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景观规划 湿地水岸空间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生态景观规划A实习报告指导老师:李晓颖湿地景观水岸空间设计——以上海梦清园、东滩、西沙、后滩湿地为例摘要:湿地作为一个运动着的生态系统,内含多种多样的生境,其中水岸空间的设计在异质空间的处理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上海梦清园、东滩、西沙及后滩湿地的实践,对湿地水岸边线在功能重要性、设计目标、处理方法和植物应用方面进行总结概括。关键词:湿地水岸边线过渡空间驳岸城市湿地公园指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1】湿地公园作为生态保护和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机结合体,近几年来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湿地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其维持平衡的必要条件是复杂且多样化的生境。在这些多样化的生境中异质空间最为敏感和复杂的。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在《建筑模式语言》一书中强调:“如果边界不复存在,那么空间就绝不会有生气。”【2】在湿地中,岸边环境作为与其他环境的过渡,水岸空间就变成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异质空间与边界。如何设计与处理湿地的水岸边线,是我们在设计中必须着重思考与研究的主要问题。一,水岸边线的重要性人工湿地的水岸边线是随水位变化的兼具水、陆两种生态环境的过渡带,它不仅能有效地预防和缓解洪患,还具有单纯的水、陆空间不具有的特性,是相当重要的生态交错区,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过渡带是指由生存方式和栖息环境互不相同的微生物、植物、昆虫、动物等共同组成的生活空间,是不同生态体系衔接、过渡的中间地带。过渡带又是两种环境转换的边界和界面,生态学上称为“生态交错区”,这样的区域内生态结构较敏感,各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极为活跃,且通常分布有鸟类与可供打猎的动物,其数量和种类都比内部更为丰富,野生动物管理者称之为“边缘效应”。例如河流的岸边洼地与滩涂(图1),由于水位变化、河岸侵蚀和泥沙淤积等因素,始终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中。但对生物来说,这里具备了可供生存的水、土壤和空气三大要素,旺盛生长的芦苇等植物,为小鱼及虾蟹等低等生物创造了良好的栖息场所,进而又吸引了较大型的动物前来觅食,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使原本丰富的自然景观形态更富有生命的活力。二,水岸边线的设计目标由于湿地岸线的特殊地位与功能,在进行人工湿地景观设计时必须考虑多个因素,其中要注意以下的几个方面:1、首先是要预防与缓解洪水。湿地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调节洪水控制水位,这对于人工湿地、尤其是在现状自然湿地边缘恢复与重建的人工湿地来说尤其重要。因此人工湿地的岸线必须图1:滩涂的不稳定状态来源:上海西沙湿地图2:缓坡消落带来源:上海后滩湿地图4:岸线凹凸变化来源:上海东滩湿地图三:指状界面有效增大接触界面来源:自绘图5:疏松孔隙形成复杂生境来源:上海后滩湿地图6:混凝土配合堆砌石驳岸来源:上海梦清园要符合防洪安全的需要,岸线必须足够牢固。在一般位置,据最高水位设计高地缓坡,使其成为丰水期和枯水期之间的消落带,自然消化洪水,达到调节水量的目的(图2)。在上海的后滩公园的设计中,其内河湿地有一重要功能是构建生态化防洪体系。内河湿地在20年一遇的防洪堤与千年一遇的防洪堤之间,成为黄浦江陆地之间的过渡带和缓冲区。通过内河湿地,水陆高差得以分级处理,大大降低防洪堤的相对高度和强度要求。