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自然资源利用生态影响评价方法自然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需要把握这种影响的程度,因此生态影响评价成为国内外的学术热点,已涌现出很多评价方法.本章介绍两种途径:一是核算人类活动对生态资源的占用;二是联系整个人类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作总体评价第一节生态占用核算第二节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第一节生态占用核算一、生态占用的概念与度量1、生态占用(EcologicalFootprint,亦译为生态足迹)指人类消耗自然资源或消纳废物所占用的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其实质是将人类对自然资源(包括生态服务功能)的消耗与生态影响联系起来该概念最早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Rees提出(1992),由Wackernagel等进一步完善(1996)这个概念被形象地比喻为“一只负载着人类与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的巨足,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这个形象化概念反映了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也隐喻着:一旦生态占用超出了地球所能提供的生态潜力,人类文明终将无法支撑。生态“占用”的是生态“潜力(ecologicalcapacity)”,即一定区域能够提供的生态生产性地域面积生态占用代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消耗)生态潜力代表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功能(供给)生态占用的核算结果与自然资源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比较,能反映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一定技术条件下,人类对自然资源消耗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差距。生态占用的概念新颖,核算简明,适用范围很广,可核算个人,家庭,城市,地区,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不同对象的生态占用,还可以进行纵向,横向等方面的比较。2、生态占用与生态潜力的度量和比较生态占用与生态潜力都可用“生态生产性地域(ecologicallyproductivearea)”来表征。生态生产性地域可分为6大类:化石燃料土地:指开采化石燃料所占用的土地,以及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废气所需的生态空间,例如林地面积。这里的生态空间并不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所需的林地和提供木材的林地,它们提供的产品和生态服务需另占生态空间。可耕地:主要指提供粮食、纤维、油料等农产品的土地。从人类生态角度看,可耕地是所有生态生产性土地中生产力最重要的一类,它所能集聚的适合人类生存需求的生物量最多。林地:包括人造林或天然林,其生态生产力主要提供木材和其他林产品,还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持大气水分循环、防止土壤流失、保护物种多样性等诸多生态服务功能。草地:其生态生产力可通过单位面积承载的牛羊数及牛奶、肉类产量来核算,也具有诸多生态服务功能。建筑用地:各类各种工程建设、人居设施、道路等所占用的土地,是人类生存必需的场所。人类多定居在最优质的土地上,由于城市化的急速发展,大量可用于生产的耕地已被建筑用地侵占,因此建筑面积的增加意味着生物生产量的降低。水域:水域的生态生产力主要指水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水域还具有诸多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生产性地域的度量标准:标准化的土地面积单位——全球公顷(globalha,简记为gha),代表世界所有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据此可进行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比较;通过均衡因子(生态潜力差异)和产量因子(管理技术差异)进行实际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向标准化全球公顷的转化(1)生态占用的度量生态占用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直接的,依赖生态系统的供给功能,例如为满足食物消费占用农用地;另一类是间接的,依赖生态系统的其他服务功能,例如能源消费需要地域来吸纳CO2能源消耗占用土地的原因:化石能源本身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化石燃料开采,各类型电站的建设,输电塔架都直接占用土地废气吸收需要一定的环境容量和环境空间用一个地区所能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总和来度量为该地区的生态潜力(2)生态潜力的度量一个地区的生态潜力小于生态占用时,就出现生态赤字;生态潜力大于生态占用时,则产生生态盈余(ecologicalremainder)(3)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扣除其他生物生存所需地域面积后的世界人均土地资源拥有量称为全球基准(globalbenchmark)。Wackernagel(1997)核算全球基准1.8hm2用所研究区域的人均生态占用与全球基准相比较,可知该地区人均资源利用水平在世界范围内的相对位置,也可判断资源消耗及分配的公平性。(4)全球基准(1)可以追踪国家或地区年度资源消耗量和废物排放量(2)大多数自然资源消耗量和废物排放量都可折算成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3)可赋予不同类型的土地面积一定的权重,从而折算成同一标度(全球公顷)(4)各类生态生产性地域在空间上互斥(5)累加的生态占用和生态潜力可以直接进行比较,都用标准面积来表示,分别度量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供给(6)需求面积可以超过供给面积.均衡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自然资源的进口来平衡赤字;二是通过过渡开发当地自然资源来满足需求,结果导致自然资源的耗竭或生态耗竭.3、生态占用核算的基本假设按照数据获取的方式,核算方法通常有综合法(自上而下法)和成分法(自下而上法)综合法:利用地区性或全国性统计资料,提取生产总量、出口总量、进口总量、和年终库存量,并计算消费总量,然后除以人口总数得到人均消费量。