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传统“后花园”意象的潜意识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试论中国传统“后花园”意象的潜意识理论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1050207郭鑫指导教师涂昊摘要:“后花园”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常见意象,历来对它的详细注解甚少。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心理学说来解读中国传统的“后花园”意象的存在,是当下文艺心理学研究缺失语境下的再探索。分析中国传统“后花园”意象的潜意识论,旨在探究中国传统文学关于“情”“欲”隐晦的表达方式,挖掘情爱面前人性心理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关键词:后花园;意象;弗洛伊德;潜意识;人性心理目录引言…………………………………………………………………………………11.“后花园”意象的多重内蕴……………………………………………………11.1方位性………………………………………………………………………………………11.2私有性………………………………………………………………………………………21.3神秘性………………………………………………………………………………………22.潜意识理论与中国传统“后花园”意象………………………………………32.1时代背景……………………………………………………………………………………32.2人性心理……………………………………………………………………………………32.3人格结构……………………………………………………………………………………43.潜意识理论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后花园”意象……………………………53.1“后花园”之于《诗经》…………………………………………………………………53.2“后花园”之于《红楼梦》………………………………………………………………53.3杜丽娘与“后花园”………………………………………………………………………63.4落魄文人与“后花园”……………………………………………………………………7结语…………………………………………………………………………………8参考文献……………………………………………………………………………11致谢…………………………………………………………………………………121引言《易·系辞上》说“圣人立象以尽意”,“意象”一词自此诞生,后经王弼、刘勰等人的发挥,至唐代即被视为审美活动之本体性范畴。在文学艺术界,中国文人对传统审美“以象明意”的研究层出不穷,至今也归纳出不少有特定含义的意象,如望“月”即怀远、借“酒”则浇愁、凭“栏”喻惆怅……翻遍中国文学艺术的研究成果,对传统“后花园”这一意象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对此笔者尤为不解。中国是一个“为情而造文”[1]的国度,也格外推崇陆机“诗缘情而绮糜”的说法,而“后花园”正是一个跟“情”“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一个意象,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古已有之,到了近代民间热爱俗文学的读者就以“私定终生后花园”直接比喻才子佳人小说。其实,关于“后花园”这一意象,最早可溯源到《诗经》,如《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此处之“隅”即角落,与“后花园”之“后”均有隐蔽、遮蔽之意,幽会的私密性、心理的隐晦性都暗含其中,更是蕴涵了人性心理的曲折性和复杂性,本文笔者就以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心理学说为参照,全面系统的来分析中国文学中的“后花园”意象。1.“后花园”意象的多重内蕴“后花园”作为一个常见词语,望文生义的说就是“后面的花园”,这显然是不求甚解了。中国古代俗文学中有种小说、戏文,专写青年男女“私订终生后花园”的故事,这虽然是有规定套路的陈词滥调,但却完整、真实的彰显了其内蕴。荀粲说:“象外之意,系表之言。”[2]那么,“后花园”这一意象的妙旨就在于“后”这个空间性强烈的定位中达到了“言不尽意”的效果。1.1方位性方位性规定了故事的空间。“后花园”比“花园”更具象,后者是繁花似锦的开阔和热闹,是阳刚;前者则多了几分含苞待放的恬静和淡雅,是阴柔。