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金榜课件:选修1.2.3戊戌变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3讲戊戌变法一、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1.国际局势从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经历着两大变局。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发展_________,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1)经济上:欧美列强先后进入_______________时期,开始向电气时代过渡。(2)政治上:英美等国进一步完善了_________的运行机制。资本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2.民族危机甲午战后,_____________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空前的危机。3.经济根源_________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4.阶级根源中国_____________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5.思想根源19世纪70年代,以王韬等人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思潮出现,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列强瓜分中国甲午战争民族资产阶级二、康梁等人的维新思想和活动1.维新思想(1)理论著作:康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系统阐发了变法理论;梁启超《变法通议》推动了变法维新思想的传播;严复创办《国闻报》等。(2)主张:学习西方,变法强国;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实行_________。(3)思想特点:将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说同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4)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_________思想,启发了民智,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君主立宪改良主义2.维新活动(1)1895年4月,康、梁发动了“_________”,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2)成立学会、创办报刊,使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3)1898年1月,康有为呈上《_______________》,提出具体变法措施。公车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三、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特点1.内容(1)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3)军事:_________,用西法训练军队。(4)文教:废八股、倡西学、办学堂、派人赴日留学。裁汰绿营2.特点(1)涉及领域比较广泛,但未从根本上改变_________(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2)从推行范围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_________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3)从推行者来看:由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领导推行,显示出改革力量弱小。(4)从性质上看:既是_________的爱国政治运动,又是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双重性。政治制度广大民众救亡图存(5)从目的上看:变法是为了挽救_________,发展资本主义。(6)从推行过程看:变法时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7)从作用上看:起了_________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民族危机思想启蒙四、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2)主观原因。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②缺乏_________:只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③改革范围过大,树敌太多,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3)客观原因:___________的反动势力强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群众基础封建顽固派2.历史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_________。(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___________,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学习西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4)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唤醒了人们的民族意识,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爱国热情君主立宪制问题1:维新派从事了维新活动的哪些实践?提示:(1)办学堂讲学:在万木草堂讲学,宣传维新思想。(2)著书立说: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3)上书:发动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4)创办报刊和学会:创办了《中外纪闻》和强学会。问题2:怎样理解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提示:(1)从背景和条件来看:变法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的背景下发生的,其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2)从纲领和内容来看: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法令,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3)从手段和形式来看:变法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4)从领导力量来看:领导这次运动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问题3: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起了什么作用?提示:(1)推动政治近代化:提出了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2)推动经济近代化:变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3)推动思想近代化:介绍和宣传近代思想,批判封建思想。(4)推动教育近代化:戊戌变法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层面的发展,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级所倡导的君主立宪政体的理想,也不适合中国国情。主题戊戌变法材料一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康有为探究1:材料体现出康有为怎样的思想主张?提示:学习西方,实行变法,实现国家的富强。材料二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探究2:据材料分析康有为政治主张的特点是什么。提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材料三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思想界的变化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维新运动决不能算作完全的失败。……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即新的思想意识时代。”——[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探究3:怎样理解材料中的“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提示: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唤起中国人民的觉醒。一、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1.国内背景不同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中国封建势力比日本强大。2.国际环境不同明治维新时,资本主义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戊戌变法时,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并开始瓜分中国,政局极度动荡。3.领导者权力不同明治维新,中下级武士形成改革派,倒幕后掌握实权;戊戌变法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力量薄弱,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4.群众基础和改革的推动力量不同明治维新取得了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的支持;而戊戌变法前,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在脱离群众的情况下进行变革。5.改革的进程不同明治维新发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强制推行;戊戌变法由于顽固派阻挠,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二、从多角度分析戊戌变法的积极意义1.从背景、目的看,变法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开展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是其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2.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看、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看,推行资本主义是中国的出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3.从影响看,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使学习西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成为一股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如主张男子剪辫子、妇女不缠足)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1.(2012·南昌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题中“理由”应依据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归纳,“地位”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2)题,“实质”可结合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分析,“局限性”可结合材料二从中日两国国情、制度差异等方面理解。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2.(2013·河南三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凡有对外交涉事宜,均交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1844年,清政府设置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负责外交事务,1859年,改由两江总督兼领。1861年清政府宣布成立专掌外交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1863年总理衙门下设的总税务司由英国人赫德继任,赫德在长达45年的任期内参与清政府的内政外交事务,凡有关订立条约、对外交涉的事务都得和他商量。1875年清政府迫于英国强烈要求,派郭嵩焘赴伦敦就马嘉里案道歉,旋又正式派为驻英公使,郭嵩焘成为中国第一个驻外公使,随即在其他各国首都也纷纷设立使馆。后又相继在一些商埠设立领事馆,以保护中国侨民利益。1893年清廷采纳薛福成建议,允许“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一概准由出使大臣或领事给予护照,任其回国谋生,置业与内地人民一律看待,并听其随时经商出洋”。——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晚期外事机构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这一变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从机构的设立、机构职能的变化以及所起到的作用的变化概括。第(2)题评价时要看到机构设置有利的一方面,能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中国向近代迈进。同时也要看到,该机构的设置是在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下出现的,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答案:(1)变化:外事机构从无到有;从临时性兼管机构到正式的专门机构并逐渐设置驻外机构;从被动到主动;从闭关自守到废除海禁,并注意保护侨民利益。(2)评价:这些变化表明在列强冲击下,晚清政府开始适应世界形势的变化,推动中国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的转变;也加深了中国对各国乃至世界形势的了解和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侨民利益;但同时也便利了列强借机控制中国内政外交,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半殖民地色彩。3.(2012·淮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

1 / 6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