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一轮总复习 第51讲 空间距离及计算、展开与折叠问题 课件 文 新课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了解点到平面的距离,会求点到平面的距离.2.会将棱柱、棱锥展开成平面图形,并能处理棱柱、棱锥表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等有关问题.3.掌握平面图形折叠的特点,弄清平面图形与折叠后空间图形元素间发生变化的对应关系,会处理有关折叠问题.一、空间距离1.两点间的距离:连接两点的①__________的长度.2.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向直线引垂线,②__________________的长度.3.点到平面的距离:自点向平面引垂线,③____________的长度.4.求距离的基本步骤是:(ⅰ)找出或作出有关距离的图形;(ⅱ)证明它符合定义;(ⅲ)在平面图形内计算.二、折叠问题1.概念:将平面图形沿某直线翻折成立体图形,再对折叠后的立体图形的线面位置关系和某几何量进行论证和计算,就是折叠问题.2.折叠问题分析求解原则:(1)折叠问题的探究须充分利用不变量和不变关系;(2)折叠前后始终位于折线的同侧的几何量和位置关系④______________.三、展开问题将空间图形按一定要求展开就成为平面问题,当涉及几何体表面上两点间的距离问题时,通常需要将空间图形展开转化为平面问题进行研究.【要点指南】①线段;②点到垂足之间线段;③点到垂足间线段;④保持不变1.关于折叠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翻折前后同在一个平面内的几何元素的位置关系不变;②翻折前后同在一个平面内的几何图形的度量结果不变;③翻折前后不同在一个平面内的几何元素的位置关系可能变化;④翻折前后不同在一个平面内的几何元素的位置关系肯定变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2.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a,从顶点A经过正方体表面到顶点C1的最短距离是()A.22aB.5aC.(2+1)aD.3a【解析】利用立体几何的侧面展开图,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以为BB1为轴,将平面ABA1B1折到与BCB1C1共面的A′BA′1B1位置.如图A′C1的长即为所求最短距离,计算得A′C1=5a.所以选B.3.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若AB=2,AA1=1,则点A到平面A1BC的距离为()A.34B.32C.334D.3【解析】取BC的中点M,连接AM、A1M,可证平面A1AM⊥平面A1BC.作AH⊥A1M,垂足为H,则AH⊥平面A1BC.在Rt△A1AM中,AA1=1,AM=3,A1M=2,故AH=32.4.如图所示,在正三角形ABC中,D、E、F分别为各边的中点,G、H、I、J分别为AF、AD、BE、DE的中点,将△ABC沿DE、EF、DF折成三棱锥以后,GH与IJ所成角的度数为60°.5.设M、N是直角梯形ABCD两腰的中点,DE⊥AB于E(如图).现将△ADE沿DE折起,使二面角A-DE-B为45°,此时点A在平面BCDE内的射影恰为点B,则M、N的连线与AE所成角的大小等于90°.【解析】折叠后图形如图所示:易知∠AEB=45°,∠ABE=90°,所以AB=BE.取AE的中点Q,连接MQ、BQ,因为MQ∥DE,MQ=12DE,DE∥BC,DE=BC,N是BC的中点所以MQ=BN,MQ∥BN,所以BQ∥MN.因为BQ⊥AE,所以MN⊥AE,即M、N连线与AE成90°角.一点到平面的距离【例1】如图,弧AEC是半径为a的半圆,AC为直径,点E为弧AC的中点,点B和点C为线段AD的三等分点,平面AEC外一点F满足FC⊥平面BED,FB=5a.(1)证明:EB⊥FD;(2)求点B到平面FED的距离.【解析】(1)证明:因为点E为弧AC的中点所以∠ABE=π2,即BE⊥AC.又因为FC⊥平面BED,BE⊂平面BED,所以FC⊥BE,又因为FC、AC⊂平面FBD,FC∩AC=C,所以BE⊥平面FBD,因为FD⊂平面FBD,所以EB⊥FD.