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考纲解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和人文精神。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1、理解B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3、鉴赏评价E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⒈分析综合C•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⑵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⒉鉴赏评价D•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⑵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⑶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⒊探究F2•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⑵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以上考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词语含义;2.句子含义;3.布局谋篇;4.归纳内容要点;5.作者观点态度;•6.形象、语言、表达技巧;7.评价文章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开放型)。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一)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二)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3(三)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强烈表达4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层递:突出特点•衬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具体地说:•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话说知音》)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5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如: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㈠首段的作用•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从以上题目所给的参考答案可以看出,首段作用类答题是有固定的答题思路和规律的,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内容,要答出包括本段的内容和下文的内容;•二是形式(结构),为下文起到铺垫的作用。•答题思路一般为:本段写了什么,为下文写什么做铺垫。•㈡中间段的作用6•中间段落的作用同样要兼顾到内容和形式,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前后照应。答题时要交代清楚上文和下文的具体内容。•答题的思路: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具体内容),写到下文(具体内容)。•㈢末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为: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或深化中心、卒章显志或呼应开头+深化或强化作者情感或本文主旨。•还要视具体题目而定再加上委婉含蓄等词语等。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技巧类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⒈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⒉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⒊解题技巧:此类题型,一般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⑴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⑵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⑶有何效果或作用。结合具体语句将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加以说明。并注意联系主题思想。•总之,遇到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的题型,一定要把思想内容与艺7术形式结合起来回答。因为任何技巧都是为表达内容,揭示主题服务的。•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滴,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肖铁《壶口的黄河》•题目: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指导:•第一步:明确“运用了什么手法(技巧)”。•主观上写人的感受,实际上是为了表现出黄河气势,这叫侧面烘托。•第二步:明确“该手法(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作者从多个角度来写主观感受,如写心跳、耳聋、眼花、脑子一片空白等。尽8管没有正面写壶口的黄河,由人的主观感受却不难体会出壶口的黄河气势。•第三步:明确“某手法(技巧)运用后好在哪些方面”。•侧面烘托能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结合具体文段,就在于表现壶口的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增强现场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壶口的黄河。•题目: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⑴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衬托)的手法。•⑵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光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从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试题来看,表达技巧鉴赏类命题角度,主要应有以下方面:•1.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2.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4.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9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说明:作解释,有利于把人、事、物展示给读者。•A、叙述方式:顺叙、插叙、倒叙•B、描写方式:景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C、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D、艺术技巧•情景交融: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烘托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