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MedicalPsychology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机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mentalprocessandbehavior)的科学。心理学分类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商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心身医学:A型行为——冠心病B型行为——肿瘤c型行为——癌症一、医学心理学概述医学心理学(medical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模式(medicalmodel):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各种问题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生物医学模式(起源于17世纪)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1977)整体医学模式(1990)生物医学模式(biologicalmedicalmodel)将人看成是生物的人,在医疗过程中重视躯体的因素而忽视心理和社会的因素。心身观:二元论健康观:生理功能良好疾病观:微生物入侵(细菌、病毒)、外伤造成有机体的组织破坏,任何疾病都可以在组织、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生物病因治疗观:运用药物、手术等生物疗法,消灭入侵的微生物,机体组织修复即可恢复健康。特点:单一病因——单一方法,方法机械化、绝对化、心身分离、人与环境分离。医学模式需要改变的理由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medicalmodel)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心身观:心身统一、相互影响健康观: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完善疾病观:社会、心理、生物因素都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治疗观:从社会、心理、生物三轴系统全面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整体医学模式(holisticmedicalmodel)认为健康是整体素质健康,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等多种素质的完美组合。WHO1990年“生活方式病”----整体医学模式人的生物性、心理性、社会性是一体的、相互影响的、不可分割。健康即整体素质健康,疾病是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生活方式病”主要与行为卫生和生活方式有关)。医生要对病人进行整体诊断、治疗、护理,并提高病人整体素质健康,预防现代病。三、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意义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承认心理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指导预防疾病战略的转变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改善医患关系健康概念的改变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的完满状态。——WHO医学心理学是新医学模式中的三大支柱学科之一。预防疾病战略的转变第一阶段——环境卫生:改善环境卫生、隔断、消灭传染源,预防疾病。第二阶段——个人卫生:母婴保健、围产期检查、免疫注射等提高个人体质,预防疾病。第三阶段——行为卫生;改变有损健康的不良卫生行为习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现代病”。(健康行为习惯主要包括:不吸烟、少饮酒、合理膳食、规律生活、锻炼身体、应激控制等)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适应临床疾病谱变化提高诊疗水平降低医疗费用临床疾病谱美国:躯体疾病、心身疾病、神经症各占1/3中国抑郁症:中国的抑郁症发病率为4-5%,约7千万抑郁症患者,成为中国医疗负担最大的第二号疾病。WHO调查我国五大城市的大医院中仅有1/5的医生能正确诊断出抑郁症,仅有1/5的医生会正确处理抑郁症。每年受生物医学模式指导的医生滥开不必要的药物、检查、手术、误诊造成的医疗费用浪费难以计数。改善医患关系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良好的医患关系本身有治疗作用。四、医学心理学的发展简史医学心理学是19世纪50年代后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德国哥顿大学的哲学教授洛采(Lotze)于1852年出版了一本《医学心理学》的著作,最早提出“医学心理学”这一概念。六、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七、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式个案研究抽样研究纵向研究横向研究二认知过程1.1心理学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对行为的影响的科学。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以及各种心理疾病的治疗。当代神经科学研究重点:心理与大脑是如何相互影响的,采取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透过实验和观察来检验假设。1.2心理现象的分类个体心理2认知过程认知(cognition)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者说是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2.1感觉感觉(sensation):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的意义感觉剥夺实验差别阈限与差别感受性心理学上把能够引起感觉差别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阈限。心理学上把能区别出同种刺激最小差别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2.2知觉(perception)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区别感觉是一种生理、心理活动受感觉器官的生理特性及外界刺激物的物理特性的影响;知觉是一种心理活动。感觉而知觉并非只是单纯地对环境中客观事实的反映,而是其中带有相当成分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解释,受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知识经验的影响。