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园欺凌说不主题班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小学校园欺凌和暴力的识别及其危害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地区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件通过网络及移动终端被传播、发酵后,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由于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再次把学校推到风口浪尖。由于我们对学生欺凌和暴力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一时间,似乎我们的校园时时都有欺凌事件发生。我们有必要首先澄清一些的认识。中小学生欺凌事件已是世界性问题:1、201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联合国秘书长特别代表办公室合作,收集了全球十万多名青少年有关欺凌经历的看法,90.00%认为欺凌是值得关注的问题,2/3报告曾经遭受过欺凌,40.00%以上因为害怕或者羞耻而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曾经受到欺凌,1/4不知道遭受欺凌之后应该告诉谁。2017年1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首尔发布了全球校园欺凌现状最新报告,报告认为,全世界每年有将近2.46亿儿童和青少年因体貌特征、性别与性取向、种族与文化差异等遭受欺凌。2、中国现状:校园欺凌发生率不容忽视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生中经常遭受欺凌的比例为6.10%,偶尔遭受欺凌的比例为32.50%。2016年另外一项针对四川、河北两省138所农村寄宿制学校17841名小学生的调查发现,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为16.03%。2016年,一项针对全国29个县104825名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为33.36%,其中经常遭受欺凌的比例为4.70%,偶尔遭受欺凌的比例为28.66%。2017年5月,中国应急管理学会中小学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发布了《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小学生受欺凌的发生率为25.80%。2017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教育蓝皮书》对北京市12所高中、初中和小学的学生欺凌现象展开调查,调研显示,46.20%的学生有被故意冲撞的经历,有6.10%的学生几乎每天都遭受身体欺凌;40.70%的学生有被叫难听绰号的经历,有11.60%的学生几乎每天都遭受语言欺凌;18.60%的学生有被同学联合起来孤立的经历,有2.70%的学生几乎每天都在经历这种关系欺凌。根据教育部统计年报,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4.29万所,在校学生1.4亿人,高中教育阶段学校2.49万所,在校学生4047.69万人。我国有着全世界最大规模、最大体量的基础教育,如果以20%的比例来估算全国中小学遭受校园欺凌的学生,那么,全国1.8亿多名中小学生中,遭受校园欺凌的中小学生大约为3600万人。对于发生在这么庞大人群的有诸多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校园欺凌事件,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没有理由不严肃应对和处置。学生之间的欺凌一、关于欺凌1、台湾地区:具有欺侮行为;具有故意伤害意图;造成生理或心理的伤害;双方势力(地位)不对等。附加条件:经学校“防制校园霸凌因应小组”确认。2011年我国台湾地区修订《教育基本法》,其第八条规定:“校园霸凌”系指相同或不同学校学生与学生间,于校园内外所发生之个人或集体持续以言语、文字、图画、符号、肢体动作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间接对他人进行贬抑、排挤、欺负、骚扰或戏弄等行为,使他人处于具有敌意或不友善之校园学习环境或难以抗拒,产生精神上、生理上或财产上之损害,或影响正常学习活动之进行。该界定明确指出了欺凌的全方位要素:主体、地点、方式、行为、后果。