成分法:通过问卷调查、查询统计资料等方法直接获取人均消费量数据。具体的研究,特别是小尺度研究通常两种方法相互结合具体步骤:核算各主要消费项目的人均年消费量核算为了生产各种消费项目人均占用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核算生态占用(等价因子)核算容量(生产力系数)核算生态盈余或赤字4、生态占用核算二、生态占用研究案例全球生态占用表9-10全球生态占用年份人均生态占用人均生态潜力生态赤字19932.82.10.719951.81.50.319972.31.80.519992.31.90.420029.65.24.4资料来源:Wackernageletal.,2004国家、地区的生态占用城市、行业、家庭和个人的生态占用实例数据据统计,日本每人的生态足迹为4.3全球公顷(目前以gha为单位),远远超过日本土地,所以日本只能利用别国资源。另外,这一面积是世界人均值(1.8gha)的2.4倍。如果都像日本人这样生活,就要准备2.4个地球,像美国那样要5个地球。就世界整体而言,生态足迹已超过1980年的地球生产能力,而2001年已超过20%。主要原因是工业国的消费,1992~2002年,世界上高收入的27个国家人均生态足迹增加了8%,但中低收入国家却减少了8%三、生态占用核算方法的评价1、生态占用概念和方法的优点概念的形象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形象地反映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地球生态的影响思想的新颖性。与“承载力”概念不同,生态占用概念一方面从供给角度对区域的生态潜力进行测算,另一方面从需求角度估计要承载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需要多大的生态空间可测度性和全球可比性具有政策含义方法容易理解且易于进行重复性研究2、生态占用分析的不足生态偏激性。没有考虑经济、社会、技术方面的进步和响应对生态系统功能认识的片面性忽视不同类型土地性质的差异理想化假设前提脱离现实,从而造成了生态占用核算的误差模型的预测功能不足不能全面反映地区的环境压力3、改进趋势长时间序列;修正和完善方法;跟其他指标结合第二节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关于可持续评价,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方法有物质流核算;能值分析以及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等1、经济系统内的物质流核算(MaterialFlowAccounting简写为MFA)利用进入经济系统的物质流作为环境压力和可持续性的追踪指标.通过核算经济系统中物质需求总量、物质消耗强度和物质生产力等3项指标,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系统是否可持续经济系统的物质需求总量(即经济系统某一年的资源消耗总量);越大越背离可持续目标物质消耗强度(经济系统某一年的人均资源消耗量);越大越背离可持续目标物质生产力(经济系统某一年的资源利用效率)越低越背离可持续目标2、环境—经济系统能值分析(Energy-basedAnalysis简写为EbA)把环境系统内的各种关键自然资源换算成标准的太阳能当量形式(eMergy)的能值,这些能值为经济系统使用时按能效换算成有用能形式(eXergy)的能值;在此基础上核算:生态系统的国民能值剩余(NationaleMergySurplus简写为NES),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成的环境能值与同期该国经济所消耗的环境能值之差(eMergy—标准太阳能当量)经济系统的国民能值剩余(NationalExergySurplus简写为NXS),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适合于经济生产投入的有用能值与同期该国经济生产或消费所消耗的有用能值之差(eXergy—经济系统能使用的有用能值)经济系统的熵度(Ne-Nm),即因经济活动引起的自然环境的熵增(Ne)与获取同样的经济产品时从技术上说可能出现的最小熵产生(Nm)之差判别标准系统的国民能值剩余(NES)=0;经济系统的熵度(Ne-Nm)趋进于0,生态系统可持续;经济系统的国民能值剩余(NXS)=0;经济系统可持续生态系统的国民能值剩余(NES)0;经济系统的熵度(Ne-Nm)趋进于无穷大,生态系统不可持续;经济系统的国民能值剩余(NXS)0;经济系统不可持续3、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SystemofEnvironmentalandEconomicAccounting,简写为SEEA)原理将环境和资源账户作为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体系(SystemofNationalAccounting,简记为SNA)的卫星账户,并与之对接而形成一体化核算。由于核心账户是货币型账户,环境账户和资源账户是实物型账户,需要将环境账户和资源账户转换成货币型账户。最后,核算出真实储蓄(Sg)。如果Sg≥0,且能一直得以维持,则发展是可持续的;反之,则是不可持续的。按照上述思路,真实储蓄(Sg)为经济净储蓄(Sn)与资源净产值(NRP)、环境净产值(NEP)之和:Sg=Sn+NRP+NEP其中)(RgnNRP)(σedNEPCYSnn为自然资源租金,g为自然资源增长量,R自然资源消耗量,б为污染排放的边际社会成本,d为环境的自净能力,e为污染排放量,n(g-R)和б(d-e)分别为自然资源净消耗价值和污染物净积累价值;Y为国民可支配净收入,C为最终消费支出。由于存在多种资源和多项环境污染物,则上式变成如下形式:)(σ)(CYedRgnSgmjjjjniiiigedRgnS11)(σ)(CY为了便于核算并能充分利用现有统计和研究资料,有必要对和两项作些变通。自然资源的期内增长量与消耗量之差相当于该资源期内的存量变化值ΔRi,其租金ni应等于该资源同期的市场价格Pi;从长期时间概念来看,环境对任何严重超标排放的污染物的吸纳能力都将达到饱和;从短期来看,对任何污染物,因不能及时为环境所吸收,所造成的社会成本是显而易见的。实际上任何污染物的环境吸纳能力dj在短期内不可能为零,但先视dj近似于0,核算出全额的污染净损失值,然后分别对dj取不同的参数,求出不同的环境吸纳能力下的环境净产值的损失值。4、案例:中国农村资源环境核算(1)经济净储蓄(Sn)表9-11990-1997年的中国农村纯收入、消费支出和净储蓄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纯收入(亿元)614964157146841711175144641770919130消费支出(亿元)52385611600770299306120131445414801净储蓄(亿元)911804113913881869245132554329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0-1998;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1-1998。(2)自然资源实物存量表9-21990~1997年中国农村主要自然资源实物存量耕地a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