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化学必修一专题复习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例1】(2009·广东B卷(理基)·24)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A.除去CO2中混有的CO;用澄清石灰水洗气B.除去BaCO3固体中混有的BaSO4;加过量盐酸后,过滤后洗涤C.除去FeCl2溶液中混有的FeCl3;加入过量铁粉,过滤D.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O;加适量稀硝酸后,过滤、洗涤【答案】C【例2】分离物质应从物质状态和相关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角度出发,尽量用物理方法进行分离:(1)固体和固体的分离方法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固体和液体的分离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3)液体和液体的分离方法: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气体和气体的分离方法:__________________。溶解、过滤(可溶与不可溶于水的物质混合)蒸发、结晶(利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差异)升华。如NaCl与I2的混合物过滤法蒸馏(根据沸点的差异)萃取(根据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分液(互不相溶的液体)洗气法【例4】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NA)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2.4LCl2中含有nA个Cl2分子B.1L0.1mol·L-1Na2SO4溶液中有0.1nA个Na+C.1molH2与1molCl2反应生成nA个HCl分子D.1molCa变成Ca2+时失去的电子数为2nA【答案】D(1)基本公式:cB=nBV(2)稀释公式:c1V1=c2V2(3)与质量分数换算:cB=1000mL·L-1×ρg·cm-3×wMg·mol-1w=cBmol·L-1×Mg·mol-11000mL·L-1×ρg·cm-3式中ρ表示溶液的密度,w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①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遵循的原则:首先,选择溶解物质的仪器;其次,尽可能将溶质转移到容量瓶中;第三,确保向容量瓶中加水时凹液面不超过瓶颈上的刻度线。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用的仪器:某容量的容量瓶、托盘天平(或量筒)、小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③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步骤:计算→称量→溶解(稀释)→转移→洗涤→定容→摇匀待用(或装瓶贴标签)。【例8】(安徽涡阳四中2009-2010年高一月考,23)某同学按下列步骤配制500mL0.2mol·L-1KCl溶液,请回答有关问题。实验步骤有关问题①计算所需KCl的质量需要称量KCl的质量为________克②称量KCl固体称量需要用到的主要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将KCl加入100mL烧杯中,并加入适量水为了加快溶解速率,可以采取哪些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5托盘天平搅拌(或适当加热)实验步骤有关问题④将烧杯中溶液转移至500mL容量瓶中为了防止溶液溅出,应采取什么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向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线在进行此操作时当加水至刻度线1~2厘米处应如何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移过程中用玻棒进行引流当加水至离刻度线1~2厘米时,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1)上述实验中使用容量瓶前应检验_______。(2)在进行④步操作时未将洗涤烧杯、玻璃棒的洗液转移至容量瓶,则配制溶液浓度________(填写偏高、偏低、不影响)。(3)若进行⑤步操作时加蒸馏水超过刻度线,则需______________容量瓶是否漏水偏低重新配制(4)配制KCl溶液时,下列操作情况会使结果偏高的是________。A.移液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未倒出B.溶解搅拌时有液体飞溅C.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瓶颈刻度线D.定容后,倒置容量瓶摇匀经平放静置,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水定容(5)取出该KCl溶液10mL加水稀释到100mL,稀释后溶液中KCl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C0.02mol/L化学必修一专题复习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1.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2.以分散质粒子大小为标准对分散系进行分类1.