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一、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社会矛盾①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腐败,徭役赋税繁重,人民起义不断,_________尖锐。②民族矛盾: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因经济、文化差异导致矛盾尖锐,汉族地主官僚与鲜卑贵族常常发生矛盾。阶级矛盾(2)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_________的局面。②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分裂割据2.内容及作用措施内容历史作用均田制将_______________分配给农民,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限制了_________,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证了政府的__________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整顿吏治实行_______,考核官吏政绩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缓和了_________和民族矛盾;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巩固了政权国家控制的土地土地兼并财政收入俸禄制阶级矛盾措施内容历史作用迁都洛阳493年以讨伐南朝为名迁都洛阳,历时两年完成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_______________革除旧俗实行汉制与__________,禁穿胡服,改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____________,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国际性商业城市移风易俗民族大融合问题1: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提示:(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及卓识,冲破阻力。(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问题2:什么是少数民族封建化?提示:(1)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2)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二、王安石变法1.背景(1)社会危机①“三冗”问题。a.北宋增设官僚机构,官员数量大增,形成“_____”。b.宋代不断扩充军队,军费开支庞大,形成“_____”。c.养兵、养官费用、战争耗费及“岁币”等,形成“_____”。冗官冗兵冗费②“两积”局面。a.“三冗”的出现使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严重财政危机,导致_________形成。b.北宋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将领无调兵权,导致军队战斗力降低,连年战败,形成_________。③内忧外患。a.内忧: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b.外患:_________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积贫局面积弱局面辽和西夏(2)有利条件①_________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②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③王安石锐意改革成为领导者。庆历新政2.措施及作用措施作用均输法物资需求、供应得到较好配合;减轻纳税户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增加了政府__________青苗法限制了_______对农户的剥削;增加了政府收入募役(免役)法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财政收入高利贷措施作用方田均税法限制了_________行为;增加了政府收入将兵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保甲法维护了秩序,减轻财政负担保马法节约了_________,提高了马匹质量和数量军器监军器产量、质量得到提高科举改革使王安石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培养了改革人才改革学校制度隐田漏税政府开支3.历史作用(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2)进步性①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③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3)局限性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4.历史教训(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病、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3)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问题1: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提示:(1)触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2)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引起民众的不满。(3)没有具体的富民举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4)偏重于理财富国,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5)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问题2:怎样理解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提示:(1)青苗法:使百姓可免受高利贷商人的盘剥。(2)免役法: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4)方田均税法:官僚、地主要按照土地实有亩数缴纳赋税。(5)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问题3: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提示:王安石变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王安石认为增加政府收入,就要扩大税源,要“取诸民”。然而执行不善,引起民众的不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主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一(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不栽树者谓之露田。妇人二十亩……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卖者坐(处罚)如律。——《魏书·食货志》探究1: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以促进封建化进程?提示:推行均田制: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和女子领种土地,奴婢和耕牛也可分得土地,官吏获得公田,禁止土地买卖。材料二北魏文明太后、孝文帝改革的最大特点在于,把胡人的汉化进程纳入政治体制,使之法制化、常规化,使北方地区的胡人与汉人的差别日趋缩小,以至于融为一体,这是北魏改革最为了不起的成就。——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探究2:材料体现的北魏推进“胡人”汉化进程的特点是什么?提示:把“胡人”的汉化进程纳入政治体制,使之法制化、常规化。材料三(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cú往)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魏书》卷21《献文六王列传》探究3:依据材料指出北魏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说明了什么?提示:(1)留京官员执行改革措施不力,仍然有人穿鲜卑服装。(2)说明:旧的风俗习惯难以彻底改变;孝文帝力主全面改革。【互动探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提到:“盖帝(孝文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提示:本题有三种看法。第一种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因为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推动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第二种认为北魏孝文帝是千古罪人,因为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似乎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第三种看法是一分为二的评价,就是既要看到北魏孝文帝的功绩,也要看到北魏孝文帝的局限或过错,二者有机结合,最后再指出其主流方面。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在民族融合潮流的推动下出现的。鲜卑族拓跋部靠武力统一黄河流域,用落后的制度统治,这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要平息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2.孝文帝在改革中采取了许多推动民族融合的措施。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主题2王安石变法材料一(关于青苗法,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认为)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对趋事,而兼并不得采其急。——《宋会要辑稿·食货》探究1:依据材料概括变法派推行青苗法的主要理由。提示:变法派认为青苗法可以解决农民借贷困难的问题,避免高利贷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有利于平抑物价;不误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材料二(司马光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宋史》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梁启超《王安石评传》探究2:结合材料分析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提示: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探究3:分析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这种态度的主要原因和真实意图。提示:(1)原因: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变法维新。(2)意图:借用王安石变法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项目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相同点背景都是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性质都是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结果都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项目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不同点中心内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理财为中心改革程度局部改革全面改革影响和作用对缓和社会矛盾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时间太短作用不大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1.(2013·华中师大附中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国文字产生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这不仅妨碍了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给初建的秦皇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文字的紊乱状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接受李斯的建议,立即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如图)。——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禧赞成其事。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不听,不允许)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北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秦朝“书同文”的改革有何积极作用?东周到秦朝文字的变化反映出当时政治发展的哪一趋势?(2)根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的改革政策并说明其历史意义,该项改革政策的具体规定体现了孝文帝怎样的政治智慧?【解析】第(1)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统一文字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东周到秦朝文字的变化反映出当时政治发展中的由国家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第(2)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意义,较为简单,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答案:(1)结束了文字异形局面,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方便政令、文档的书写和传达;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凝聚。从国家分裂到统一的历史趋势。(2)改革政策:禁用鲜卑语,改说汉语。意义: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了贡献。智慧:兼具强制性和灵活性,减少改革阻力。2.(2012·威海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魏主崐善之,由是始议均田。——《资治通鉴》材料二对于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进入动乱不一的多事之秋,20余年以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10余年,北魏即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等人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动乱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