2、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2016年4月,在《关于开展校出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中,将欺凌定义为:“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事件。该定义强调了欺凌的五个要素:学生之间;恶意动机;多种手段;实施侮辱;造成伤害。2016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中,由于将欺凌和暴力并提,故未对欺凌做专门界定,但其中对欺凌的描述,可视为对欺凌的基本界定:“学生之间欺凌和暴力问题仍时有发生,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这里强调了欺凌的两个要素:学生之间;损害身心健康。2017年教育部11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中,对欺凌做了迄今为止最为明确的定义:“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其中特别强调的是三个要素:1、主体:学生之间;2、形式: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出欺负、侮辱;3、后果: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为便于同学们理解总结为:“以强凌弱、身心攻击、重复实施、遭受痛苦”。欺凌:欺:欺负、欺骗、欺诈、欺侮。凌:侵犯、欺压。欺负、侵犯、欺压可以概括为身体方面的侵害。欺骗、欺诈、欺侮可以概括为心理方面的侵害。欺骗、欺诈、侵犯可以概括为财物方面的侵害。可见,欺凌是对身体、心理、财产方面的侵害,能欺者必然是力量者,受欺者必然是弱势一方。两者不对等。二、对于欺凌的识别(一)校园欺凌分为三种形态:1、“欺凌萌芽”状态学生欺凌事件的发生,首先要看其是否存在一方实施了身心攻击、另一方遭受到精神痛苦。只要具备这两个必要条件,欺凌事件已经成立,需要立即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将欺凌防于萌芽阶段。确立“欺凌萌芽”的概念是有效区分学生间一般性玩笑、打闹与欺凌的分界线。一般性打闹事件中,一方对另一方确实实施了攻击行为,但被攻击的一方并没有强烈的精神痛苦的感受;或者被攻击的一方因受攻击而身体受到外伤(如皮肤青紫、流血等),身体必然疼痛,但并未产生强烈的精神痛苦,那么,这类事件宜判定为一般性打架,尽管严重的甚至可判定为暴力行为,但不是欺凌行为。判定为“欺凌萌芽”事件的,一定是因一方的攻击行为给被攻击的一方造成心理痛苦、精神屈辱的事件。判定“欺凌萌芽”事件的关键要素首先是被欺凌者的精神感受,其次才是欺凌者的攻击行为。换言之,不能因为欺凌者一方认为自己“非恶意或故意”“没有给对方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而否认发生了“欺凌萌芽”事件。2、“标准欺凌”对学生欺凌事件随着信息的不断丰富,在初步判定为“欺凌萌芽”事件的基础上,通过收集和分析事件情况,如果具备了“以强凌弱、重复实施”的要素,则该事件就应被定性为“标准欺凌”事件。3、“典型欺凌”在标准欺凌事件上还具备“存在围观者”和发生地点“不限于校内”两个附加特征。围观者对欺凌事件的发生和持续具有一定的促成作用,并对欺凌事件造成的后果具有放大作用。“典型欺凌”和“标准欺凌”其性质是相同的。(二)欺凌的人员构成主要由欺凌者、被欺凌者和围观者三方面构成。1、欺凌者是发起欺凌行为的主导方,通常会带领其他同伴参与其中。欺凌者具有攻击性,一般会反复地以言语、文字、图画、符号、肢体、网络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对他人进行殴打、威胁、排挤、恐吓、贬抑、欺负、骚扰、戏弄等。2、被欺凌者通常是与欺凌者有某种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同学。双方发生欺凌不一定有什么明确的理由,有时即便有理由也是比较勉强的或被强迫承认的所谓“理由”。被欺凌者相对于欺凌者来说,是处于绝对弱势的一方,或本身身体弱小,或面对的是数个结伙的同学,致使其处于力量或势力严重不对等的局面,无法还击对抗,甚至不敢告诉教师和家长。3、围观者是观看欺凌过程的学生。这个群体人数众多、角色复杂,在欺凌事件中由于心态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从某种角度看,围观者也是欺凌事件的心理受害者。围观者的角色可细分为以下几种。1)协助者通常是欺凌过程中的被动型欺凌者。当欺凌行为发生时,有时协助者可能会参与部分欺凌的过程。有些围观者之所以成为协助者,主要是借此来保护自己免受欺凌。协助者的具体行为包括拍摄、传播、放哨等。2)附和者也是欺凌过程中的被动型欺凌者。当欺凌行为发生时,附和者通常不会参与欺凌,但会在旁边嬉笑、叫好,或说一些煽动性的话等。与协助者相似,有时附和者也只是想保护自己免受欺凌。