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虚假新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新闻职业道德失范:虚假新闻一、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一、政治需要,公开造假;二、与已不利,隐匿真情;三、宣传典型,任意拔高;四、屈从压力,昧心写稿;五、唯利是图,编造新闻;六、粗枝大叶,调查不实;七、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八、知识贫乏,不懂装懂;九、合理想象,添枝加叶;十、偷梁换柱,移花接木。二、虚假新闻的危害1、从新闻真实性原则的理论内涵看虚假新闻的危害从新闻的定义看: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件的真相的报道,而一切新闻报道都必须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内容真实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从受众的需要看:受众为什么需要新闻?知情权、对知识的追求。从媒体的责任看:媒体为什么要报道新闻?表达权、表达自由。二、虚假新闻的危害2、从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实践结果看虚假新闻的危害失去声誉失去受众失去广告商二、虚假新闻的危害3、从我国新闻工作的历史教训看虚假新闻的危害中国新闻史上曾经深受假新闻之害五七年反右扩大化五八年浮夸风文化大革命现在有的新闻媒体也深受假新闻之害三、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一、政治原因戈培尔:谎言重复千遍便成了真理;撒大谎比撒小谎更容易使人相信二、社会原因忠言逆耳,有的人总是喜欢听好话。党风不正,有的人因为撒谎“成功”了。政风不正,绩效评估中存在偏差。三、思想和工作作风原因思想修养差,政治责任心不强;经验不足,学习不够;媒体的功利主义思想;四、防止虚假新闻的道德诉求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外在原因:社会原因;因此,防止虚假新闻是一个系统工程,关键取决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取决于国家民主政治的健全与发展。内在原因:在新闻界自身,在从业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方面。因此,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刻不容缓。四、防止虚假新闻的道德诉求从职业道德修养的角度看,防止虚假新闻的产生要做到以下几点:1、提高认识,增强坚持真实性原则的政治自觉性。敢说真话,坚持真理,要有社会责任感。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从实际调查中发现新闻线索,从受众的角度去提炼主题,选择报道角度。四、防止虚假新闻的道德诉求从职业道德修养的角度看,防止虚假新闻的产生要做到以下几点:3、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片面性。新闻报道中的片面性表现形式: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夸大一点,不及其余;感情用事,偏袒一方,跟风赶潮,一哄而上;盲目报喜,不愿报忧,眼睛向上,不顾下情;一厢情愿,单向灌输,固定模式,生搬硬套;预设方案,牵强附会,言辞激烈,用语绝对;在法治新闻报道中,尤其要注意全面报道,防止片面性。四、防止虚假新闻的道德诉求从职业道德修养的角度看,防止虚假新闻的产生要做到以下几点:4、增强法制观念,防止新闻侵权对《民法通则》和相关的司法解释要多了解,并能熟悉运用其中的条款。对于有关国家机密的报道要慎重。对于有关民族问题的报道要慎重。关于《广告法》要熟悉。四、防止虚假新闻的道德诉求从职业道德修养的角度看,防止虚假新闻的产生要做到以下几点:5、严守规章制度,堵塞失实漏洞从采写、编辑、审发到排版、印刷、传输,各个环节都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记者证管理要严格。记者站管理要严格。四、防止虚假新闻的道德诉求从职业道德修养的角度看,防止虚假新闻的产生要做到以下几点:6、接受群众监督,及时纠正失误首先要有诚意,从办好媒体的高度看待受众的监督;其次要有措施,保证受众可以对媒体进行监督;再次要及时纠正,落到实处。五、新闻报道中的隐性失实“隐性失实”和虚假新闻不同,新闻报道中的隐性失实并非完全无中生有,它的基本内容也的确并非全部来自虚构,它往往是在一些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加入一定的主观臆断的成分,凭想当然地对现有事实加以延伸和扩展,或者过于武断地对事件的未来与结局给出似是而非的预测和推断。新闻报道中的隐性失实的特点:基本事实的确定性;其他非基本事实的臆断性;报道事实的迷惑性;对信息接受者心理的期待性;五、新闻报道中的隐性失实“隐性失实”的类型1、先入为主型:这样的新闻一般是主题先行,或者叫做意愿先行,也就是完全按照记者事先的主观意图选择事实、运用事实,而所选用的事实又只为着某一确定的思想或主旨服务。