生在视觉上对音阶建立认知。随后,让学生在聆听不同音阶的时候出示各种手势,这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体验效果。而在上述基础上,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歌唱练习,并在唱歌的时候利用手势表现出旋律的变化。比如,在唱到高音和低音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手势来表现,这样学生便可以瞬间把握高音和低音的感觉。以《小乌鸦爱妈妈》为例:在演唱“32161︱555︱”这个部分时,笔者便要求学生利用手势来表现出其中的高音变化特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在进行合唱练习时,音乐教师同样可以采取手势律动的方式帮助负责各个音部的学生把握相对应的区域的音准。例如,在进行《两只老虎》的合唱练习期间,笔者便要求部分学生利用柯尔文手势来表现出音乐的高音区,另一部分学生利用柯尔文手势表现出音乐的低音区。这样一来,学生便懂得了如何进行合唱,从而降低了许多合唱练习中存在的难度。龙源期刊网适时练习,把握不足小学生音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成目标的,在平日的教学和生活中,音乐教师同样要定期渗透训练,以此巩固学生对音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平日的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定期为学生选择一些高低音清晰的旋律曲调,以此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练习资源。此外,也可以为学生出示同歌词但不同曲调的作品进行练习,以此让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练习机会。如考虑到小学生水平有限,能力较低,可以采用小字一组的1—i进行模唱练习,以此帮助学生体验高音。另外,教师也可以采用说话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不同语调中的音准,比如A:1234︱5-︱(同学们好)和B:1356︱5-︱(同学们好),以此提高学生对高音的洞察力,加强他们对高音特征的认知和分辨能力。另外,音乐教师也可以采取清唱歌谱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体验音准。在此期间,音乐教师可以事先范唱歌谱,并要求学生仔细聆听,随后要求学生模仿,再由学生自行演唱,以此强化学生的体验。其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自己的演唱效果,音乐教师可以利用电教设备对学生的演唱进行录制,随后播放出来,并在学生聆听的过程中进行指点。比如,在高音区的演唱方面存在哪些问题等,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认知自身,把握自身的不足。需要注意的是,该练习方法可以渗透在每一节课中,由此让学生耳濡目染,在循序渐进中逐渐把握音准,从而达成理想中的指导效果,落实教学目标。四、结语总而言之,掌握学生在音准方面存在哪些问题,这是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而在这个过程中制定出合理的解决对策,可以让学生的音准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从而有效提升他们唱歌的水平。当然,良好的音准需要学生日积月累的锻炼才能形成(个别天赋高的学生除外),所以音乐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耐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从而让他们成为音乐中的小天才,让他们在悠扬的歌曲的引领下体会音乐的魅力和人生的精彩。参考文献:[1]吴婷.浅谈小学低年级唱歌教学中的音准训练[J].黄河之声,2016(13):57.[2]张宏波.多措并举,构建学生的音准概念[J].音乐天地,2015(2):16-18.(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新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