阴柔美让人毫不犹豫的想到女性,后花园则自然也是女性的天地。古代少女待字闺中,三从四德的礼教之下,后花园是她们仅有的一方乐土,或是亲近自然、或是闺中密语、或是独自哀伤,都离不开这块远离厅堂和男子的狭小后园。她们“静悄悄的做人,像早晨一样清白”,[3]却也让人无不思索着外面的春夏秋冬是否和这后花园里的景致相同。“小阁藏春,闲窗2锁昼,画堂无限深幽。”这是一个幽深静谧的所在,这里有古色古香的画堂庭院,有精致华美的闺阁楼台,但这成为不了少女青春的全部。“后”花园,隔断了女子与世界的接触,它是少女心灵所寄托的全世界。故事、空间,这才让生活和艺术的情绪有了具体的形状。1.2私有性私有性产生了个性的解放。后花园是为女性私有的,在这样一个只有女性自我关照的空间里,她们的喜怒哀乐无须掩饰,后花园和闺房一样全程陪伴着她们的青春期。由此引申,后人常常用“后花园”用来比喻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比如说“心灵的后花园”之类。越剧《貂蝉拜月》唱词:“心焦急意彷徨,无奈何独对明月诉衷情。”貂蝉心系主人王允之忧却无法直言心声,只有在自己的庭院里拜月祈祷:“自古男女虽有别,女子也能功业建。西施本是浣纱女,兴越败吴美名显;缇萦女救父除肉刑,流芳百世令人羡。貂蝉有心学古人,我也愿为国为民忠义双全。”[4]这无疑袒露了貂蝉少女内心坚定的男性化意志,虽中国传统的男权文化相悖,但不得不承认是她报恩王允、缓解忧患的大义凛然。她何以能够如此?月下的私人庭院是为她个人所有,在这个场所她可以畅所欲言、无所顾虑。后花园(闺房前的庭院)是私有的,在这个绝对封闭的时空,她足以解放自己,把温婉动人的外貌背后所隐藏的个性宣之于口。1.3神秘性神秘性指引着他人的向往。安·盖姆说过:“纵然记忆是批量生产的,记忆的个人隐私色体总是那么吸引人。”古代中国的后花园就是这样一个隐私色体浓烈的存在,隔离于厅堂之后,异空间神秘性越发令人神往。“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逾我墙……无逾我园……”[5]这是男女交往森严的古代,女子对前来约会的男子所说的话,不仅说明了女子内心的惶恐和矛盾,更道出了男子对墙垣内部世界的向往,恋人就是他要破解的神秘。与文学作品相比,现实生活中的后花园也有此特征。例如,紫禁城中的“御花园”,只有皇帝、嫔妃以及宫女太监可进,百姓入内要掉脑袋。愈是如此,百姓对御花园的神秘感就愈强烈,对它遐想和向往就愈加浓烈了,帝王生活就是他们要破解的神秘。再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座令人向往的后花园般的“世外桃源”呢?以上对“后花园”意象的粗略解读,是为下文把这一意象与弗洛伊德潜意识相关理论联系做铺垫。32.潜意识理论与中国传统“后花园”意象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说:“被抑的潜意识和意识的两种心理因素的冲突支配了我们的一生。”[6]潜意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它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由此来反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后花园”意象,它所关照的正是生活在后花园之内女子的“精神的真正实际”。2.1时代背景从时代背景来说,古代中国是一个以男权文化为中心的国度,崇尚传统儒学的教条主义让“三从四德”的女训和女则成为压制女性一生的羁绊。《诗经·小雅》中曾描写到:“乃生男子,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弄之瓦。”男女从出生时便被定义为“璋”“瓦”之别,可看出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同。女子生来就注定无法与男子享同等的权力,也没有同等的期望和责任。“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7]正是这种“男不言内,女不言外”严格的家庭分工模式,把女子束缚在家庭之中,置于男子的支配之下无力改变。只能行动在庭院之内的女子并非没有思想情感,上文提到的《诗经·将仲子》则把束缚在“后花园”内少女的多情、至情及男权社会体系下女性的无奈与悲凉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唐诗看生活在宫廷之中的女子,封建社会的桎梏摧残了她们的身心:“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这些深居后宫的嫔妃宫娥们,看似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而实为封建王权的祭品,对光阴虚掷、青春渐老的无奈与恐惧只能发出一声幽叹。