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课件1-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主讲人贾文华——教师资格培训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作用•发展概况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研究对象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即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二、研究内容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五种要素和三种活动过程:即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五要素。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三种活动过程。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怎样理解此图?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远古时候,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活了。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如罗森塔尔进行实验……•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皮格马利翁效应被总结为:“上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下联: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扶’不行。”•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例子•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发展概况•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概念•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以思维、言语为例)•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均衡性•4.差异性•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上)。•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征•少年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心理发展特点:•1.半成熟、半幼稚•2.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的矛盾•3.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经验型),反省思维出现;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有所发展,但仍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4.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5.成人感出现•6.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思考:初中生为什么会叛逆?•青年初期: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特点:1.智力接近成熟,抽象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辩证思维出现。•2.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有了深刻发展;•3.理智的自我意识形成。•思考:上述特点是不是说高中生就成熟了?为什么?•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学习准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关键期:儿童在早期发展中的敏感期。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变化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0-2岁):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的分化。•前运算阶段(2-7岁):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形象思维为主导,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不具有可逆性。•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思维(但需具体事物的支持);获得体积、面积、长度守恒。•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思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水平。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灵活性。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第三节中学生人格的发展•一、人格的发展•(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培养信任感。例子……•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培养自主性。•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培养勤奋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培养自我同一性。•其它三阶段: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二)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三)性格的差异与教育•性格的概念;具有社会意义,是人格的核心;•性格的特征: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二、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概念与成分P23•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我(少年期基本成熟)——心理我(青春期开始发展与形成)•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思考:第一次飞跃什么时期?第三节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一、认知方式的差异•认知方式有成认知风格…….•1.场独立与场依存•2.冲动型与沉思型•3.发散型与聚合型•注意:认知方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习方式。•二、智力差异•IQ=MA/CA×100•(称为比率智商,测到的是个体的绝对智商)•韦氏公式(离差智商)测到的智商表明是个体在团体中的位置)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一、广义学习与狭义学习的概念及特征•广义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其特征:•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狭义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1.除学习个体经验外,还要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2.通过语言中介而进行的;•3.是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实现自己的过程。•学习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三、我国的学习分类•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要求:理论是由谁提出的?在哪些方面有指导?•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其基本规律:•效果律—学习者在对刺激情景做出特定反应后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其联结(S-R)就会增强,得到烦恼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减弱。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好-教师表扬•练习律—S-R,如果练习运用,联结力量逐渐增大;如果不运用,则联结力量逐渐减少。•准备律—有准备,实现时感到满意,否则,感到烦恼。•思考:练习和效果起作用在哪?•二、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形成—中性刺激与直接刺激结合(强化)成为信号,信号出现-行为反应。•消退……•泛化与分化……•外抑制和超限抑制…..•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操作-强化-该操作的概率增加,不再强化,该操作的概率减弱,甚至消失。•强化正强化与P184结合•负强化•强化物--•惩罚施加一个令人厌恶的刺激•取消一个令人喜爱的刺激•消退法•代币制•例子:完成作业•逃避条件作用—出现令人厌恶的刺激,有机体作出反应从而逃避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类似情景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回避条件作用—预示令人厌恶的刺激即将出现,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类似情景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思考: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谁提出的?简单的掌握过程。P42图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