(2)FC=BF2-BC2=5a2-a2=2a,S△EBD=12BE·BD=12a·2a=a2,在Rt△FBE中,FE=BE2+BF2=6a,取EF的中点H,连接DH,由于FD=ED=5a,所以S△FDE=12FE·DH=12×6a×5a2-6a22=212a2,由等体积法可知:13S△EBD·FC=13S△FDE·h,即a2·2a=212a2·h⇒h=42121a.即点B到平面FED的距离为42121a.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C=π2,AB=BC=13AD=a,PA⊥平面ABCD,且PA=a,点F在AD上,且CF⊥PC.(1)求点A到平面PCF的距离;(2)求AD与平面PBC间的距离.素材1【分析】(1)通过论证平面PAC⊥平面PCF,找到点A在平面PCF上的射影H位于PC上,然后解三角形求AH的长.(2)由于AD∥平面PBC,可考虑依据问题情境在AD上选择具备特殊位置的点A,然后推理过A点的平面PAD⊥平面PBC,找到过点A的垂线.【解析】(1)连接AC.因为PA⊥平面ABCD,所以PA⊥CF.又CF⊥PC,PA∩PC=P,所以CF⊥平面PAC,所以平面PFC⊥平面PAC.过点A作AH⊥PC于H,所以AH⊥平面PCF,即AH为点A到平面PCF的距离.由已知AB=BC=a,所以AC=2a,PC=3a.在Rt△PAC中,得AH=63a.(2)因为BC∥AD,BC⊂平面PBC,AD⊄平面PBC,所以AD∥平面PBC.过A作AE⊥PB于E,因为PA⊥BC,∠ABC=π2,即AB⊥BC,又PA∩AB=A,所以BC⊥平面PAB.所以AE⊥BC,又PB∩BC=B,所以AE⊥平面PBC,所以AE的长度即为所求的距离.在等腰直角三角形PAB中,PA=AB=a,所以AE=22a.二图形的展开问题【例2】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BC=2,BB1=2,∠ABC=90°,E、F分别为AA1、C1B1的中点,沿棱柱的表面从E到F两点的最短路径的长度为__________.【分析】分类讨论,①若把面ABB1A1和面B1C1CB展开在同一个平面内,构造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得EF的长度.②若把面ABB1A1和面A1B1C1展开在同一个平面内,构造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得EF的长度.③若把面ACC1A1和面A1B1C1展开在同一个面内,构造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得EF的长度.以上求出的EF的长度的最小值即为所求.【解析】直三棱柱底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①若把面ABB1A1和面B1C1CB展开在同一个平面内,线段EF就在直角三角形A1EF中,由勾股定理得EF=A1E2+A1F2=1+3222=222.②若把面ABB1A1和面A1B1C1展开在同一个平面内,设BB1的中点为G,则线段EF就在直角三角形EFG中,由勾股定理得EF=EG2+GF2=2+1+222=14+422.③若把面ACC1A1和面A1B1C1展开在同一个面内,过F作与CC1平行的直线,过E作与AC平行的直线,所作的两线交于点H,则EF就在直角三角形EFH中,由勾股定理得EF=EH2+FH2=34×22+12+12=322,综上,从E到F两点的最短路径的长度为322.【点评】图形的展开问题通常情况下是将空间问题转化到平面问题来处理,本题中没有确说明是怎样展开的,故需要分类讨论.如图所示,在单位正方体ABCD-A1B1C1D1的面对角线A1B上存在一点P,使得AP+D1P最短,则AP+D1P的最小值为()A.2B.2+62C.2+2D.2+2素材2【解析】如图,将△A1AB所在平面翻折到平面A1A′B,使得平面A1A′B与平面A1BCD1重合.在△A′PD1中,因为PA+PD1=PA′+PD1≥A′D1,所以A′D1为AP+D1P的最小值.而A′D21=A1D21+A1A′2-2·A1D1·A1A′·cos∠A′A1D1,故A′D21=12+12-2×1×1×cos135°=2+2.所以A′D1=2+2.三图形的折叠问题【例3】(2011·陕西卷)如图,在△ABC中,∠ABC=45°,∠BAC=90°,AD是BC上的高,沿AD把△ABD折起,使∠BDC=90°.(1)证明:平面ADB⊥平面BDC;(2)设BD=1,求三棱锥D-ABC的表面积.