无论是民间女子还是宫廷女子都被迫生活在礼教构建出的后花园,我们从中看到了发生在旧式女性身心的生活悲剧。她们对自由生活潜意识的幻想,揭示了礼教道德和皇权政治对人性的戕害、旧伦理的阴影对人性的羁绊。2.2人性心理从人性心理来说,“说到底,一个人只能体验到他自己”[8],所以哪怕是被困顿在后花园里的人,偶尔也会作“困兽之斗”,把自己体验到的需求斥于行动去获求。约瑟夫·墨菲在他的《潜意识的力量》里写到:“一个人的人生幸福,只靠道德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经常描绘自己将来的幸福形象,并依靠万能的潜意识来帮忙实现。潜意识4一旦接受事情后,就会想尽办法去实现它,之後你只要安心等待,就可以了。”“红杏出墙”是中国诗歌中常见的一个场景,这一自然的春景后来演化成女子出轨之意。红杏不堪后花园内的寂寞,攀上墙头瞭望大地回春,让人不得不与女子出轨联系在一起。“墙”能否阻断“出”的隐忧呢?《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四《任君用恣乐深闺》中有典型的大官府第“后花园”的结构描写。故事是说宋时杨戩太尉去外地上冢,把五六十姬妾锁闭在后园并督人巡更以防与外人私通。防范如此严密,他的姬妾们还是想出了办法,让一个叫任君用的馆客翻墙进了“后花园”,与之通奸多日。“后花园”的腐化即灵与肉不能统一导致的。大官僚的私宅“后花园”女子出格的举动不正是作者凌濛初对女性“性心理”的爱欲本能的解剖么?这个故事提供了洞窥古代女子的潜意识里的一种可能性:一旦正常人的人性爱欲走向反面,将变成狰狞恐怖的异己力量。2.3人格结构从人格结构来说,“后花园”意象关于人的三重人格,即本我、自我与超我。人们按照理性的原则生活在既定空间,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行为方式,这是弗洛伊德所谓的“自我”。按照这个“自我原则”,人们按照社会道德模式生存着。封建礼教无处不在让人遵循一定法则来束缚自己的本能欲望,包括一些自然的欲望都不能得到满足,诸如穿衣的欲望与饮食的欲望等,然而,所有的一切礼教法制都“无法从一个人身上取走实质性的自由”[9],所以,“本我”作为人格结构的最基本的层次,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这是无法被空间的囹圄所禁锢的。元杂剧《牡丹亭》中杜丽娘梦中与柳梦梅的结合就是典型的回归“本我”的例子。托马斯·沃尔夫在《天使,望家乡》中写道:“一块石头,一片叶子,一道找不到的门,在哪里,在何时?在自己内心的城市里,在自己灵魂的大陆上。”“一道找不到的门”可以说是锁住人身的“后花园”,“灵魂的大陆”就是本我栖息之地,倘若连自由的灵魂都无法着陆,再美的后花园也仅仅是无人居住的水晶宫。所以,唐诗中就出现了很多“题花叶诗”。天宝宫人的《杏叶诗》:“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此行。”德宗宫人的《题花叶诗》:“一入深宫里,无由得见春。题诗花叶上,寄于接流人。”迫居深宫的无奈与叹息唯有依附于汤汤流水留到宫墙外,这无疑也是潜意识里对宫外的留恋和向往而成的具体行动,抑或是“对幸福的渴望”。“深宫”与“后花园”相比,深宫只是皇帝的后花园,是一个人的自由以千万人的不自由为代价的,是封建礼教的实墙。而身处其中的宫女正是被这实墙所禁锢的,不得5不将自由寄托于可以自由出入深宫的流水之中。潜意识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后花园”作为一个桎梏人性人身自由的空间,更加激发了“被桎梏人”潜意识里对自由和解放的呐喊。3.潜意识理论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后花园”意象“一切存在都是通过‘意义给与’而存在的”[10],“后花园”意象在中国文学中的意义最多莫过于“爱情”。其实不仅仅是在中国,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在月夜躲藏在朱丽叶的后花园表白也契合了“爱情”的意蕴。《圣经》里记载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的故事,这是人类最初不可逾越的诱惑,也是潜意识中关于性与爱的本能。“伊甸园”作为爱情地标演化到后来最贴切的意象莫过于“后花园”了,至少从感性上二者具有非常的一致性。如果说,这里的“后花园”与“伊甸园”是潜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