设计砸掉了原有水泥防洪墙,而改为生态化的护堤,使滨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得以改善。【3】2、其次是增进生物繁衍、迁徙、觅食等活动的发生率。为了给物种交流活动增进机会,提高边界的边缘效应,我们可以在设计中采取指状交合式曲线,这种蜿蜒曲折的变化可以有效增大该区域与周围环境接触界面,从而可以增进交流(图3)。也就是说在湿地中我们的岸线应该曲折有致,辅以山石、花木等不作规整光滑之处理。岸线边缘应形成“四不象”形态,避免类似某些形象容易误导人的视觉联想。在岸边主要观景点的视野范围内,岸线凹凸曲折变化应不少于三个层次,水面较大时可以湖心岛作为调节,做到收放有致(图4)。三,边界空间材料与植物的选用在目前很多水体景观设计中,岸线采用混凝土砌筑的方法,以避免池水漫溢,这种设计不仅破坏了天然湿地对自然环境所起的过滤、渗透等的作用,还破坏了自然景观。在建造材料的选择上以自然原生、能创造多孔隙空间的材料为主,诸如具有疏松孔隙的结构、利于植物自然生长及栽植、符合当地水生或两栖等生物生存环境的材料(图5)。尽可能避免使用混凝土等单调的人造材料,使工程在结构外观和功能上皆能符合生态、景观等方面的要求。如果考虑到防洪及安全等因素必须使用混凝土构造物时,可配合造型模板、堆砌石或预制混凝土块状体等,以柔化工程的硬质感并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图6)。水生植物的类型和品种非常多,由于各种水生植物原产地的生态环境不同,对水位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异。根据它们的生态习性、适生环境和生长方式,可以把水生植物分为挺水植图七:水边植物层次来源:上海后滩湿地图8:上层:旱柳中层:落羽杉、常青白蜡、芦苇、香蒲、海滨木槿下层:马兰、苔草图9:高草挺水植物:芦苇、香蒲、狭叶香蒲低草挺水植物:一枝黄花、水杨梅、茭白、稗、马兰、苔草浮水植物:睡莲(浮叶生根)、莼菜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及岸边耐湿植物四类。植物的配置设计,从层次上考虑,是把灌木与草本植物、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等各种层次上的植物进行美学上的搭配设计;从功能上考虑,可采用发达茎叶类植物以有利于阻挡水流,沉降泥沙,发达根系类植物以利于吸收等的搭配。这样,既能保持湿地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带来良好的生态效果;而在进行精心的配置后,或摇曳生姿,或婀娜多态的多层次水生植物还能给整个湿地的景观创造一种自然的美(图7)。水生植物栽植应结合垂柳、池杉、水松、枫杨等临水乔木营造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林冠线,在平面上,水生植物主要沿岸线分布,栽植区域一般选择相对隐蔽、游客较少的区域,栽植面积一般不超过水面的1/3~1/2。为保留出平静开敞的水面映射建筑、植物的倒影,一般主要景观建筑周围不宜大面积栽植水生植物。另外,利用水生植物造景,选择的植物品种除应具较高的观赏价值外,还要求便于管理、适应能力强、抗逆性强等特点,栽植方法除了直接就地栽植外,还可以在水中安置高度不等的种植池,既能提供适宜植物生长的水深又可控制植物的蔓延,在无需经常性人为管理的条件下也能保持自身的景观稳定。常用的水生植物品种选择,挺水植物主要有芦苇、荷花、美人蕉、茭白、香蒲、水生鸢尾、水葱、灯心草、菖蒲、慈姑等,浮叶及漂浮植物主要有凤眼莲、满江红、水花生、菱、浮萍、荇菜、马来眼子菜等,沉水植物主要有菹草、金鱼藻、伊乐藻、轮叶黑藻等。【3】在此以西沙湿地为例,例举两种主要的湿地群落植物配置模式(图8,图9)四,驳岸的处理方法传统的驳岸模式见效快,即做到防洪安全又使河道景观看上去整洁,干净,漂亮。然而随着这种模式的大量应用和时间的推移以及相关生态科学的理论研究,这种传统驳岸护坡模式的弊端也逐渐体现出来。阻碍了人的自然亲水性。忽略了生态方面不易察觉的负面影响,河道拉直后经流速度加快,将导致下游地区大量沉积和淤塞。破坏了河岸植被赖以生存的基础,固化的驳岸阻止了河道与河畔植物的水质循环,不仅使很多陆上植物丧失了生存空间,还使一些水生生物失去了生存的场地。