量不同,离子反应不同(1)生成的产物可与过量的物质继续反应的离子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只需注意题给条件,判断产物是否与过量物质继续反应,准确确定产物形式即可。如NaOH与AlCl3溶液(少量或过量),NaAlO2溶液通CO2(少量或过量),Ca(OH)2溶液通CO2(少量或过量),NaAlO2溶液加盐酸(少量或过量),有关离子方程式都有所区别。(2)较特殊且与量有关的离子反应。这类反应要求量与其他因素统筹兼顾。如Mg(HCO3)2溶液与过量NaOH反应,不可忽视Mg(OH)2比MgCO3更难溶、更稳定;明矾与足量Ba(OH)2溶液反应;不可忽视Al(OH)3的两性;NH4HSO4与足量Ba(OH)2反应,不可忽视NH3·H2O也是弱电解质;新制氯水与少量FeBr2溶液反应,不可忽视Fe2+、Br-都能被Cl2氧化等。2.混合顺序不同,离子反应不同如AlCl3与NaOH、Na2CO3与HCl、Na2S与FeCl3、氯水与FeBr2、氨水与AgNO3等。这些情况归根到底还是与量的多少有关。3.书写“十不忽视”反应条件(如加热、不加热):溶液浓度(浓、稀);物质聚集状态(气、液、固);电荷守恒;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的正确化简;电解质的强弱;电解质的溶解性;电离平衡与水解平衡;难溶物的溶解度大小【如CuSO4溶液与Na2S生成CuS而不是Cu(OH)2】;水解相互促进等。【例5】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碳酸氢钙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Ca(HCO3)2+2H+===Ca2++2H2O+2CO2↑B.碳酸钙溶于醋酸中CaCO3+2H+===Ca2++CO2↑+H2OC.澄清石灰水跟硝酸反应Ca(OH)2+2H+===Ca2++2H2OD.硫酸铜溶液跟氢氧化钡溶液反应Ba2++SO2-4===BaSO4↓E.氯化铁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Fe3++Fe===2Fe2+↑F.单质铁与稀盐酸反应2Fe+6H+===2Fe3++3H2G.向稀氨水中加入稀盐酸NH3·H2O+H+===NH+4+H2OH.向NaOH溶液中通少量CO2气体2OH-+CO2===CO2-3+H2OI.小苏打溶液跟烧碱溶液反应HCO-3+OH-===CO2-3+H2O答案:GHI1.电子守恒律: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物质失电子必有物质得电子,且得电子总数等于失电子总数;或者说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物质元素化合价升高必有物质元素化合价降低,且化合价降低总值必等于升高总值。应用:求某一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原子数之比,或氧化剂与还原剂分子数之比及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分子数之比;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2.强弱律:较强氧化性的氧化剂跟较强还原性的还原剂反应,生成弱还原性的还原产物和弱氧化性的氧化产物。应用:在适宜条件下,用氧化性较弱的物质制备氧化性较强的物质,或用还原性较强的物质制备还原性较弱的物质;亦可用于比较物质间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3.价态律: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主要呈现一种性质;物质若含有多种元素,其性质是这些元素性质的综合体现。应用:判断元素或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有无。4.转化律:氧化还原反应中,以元素相邻价态间的转化最容易;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若发生反应,元素的化合价只靠近而不交叉;同种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应用:分析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如浓H2SO4与SO2不会发生反应;KClO3+6HCl===KCl+3Cl2+3H2O反应中,中+5价氯不会转化为KCl中-1价氯;反应H2SO4(浓)+H2S===S+SO2+2H2O中,浓H2SO4对应的还原产物是SO2,H2S对应的氧化产物是S。5.先后律:一般说来,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还原剂(或氧化剂)时,若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还原剂(或氧化剂)反应。应用:分析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先后顺序。如向含Br-和I-的混合中液通入Cl2,首先被氧化的是I-。【例7】今有三个氧化还原反应:①2FeCl3+2KI===2FeCl2+I2+2KCl②2FeCl2+Cl2===2FeCl3③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若某溶液中有Fe2+、I-和Cl-共存,要氧化除去I-而不影响Fe2+和Cl-,可加入的试剂是()A.Cl2B.KMnO4C.FeCl3D.HCl【答案】C【解析】根据①可得氧化性FeCl3I2。根据②可得氧化性:Cl2FeCl3。根据③可得氧化性:KMnO4Cl2,则氧化性:KMnO4Cl2FeCl3I2,要氧化I-而不影响Fe2+和Cl-,必须选氧化能力比I2强,而比KMnO4、Cl2弱的氧化剂,只有FeCl3满足要求。【答案】C•【点拨】判断氧化性强弱的方法是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