【分析】(1)确定图形在折起前后的不变性质,如角的大小不变,线段长度不变,线线关系不变,再由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进行推理证明;(2)充分利用垂直所得的直角三角形,根据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解析】(1)因为折起前AD是BC边上的高,所以当△ABD折起后,AD⊥DC,AD⊥DB,又DB∩DC=D,所以AD⊥平面BDC,又因为AD⊂平面ADB.所以平面ABD⊥平面BDC.(2)由(1)知,DA⊥DB,DB⊥DC,DC⊥DA,因为DB=DA=DC=1,所以AB=BC=CA=2,S△DAB=S△DBC=S△DCA=12×1×1=12,S△ABC=12×2×2×sin60°=32.所以三棱锥D—ABC的表面积是S=12×3+32=3+32.【点评】处理图形的折叠问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平面图形在折叠的过程中“变”与“不变”的关系.如图,四边形ABCD为矩形,AB=3,BC=1,EF∥BC,且AE=2EB,G为BC的中点,K为△ADF的外心,沿EF将矩形折成一个120°的二面角A-EF-B,求此时KG的长.素材3【解析】K为Rt△ADF的外心,所以K为AF的中点,取EF的中点为H,连接KH、HG、KG,则KH⊥EF,HG⊥EF,所以∠KHG为二面角A-EF-B的平面角,即∠KHG=120°.又KH=12AE=1,HG=1,所以KG=1+1-2×1×1×cos120°=3,所以KG的长为3.备选例题如图所示,等腰△ABC的底边AB=66,高CD=3,点E是线段BD上异于点B,D的动点,点F在BC边上,且EF⊥AB,现沿EF将△BEF折起到△PEF的位置,使PE⊥AE,记BE=x,V(x)表示四棱锥P-ACFE的体积.(1)求V(x)的表达式;(2)当x为何值时,V(x)取得最大值?(3)当V(x)取得最大值时,求异面直线AC与PF所成角的余弦值.【解析】(1)因为EF⊥AB,所以EF⊥PE.又因为PE⊥AE,EF∩AE=E,所以PE⊥平面ACFE.因为EF⊥AB,CD⊥AB,且CD,EF共面,所以EF∥CD,所以EFCD=xBD⇒EF=CDBDx=x6.所以四边形ACFE的面积S四边形ACFE=S△ABC-S△BEF=12×66×3-12×16x2=96-126x2.所以四棱锥P-ACFE的体积VP-ACFE=13S四边形ACFE·PE=36x-166x3.即V(x)=36x-166x3(0x36).(2)由(1)知V′(x)=36-126x2.令V′(x)=0⇒x=6.因为当0x6时,V′(x)0,当6x36时,V′(x)0.所以当BE=x=6时,V(x)有最大值,最大值为V(6)=126.(3)过点F作FG∥AC,交AE于点G,连接PG,则∠PFG为异面直线AC与PF所成的角,因为△ABC是等腰三角形,所以△GBF也是等腰三角形.于是FG=BF=PF=BE2+EF2=42,从而PG=PE2+GE2=BE2+BE2=62.在△GPF中,根据余弦定理得cos∠PFG=PF2+FG2-PG22PF·FG=17.故异面直线AC与PF所成角的余弦值为17.1.对于空间中的距离,我们主要研究点到平面的距离、直线和平面的距离及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其重点是点到直线、点到平面的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要注意其作法,一般要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来做.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也可以用等体积法.2.求距离传统的方法和步骤是“一作、二证、三计算”,即先作出表示距离的线段,再证明它是所求的距离,然后再计算.其中第二步证明易被忽略,应当引起重视.3.在求距离时,要注意各种距离的转化;在选择求距离的方法时,也要灵活.一般来说,空间关系在不太复杂的情况下使用传统方法,而在距离不好作、空间关系较复杂的条件下可用等积法.4.将平面图形折叠,使形成立体图形,通过对折叠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树立空间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5.平面图形折

1 / 6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