注意:不能完全分开。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时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只有当刺激物之间存在某种差别时,一部分刺激物才能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另一部分刺激物便成为背景,从而使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知觉的整体性我们不是将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组成部分知觉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格式塔心理学将整体知觉的组织原则概括为:接近法则、相似法则、闭合法则、连续法则。知觉的理解性人对于知觉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以概念(词)来标记它。过去的经验和定势影响对当前事物的知觉。上述例子说明,知觉的理解性有助于我们从背景中区分出知觉对象,有助于我们形成整体知觉,从而扩大了知觉的范围,使知觉更加迅速。知觉的恒常性当外在刺激的物理特性受环境的影响有所变化时,我们的知觉经验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不变的心理倾向。视知觉中的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错觉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不同于幻觉。视知觉错觉最多。2.3记忆(memory)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反映信息加工过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遗忘: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Ebbinghaus的遗忘曲线干扰理论遗忘是我们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继学习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动机性遗忘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压抑。将意识不愿意接受的、令人痛苦的经验排斥到意识之外。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2.4思维(thinking)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①动机水平②问题情景的特点③定势④认知结构的限制⑤功能固着2.5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属性。注意的特点:①指向性②集中性三情绪与意志什么事情会引发情绪?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情绪怎么来?+1.1情绪与情感的概念情绪Emotions情绪是个体受到外界刺激或内在需求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激动状态;这种状态虽为个自我意识所察觉,但不为其所控制,因而对个体(生理)和心理干扰,及其行为有促动作用,并导致生理、心理与行为产生变化。情绪的成因同一种刺激在不同人身上由于个人的经验不同会引起各种不同反应。因此情绪反应既受外在刺激影响,也受个人内在因素所影响情绪理论1.詹姆士-兰格:刺激引发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产生生理状态上的改变,生理上的反应导致了情绪。2.坎农—德学说:认为个体引起情绪时,生理变化与情绪经验系同时产生。3.沙赫特—辛格学说:认为是个体内在的生理反应与认知经验历程交互作用的结果,强调个人过去认知经验以及对情境之感受与判断在情绪上扮演极为重要角色。情绪的组成(1)认知评估:指对刺激内容的意义进行分析、解释与推论。(2)生理反应: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3)表情反应:面部及肢体的表情反应(4)行为倾向情绪的解读正确性:60%脸部表情带来最多的信息,其次是身体,声音的音调居末但脸部表情最易作假,身体、声音则易泄漏讯息女性重视脸部表情,男性则重声音与身体脸部表情最能表现快乐、愤怒;声音则最能表现悲伤和恐惧;身体动作则表现情绪的强度,如握拳—愤怒,搓手—焦虑表情不只是情绪之副产品,有时表情也可以引发情绪经验。1.2情绪与情感的分类情绪可为为正向与负向两大类正向的情绪有喜爱与快乐负向情绪则有愤怒、恐惧与厌恶情绪与情感同属一种基本的感情作用,情绪比情感的反应激烈,它能使个体的身体与生理产生反应。1.3情绪的作用人类行为是由需求促成的,所以每当个体有某些需求时,心理上就呈现紧张而失去平衡,而产生一种驱力,该驱力就使个体引起行为动机,而采取某种行为以达成其动机,来满足其需求。适应是指个体为满足其需求,而与环境发生协调作用的过程;亦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良好适应至少要符合两个基准:(一)依个体而言,个体需求已获得满足,紧张情绪已消除。(二)依社会而言,满足个体需求的行为是社会认可的。情绪的功能情绪可以激发或增强行为,提升工作的效果;亦可以阻碍或迟滞行为,干扰或消弱工作的成效。研究发现负向情绪,如紧张、焦虑、愤怒等均会导致身体疾病。心身疾病与个人的情绪问题或人格特质有密切关系情绪的抑压对癌症出现机率似有较高趋势猴子的心理学实验实验步骤1:把一只猴子放在铜条里,双脚绑在铜条上,然后给铜条通电。猴子挣扎乱抓,旁边有一弹簧拉手,是电源开关,一拉就不痛苦了,这样猴子一被电就拉开关,建立了一级反射。然后每次在通电前,猴子前方的一个红灯就亮起来,多次以后,猴子知道了,红灯一亮,它就要受苦了,所以每次还不等来电,只要红灯一亮,它就先拉开关了。这就建立了一个二级条件反射。预备试验完成。步骤2:正式试验:在这个猴子的旁边,再放一猴子,与第一个猴子串联在铜条上,隔一段时间就亮红灯,通电,每天持续6小时。第一只猴子注意力高度集中,一看到红灯就赶紧拉开关,第二只猴子不明白红灯什么意思,无所事事,无所用心,过了二十几天,第一只猴子就死了。第一只猴子是为什么死的呢?科学家发现,它死于严重的消化道溃疡,胃烂掉了,实验之前体检它没有任何胃病,没有溃疡,可见这是二十几天内新得的病。第一只猴子要工作,他的责任重,压力大,精神紧张,焦虑不安,老担惊受怕,它的消化液和各种内分泌系统紊乱了,所以就会得溃疡。由此说明,不良的情绪会产生过高的应激值,将严重损害身体的健康。某医学研究报告:患有严重胃溃疡的75个病人中,竟然有63人曾经有长期的紧张情绪经验;医学证实部份高血压、偏头痛或气喘等疾病也是长期生活在紧张情绪中所导致者。个体在发怒时的分泌物具有毒性,如心脏病者因发怒而致死可能性是正常人的五倍,孕妇若经常发怒,流产的机率是正常人的三倍。情绪障碍AffectiveDisorderMooddisorder心境障碍2意志(WILL)2.1意志的概念与特征意志(will):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