由此随着生态研究的深入,提出了生态驳岸的概念,指恢复为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流特点的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同时还具备一定的抗洪强度【4】。湿地的水岸空间需要体现出生态性和多样性。对于不同的岸边环境,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具体有抛石护岸、自然式缓坡护岸、植栽护岸、丁字坝以及亲水岸线。考虑防洪要求、且流水外力较大的岸线,抛石护岸这种处理图10:抛石护岸来源:上海后滩公园图11:自然式缓坡护岸来源:上海后滩公园图12:植栽护岸来源:上海后滩图13:台阶式驳岸来源:上海后滩图14:栈道来源:上海后滩方法的稳固性高、比较安全(图10)。在坡面较缓、空间足够大的情况下,自然式缓坡护岸是理想的选择。这种方法是以岸边的湿地基质土壤与原有的平缓坡地上的表土自然相接,现场表层土中富含植物种子、小虫和细菌等,也可根据设计意图,在土壤中加入引进的其它种子,使当地的生态系统迅速得到恢复,并形成陆生到水生的自然过渡(图11)。植栽护岸的形式适用于坡度较大、亲水性不强、或者是需要帮助鱼类逃避敌害和提供遮荫场所的岸线,而且针对情况的不同,护岸方式和植栽类型都要进行灵活的处理。(图12)丁字坝是改变水流方向、防止岸线被水冲刷、诱导泥沙淤积、保护河床的水工构筑物,不但在防洪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其周围还可形成泥沙淤积、深浅水区、洼地等复杂的生境,有利于物种的多样化一般在达到景观水质的区域会设养鱼池作为生物检测点,在这些岸线处设置观景平台,人们可以观鱼、赏花,还可以设计供人们戏水用的清浅小溪,增加亲水的乐趣。临水架空的栈桥随水位高低不同而呈现错落有致的形态,并能接近水面和各种水生植物,既不破坏生态,又令人们充分领略到自然之美,同时还有科普教育的功能。上海的后滩公园因其特殊的滨水区环境和人工湿地系统使其驳岸形式多样,包含了河道生态护坡和人工湿地生态驳岸。公园驳岸设计采取了多种方式相结合的驳岸的形式,在不同地段根据不同的侧重点来安排驳岸的形式。在坡度较大,水流流速较快,而且水位变化较大的地段采用台阶式人工驳岸(图13),可允许在一定的情况淹没一定的区域,通过植物将水生和陆生植物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水陆交错带的生态整体。在公园内部水景等湿地地段采用自然型驳岸,并考虑到游人的亲水性设置了供游人参观,通过的观景木平台和栈道(图14。在坡度较小,腹地很大,水流流速较慢的地段采用自然原型驳岸,充分利用植物的根系的附着牢固作用,体现自然生态的气息。在河道水流速度较快,而且防洪护堤重要地段依然采用的是立式人工驳岸满足其安全稳定性的基本要求,但采用的是天然石材、多空渗透性混凝土等新材料,用以保证河流与岸基的水、气交换,生物的附着等功能。结语:通过以上对湿地水岸边界这一过渡空间的探讨,我们明确了就是要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区域,使水面与岸呈现一种生态的交接,既能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又能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生活的环境,还能充分利用湿地与植物的渗透及过滤作用,从而带来良好的生态效应。让这异质空间融入整体,成为湿地的一部分。参考文献:【1】陈正华.木本植物组织培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2】(美)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建筑模式语言》,李道增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3】俞孔坚,土人设计.2010上海世博园——后滩公园[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51-80【4】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5】田硕.城市河道护岸规划设计中的生态模式[J].理论前沿,2006(20):13-16.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