五、新闻报道中的隐性失实“隐性失实”的类型2、合理想象型:此类新闻的基本新闻要素属实,但是有些细节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或者其他方面的条件限制,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于是就想通过“合理想象”来加以补足。五、新闻报道中的隐性失实“隐性失实”的类型3、暗示诱导型:此类新闻往往是把记者的观点隐藏得很深,报道中不是没有倾向性,而是由于受到某些规范的限制,不便于把观点和倾向直截了当表达出来,于是就采取迂回的方式或者用极其隐蔽的语言来暗示某种意图。(广告式新闻往往采用此法)五、新闻报道中的隐性失实“隐性失实”的类型4、数据非典型型。新闻报道中引用的数据来源不完全可靠,也不完全具有科学性,有的干脆就是人为制造的数据或者起码是通过人工干预而形成的数据。五、新闻报道中的隐性失实“隐性失实”的类型5、理想愿望型:此类新闻常常是记者本人以及社会公众的良好愿望直接当作现存事实,把理想中的事情当作已经发生的事情,而且还喜欢用口号式的话语来表达良好的愿望或圆满文章的结局。六、讨论从“纸馅包子”事件看虚假新闻关于事件的相关报道与讨论“纸馅包子”新闻造假拷问传媒公信力纸馅包子系列报道纸馅包子假新闻:没有底线无异自取其辱讨论题目1、产生的原因2、产生的危害3、预防的措施七、西方的假新闻及其惩治机制西方的几个著名的假新闻事件:1835年8月25日《纽约太阳报》在头版头条刊登的月球上有“蝙蝠侠”的假新闻。英国《太阳报》的假新闻事件。《今日美国》造假事件。“王冠门”造假事件政府钳制下的“高层次”造假有一些假新闻,信源特别权威,包装手法异常高明,传播势头又十分迅猛,不由得读者不信,这种假新闻伤害力极大,却很难被揭露,即使揭露,也无有效的惩戒机制来鞭挞及预防,美国、英国这两年充斥着这类假新闻。七、西方的假新闻及其惩治机制今天,除了愚人节,西方严肃的主流媒体上很少会出现月球上有“蝙蝠侠”之类的假新闻。这是因为多年来的内部自律与外部的法律机制,使得假新闻对于严肃的主流媒体而言,成了高代价、低收益的事。造假的新闻机构及个人将会收到相应的惩处,同时,社会舆论会导致媒体信誉下降,砸了自己的“金字招牌”。因此,耸人听闻、充满娱乐性和刺激性,完全杜撰造暇的新闻就很难再有生存的土壤。七、西方的假新闻及其惩治机制英美对于假新闻的惩治机制的他律制度英国由于没有《新闻法》和《出版法》,报纸内容没有专门的法律规章制约。而英国对广电媒体的管理较报业而言严格很多,政府按照国会的条令来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同时还颁布广播电视法案,对责任和节目内容等有非常详细的条文约束。美国的新闻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新闻法的核心在于通过第一修正案保障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的权利以及公众知情权等其他权利,同时还通过诽谤法等相关法令对媒体不负责任的失实报道进行法律制约。在实际操作中,最常见的是受害方通过诽谤法起诉那些报道重大虚假新闻的媒体。媒体有时候为了“吸引眼球”而爆出无根据的猛料,如果当事人名誉受损,以诽谤罪起诉媒体,记者又不能提供充分的证据时,媒体将被罚以巨款。上文提及的歌星埃尔顿·约翰从《太阳报》得到100万英镑赔偿,开创了英国报业史上的最高记录七、西方的假新闻及其惩治机制英美对于假新闻的惩治机制的自律制度自律机制是新闻界为了防止大众和政府对新闻媒体制定规则而进行自我限制的结果,同时也是负责任的媒体获取受众信任、减少诉讼自我保护的有效手段。自律包括新闻界内部的行业监督机制和媒体内部的独立监察员制度。英国的行业自律机构“新闻申诉委员会”(简称PCC),作为监督媒体不当作业、保障公众利益的重要机制,以其独立卓然的地位和高工作效率成为其中的佼佼者。行业监督使得造假的媒体与记者受到空前的舆论与名誉压力,而部分媒体内部的独立监察员制度,则能够在该媒体内部进行及时监督与纠错。《纽约时报》特有的更正制度与《华盛顿邮报》代表的独立监察员制度都是美国媒体自律的典范。而在英国诸多大报中《卫报》及其姐妹刊物《观察家报》都采纳了独立监察员制度。《卫报》的记者章程也有相关规定:记者有责任尽快修正重大错误,有义务和独立监察员坦诚、公开地合作,一且发现犯下任何错误,必须及时向独立监察员汇报。七、西方的假新闻及其惩治机制惩罚必须加大力度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所谓自律与他律无非是由许许多多的成文或不成文的条例构成。条例付诸实施,才可能有效,否则,就是一纸空文。进一步而言,就算条例判决有效,造假的媒体和记者个人受到了相应的惩处,但如果惩处的力度达不到获益的程度,那么这种惩罚就会变成隔着靴挠痒,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小报为了吸引眼球,不择手段,屡犯屡罚,屡罚屡犯,其因盖源于此。珍惜名誉的主流媒体,害怕失去受众,断了生存的根基,所以能够主动迅速地纠错,一面惩治造假的记者,一面公开承认错误,也是应了这个道理。七、西方的假新闻及其惩治机制在他律与自律机制的双重压力下《纽约时报》的造假记者贾森·布莱尔被迫辞职。CBS的王牌主播丹·拉瑟也遭遇了滑铁卢,因失实报道“布什档案门事件”不得不在退休前夕屈辱下课。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这就是一种严厉的惩处。《纽约时报》和CBS的反应也说明了主流严肃媒体对于造假的代价有着清醒的认识:如果不对布莱尔、丹·拉瑟做出及时的处罚,那么受损的就是这些主流媒体的信誉,继而失去受众。布莱尔事件不久后的一次调查表明王,只有46%的美国公民认为《纽约时报》“非常可信”。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