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考古学简史近代考古学出现之前,东、西方都有一个相似的学术领域,以欧洲的古物学和中国的金石学为代表,成为考古学产生的背景或前身。古物学和金石学主要是在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中,国民对于她的先辈文化遗留下来各种古物所萌发的自发的好奇与朴素的兴趣,因而就去收集、分类、保存,然后对它们的年代、作用进行初级的探讨。第一节欧洲古物学的发展古物学的萌芽——古典时代古物学的形成——文艺复兴时期古物学的发展——拿破仑东征以后一、古物学的萌芽——古典时代古典历史学家不但对他们没有文字记载的先民的历史感兴趣,也对周边蛮族的文化遗存感到迷茫。在困惑之余,他们对这些遗物进行搜集、发掘、分类、记述和分析。古希腊、罗马的王公贵族是这些早期古物爱好者的代表,他们中的许多人毕生都从事古物学研究,在他们死后的墓葬中还随葬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古罗马时代的很多君主都是古物爱好者。哈德良,外号勇帝,罗马帝国五贤帝之一,117年—138年在位。最为喜欢古希腊艺术。二、古物学的形成——文艺复兴时期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对古典时代的语文和美术史的兴趣,从而开始搜集希腊罗马时代的雕刻和碑铭,意大利、希腊人以及在希腊、罗马地区的旅行者是这一古物学新阶段的先行者。意大利收藏古典时期古物的热潮始于15世纪,18世纪衰落,早期收藏的罗马时代古物流散到了威尼斯、马德里、巴黎、幕尼黑等地的博物馆中。英国古物学家不同于意大利的艺术爱好者,他们是从“地理学”中延伸出来的“田野工作者”。十七世纪是英国古物学的繁荣时期,为修订《不列颠》,阿什摩尔博物馆爱德华·勒威德在威尔士郡长途旅行收集古物资料,被看成是“严肃的田野工作的开端”;约翰·奥布里在威尔特郡获得大量巨石柱群的资料,被称为“英国第一位考古学家”。约翰·奥布里发现了欧洲著名的史前时代文化神庙遗址,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的巨石阵。三、古物学的发展——拿破仑东征以后拿破仑远征埃及之后,在开罗成立了著名的“埃及研究院”。研究院的工作人员竭尽全力工作,将能搬动的文物都收集起来。后由于法国战败在英国手下,这些埃及古物没有进卢浮宫,而是进了大英博物馆。但是,法国人的埃及研究院继续工作,并出版了几大卷本的《埃及记》。在埃及骚乱中毁坏的埃及研究院十八世纪欧洲古物学的重要特点是地质学在史前古物学上的贡献,地质学的调查证明了人类骨骸、石器与绝灭动物的共存关系。而在这之前,虽然也有史前古物的零星发现,但都被放在《旧约》中的“创世说”的框架中解释,即人类和整个自然王国都是上帝在肯定不超过公元前5000内的刻意之作,上帝设计完美、不造恶物、万物其用。米开朗琪罗为罗马西斯廷教堂创作的巨幅天顶画《创世纪》。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是米开朗基罗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最大杰作。作品场面宏大,人物刻画震撼人心,是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之一。《创世纪》由“上帝创造世界”、“人间的堕落”、“不应有的牺牲”三部分组成。第二节近代考古学的产生与成熟近代考古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考古学的产生一、近代考古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在与创世说和灾变论的斗争中进化论的逐步胜利(19世纪中叶)十九世纪中叶是个伟大的、变革的时代,科学的一系列新发现不断打破神学禁锢的自然观、社会观,新思潮带动了社会面貌的全面变化。万有引力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与生物进化论,号称自然科学史上的三大发现,都出现于这个时代。早在1755年,康德就提出了天体演化论,僵化自然观的第一个缺口就是从这个天文学的新发现中被打破的。在康德看来,宇宙的产生发展都是有规建可循的,他的原始星云假说,为“宇宙爆炸说”提供了依据。虽然有不科学的地方,但是,他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认为世界的原始状态,宇宙是物质聚积的。