3)旁观者通常是置身事外的围观者。他们想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既不会偏向欺凌者也不会偏向被欺凌者。大多数旁观者一是怕惹祸上身,二是多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4)阻止者也称保护者,其态度偏向被欺凌者一方,但是否采取阻止行动,要视情况而定。因此,还可再细分为可能保护者和真实保护者。可能保护者认为应该帮助被欺凌者、但是此时不宜采取行动;真实保护者会帮助或尝试通过其他途径帮助被欺凌者、包括直接阻止欺凌过程、向教师报告、鼓励被欺凌者向教师报告等。围观者的不同角色常常随着环境、氛围、外部干预力量等的变化而变化。(三)欺凌类型1、肢体欺凌主要利用身体动作直接攻击他人。肢体欺凌的方式主要包括殴打、推挤、吐口水等。2、言语欺凌这是所有欺凌类型中最容易发生,且不易发现的一种。欺凌者主要通过口头言语方式直接攻击被欺凌者,如取侮辱性绰号、辱骂、讥讽、嘲弄、恐吓等。3、社交欺凌常发生在关系密切的学生之间,如同一小组、同一社团、同一宿舍等。欺凌者多通过与其他人共同排挤、孤立被欺凌者,使其被排挤在团体之外。这一类型的欺凌多伴随着言语欺凌(如散布谣言、说坏话等)实施。4、网络欺凌主要通过QQ、微信电子邮件聊天室等多元网络媒介散播伤教害被欺凌者的言论图片或视频等,使被欺凌者再次、重复地在更大范围受到围观,从而对其造成更大、更深的精神痛苦。5、财物欺凌一是指欺凌者通过损毁被欺凌者的文具、衣服等物品达到凌辱对方的目的;二是指欺凌者通过向被欺凌者索要钱财达到获得优越感的目的。无论是损毁对方物品,还是强迫对方向自己交钱,都会给被欺凌者造成很深精神痛苦。6、性欺凌性欺凌不同于性犯罪,是指以性或身体特殊部位为取笑、嘲弄对象,或拍摄、散播、描写令被欺凌者不舒服的与性相关的图片、影像及文字等,或强迫摩擦、攻击被欺凌者身体的特殊部位等行为。此种行为给被欺凌者造成的精神痛苦非常严重。上述六种类型的欺凌描述的都是欺凌的形式和手段,欺凌者的目的都是通过这些形式和手段使被欺凌者感受到精神痛苦。三、欺凌的危害学生欺凌事件不仅给被欺凌者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和伤害,同时也给欺凌者和围观者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伤害。1、对被欺凌者的危害欺凌行为使被欺凌者遭受严重的精神创伤和生理、行为不良反应。多数被欺凌者会出现紧张、焦虑、难过、害怕等不良情绪反应,出现头痛、肚子痛、尿床、抽搐、失眠、做恶梦、口吃等不良生理反应,出现少言寡语、孤独、逃学、自伤、自残等不良行为反应。严重者可能导致出现自杀行为。2、对欺凌者的危害欺凌行为易助长欺凌者的攻击性倾向,导致欺凌者形成攻击性、破坏性等不良人格,阻碍其与同学的正常交往。久之,也会产生孤独、焦虑等消极情绪,增加其反社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有追踪调查显示,中小学时期的欺教凌者进入社会后,其犯罪概率高于平均水平。3、对围观者的危害欺凌事件中的围观者也是欺凌行为的受害者。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围观者(协助、附和、旁观)都会同样因受到欺凌行为的刺激而产生不良心理反应。即便没有参与直接围观的学生,也会因听到事件的过程或看到欺凌的视频、图片而受到不良影响。有的学生会以某种方式推动甚至效仿欺凌行为。4、对学校氛围及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欺凌对学校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欺凌现象的存在与创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相冲突,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对部分学生来说学校成为一个不安全的地方,导致学生对学校产生消极态度和行为,失去学习兴趣,影响全校的风气。欺凌行为的发生也会对家庭和社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破坏家庭环境,危害社会安定,形成不良社会风气。四、关于暴力的研究一、校园暴力指给学校师生生命或财产造成伤害、损毁或严重威胁的事件。它以直接伤害他人的身体或损毁对方财物为目的的攻击事件。校园暴力包括学生之间发生的身体攻击事件、专门损毁物品的暴力事件、校外人员冲击校园、殴打、恶意辱骂师生、毁坏学校设施设备等暴力事件。二、校园暴力的三类事件:1对师生人身造成伤害的事件;2对师生及学校财产造成损坏的事件;3对师生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的事件。发生在学生中间的那些抢劫同学的低价值用品或玩具之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