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在地质学领域,1785年,詹姆斯·赫顿在《地球理论》一书中,提出岩层叠压现象是由于海洋、河流和湖泊中一直并继续发生自然作用的结果。1816年,威廉·史密斯(WilliamSmith)提出井然有序的地层堆积列现象是漫长岁月形成的、不同地层中的不同化石可以确定岩层的年代,这就成为现代地质学的重要基础。1830年,查尔斯·利尔(CharlesLyell)用地层学成果说明地球曾经发生过的种种变化,标志着地层学的成熟。在生物学领域,拉马克(Lamarck)于1809年就证明了植物和动物物种的进化;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又最终确立了生物界的总体进化论,包括人类自身的进化思想。恩格斯称这些进化的思潮为“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拉马克(Jean-BaptistedeLamarck,1744-1829),法国博物学家。生物学伟大的奠基人之一,生物学一词是他发明的,最先提出生物进化的学说,是进化论的倡导者和先驱。达尔文均变、进化的思想也逐步从自然科学领域渗透到社会文化领域。进化论人类学总体认为,不同种族间的心理文化的一致性导致了文化发展的单一模式和单向性,经历了共同的演化过程。摩尔根(L.Morgan)于1877年出版了《古代社会》,更详尽地考察了人类文化从蒙昧社会、经过野蛮社会上升到文明社会的漫长历程,这个社会文化三期说为改造人们世界观起积极的作用。在十九世纪中叶前后,关于人类及其文化的进化论思想还缺乏象地质学那样的实证的历史学解释,缺乏地层学所赋于的时间深度,时代呼唤一门新的科学。史前古物学就是在这一进化思想的时代氛围中,逐步冲破创世说的制约,并从地质学中直接衍生出近代的史前考古学内容与方法。而发展过程中的史前古物学、史前考古学发现,同时也为进化理论最终战胜创世说提供了更多的实证依据,铺设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二考古学的产生史前古物学并没有精力和能力去探索史前时代的进一步分类与分期。最终在史前分期上有突破性进展的是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背景的北欧地区,北欧古物学家借用近代分类科学中另一具有鲜明进化论特征的生物学的核心方法生物分类学方法,划分了北欧史前文化的阶段与分期。北欧古物“三期说”实践不但成为近代考古学中类型学的直接源头,而且开创了通过实物遗存阐明人类文化史的考古学的宗旨。“三期说”最初出现于丹麦国家博物馆的藏品说明,这一在考古学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的产生,要追索到具有“史前考古学的第一个开拓者”之誉的拉斯穆斯·尼厄鲁普教授。他建议成立丹麦国家古物博物馆,通过实物收藏及研究来认识史前史,要求突破那种将史前古物简单地归为野蛮人的创造对史前时期没有年代顺序和分类的笼统认识。三期说的创造者——汤姆森1813年,韦代尔—西蒙森在《概论我国历史上最古老最强大的时期》一书中,写到:“斯堪的纳维亚最早的居民所使用的武器和工具起初是石质与木质的,这些人后来学会了使用铜……然后才学会使用铁。他们的文明史可以分成石器、铜器和铁器三个时代,但它们之间不可能毫不重叠地分开。”这是史前文化“三期说”的最初萌芽。“三期说”是从幼稚的古物学到成熟的考古学所跨出的第一步。1836年,汤姆森在哥本哈根出版了第一部明确讲述三期说的著作《北欧古物导论》的国家古物博物馆参观指南。汤姆森的著作得到他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他的助手、后任哥本哈根大学考古学教授的沃尔赛,在1842年出版的《考古发现与墓冢所反映的丹麦古代史》一书中,进一步阐述了三期说和北欧古物分类,并将三期说用于野外古迹发掘所见地层关系分期的依据,奠定了近代考古学的基础。对三期说有了进一步扩展的是爱德华·拉代。他原是法国热尔区的一名地方行政官,放弃了对法律的学习,转而攻读古生物学。拉代认为,他们在多尔多涅省洞穴的研究证明了石器时代并不是人类文化的单一阶段,宣称莫斯特、洛热里高地、马格德林三处所收集的人工制品却并一致。他把法国南部洞穴中的发现分成四个时期:野牛期,驯鹿期,洞熊/猛犸期,河马/喜暖象期。拉代的分期尽管完全是从古生物的角度,但毕竟是一种旧石器的分期方案。他把某种相对编年的方法引进旧石器时代考古材料的分析之中,以非考古资料作为考古遗物的分期依据,成为二十世纪旧石器考古学中以古生物的角度为绝对编年的肇始,比丹麦人的三期说前进了一大步。加·德·莫尔蒂耶是拉代的忠实学生与崇拜者,又是拉代旧石器分期方案的最固执的批评者,他认为史前史的分期不可用古生物学的方案而必须根据考古学。德·莫尔蒂耶提出了六期说,最终欧洲的史前考古学体系得以建立。加·德·莫尔蒂耶蒙特柳斯(OskarMontelius,1843—1921)是瑞典考古学家,斯德哥尔摩国立古物博物馆馆长。研究重点是史前文化的分期与年代,尤其注重西欧、北欧地区的青铜文化,提倡类型学方法。1903年在斯德哥尔摩出版的《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第一卷,简称《方法论》,专门论述他所总结的类型学原理及若干实例。考古类型学方法确立。1871年,谢里曼开始发掘希腊青铜时代的特洛伊遗址,成为近代考古学方法延伸到后石器时代考古的标志。谢里曼被称为“希腊史前考古学的缔造者”。谢里曼的真正贡献与特洛伊发掘的真实意义在于,地层学第一次运用于石器时代以后的考古发掘中。他的发掘向世界表明:用考古发掘工作和对非文字性材料研究也可以建立起现代的古代史体系。特洛伊古城遗址特洛伊古城复原图第三节中国古代的金石学中国金石学发展、兴盛的背景汉唐金石学的萌芽北宋至元明为金石学的形成期清代金石学的兴盛清末民初金石学融入考古学一、中国金石学发展、兴盛的背景“金石”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曾巩的《金石录》(其书不传)一书,清代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的名称。所谓“金石学”,是以传世的或少量出土商周以来有铭文的铜器(金)和秦汉以来的石刻文字(石)等为主要研究对象,是一门偏重于著录和文字考证,以达到证经补史之目的的学问。中国金石学,也叫古器物学,是近代考古学“西学东渐”之前,中国本土传统“学问”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汉唐,兴盛于宋、清两代。第一,物质基础。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文化基础。中国拥有最丰富、优秀的历史文献和精于考据的传统史学体系。第三,精神基础。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和上层贵族素有重视古物的传统。第四,社会基础。历代盗墓求宝者虽对文物破坏,但客观上为金石学提供资源。二、汉唐金石学的萌芽春秋、战国至隋唐五代,文人史家中就有重视文物古迹调查、研究和记录的,是中国金石学的萌芽期。殷商时期,青铜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成为地位、等级的标志;西周时,“藏礼于器”的观念进一步加强,礼乐制度逐渐形成。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逐渐产生了由怀古而好古进而根据古代实物研究古代制度的风尚。三、北宋至元明为金石学的形成期北宋时期,史学、古文字学、书学等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者们对新资料的追求。而在北宋中期以后,名士大家争先恐后投入金石考证,编著金石著作,金石学一开始就以显学出现。现存最早的金石铭刻的著作是宋代欧阳修的《集古录》。现存最早古器物图录为吕大临的《考古图》。四、清代金石学的兴盛有清一代的知识分子,因避文字狱而潜心于经史考据,钻研金石文物,逐渐形成“乾嘉之学”。乾嘉学派风气所及,金石之学兴盛发达。清代金石学的特点是精于鉴别,详于考订,研究范围较广,并有一些集成性和综合性的著述。搜集的铜器铭文、碑刻、钱币及玺印等铭刻资料十分丰富,考释文字的水平也比较高。五、清末民初金石学融入考古学清末金石学发展的重要特点是,伴随着近代考古学的一些方法(如田野、探险)逐步传入中国,甲骨、简牍、敦煌三大发现和罗振玉、王国维的发扬光大,金石学发展到了顶峰,并步入承前启后阶段,逐步融入西学东渐的近代考古学。第四节近代中国考古学的诞生近代考古学的“西学东渐”西方考古学方法传入前的状况田野考古的初期实践与近代考古学的兴起近代考古学的初步发展结语:近代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中国考古学与金石学的关系一、近代考古学的“西学东渐”在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经历了从萌芽、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