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文学主要作家创作特色胡适文学改良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诗歌——作诗如作文(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以白话写诗,白话词语和白话语法结构的运用,即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的散文化)。诗歌“有我”与“有人”(表现诗人的性情见解,与一般的人发生交涉)——散文化与平民化的目标。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启发。周作人美文——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浮躁凌厉的散文——积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作用冲淡平和的散文——闲谈体,追求自然而隽永,艺术意味的闲谈。人生观与艺术观上保持平和,抒自我之情,选材平凡琐碎,有特别的情趣(落寞颓废的中年心态)。将口语、文言、欧化语杂糅调和造成涩味与简单味。平和冲淡、舒徐自如。梁实秋不以抒情见长,重议论,回避热点题材,多以常见事物为题,博雅的知见和幽默的遣趣交织,人生体味的艺术化。自娱的豁达俊逸的心境。林语堂提倡幽默、闲适、独抒性灵的创作。以幽默为美学追求、写作立场、人生姿态。站在超远的立场上以看客的姿态面对现实。去讽刺之酸辣,后达冲淡心境,便成幽默(深远的心境、火气不能太盛)。闲适散文笔墨轻松,吐露真情。追求广达自喜、潇洒自在的小品文本色。娓语式笔调,引进谈话的艺术,行文结构轻松自然,从容睿智。从具体事物谈开去,引发传统与外来文明的冲突的联想。贯穿国民性改造和传统文化转型的思考。朱自清漂亮精致的抒情散文。对自然景物的精确观察,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觉,通过或动或静的鲜明形象,巧妙的比喻、联想,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构成细密、幽远、浑圆的意境。散文结构缜密,脉络清晰,婉转曲折的思绪中保持一种温柔敦厚的气氛。口语,清秀、朴素又精到。有着意为文感。丰子恺佛理的眼光观察生活,琐细事物叙说得娓娓动听。平易朴实,有心地光明的风貌。萧疏淡远,带哲理深味,有清淡的悲悯之色。抗战前,转而接触社会,写灾难的现实,风格体物入微,在真朴琐屑中饱含情理,细微处发现宏旨精义,浸润着疏淡隽逸的人格调子。文字明白,不粉饰,朴讷又明亮的味道。夏丏尊写身边琐事,素淡的文笔中溢出遐想和情思,重篇章结构、缜密完整。梁遇春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和洞明的见解。絮语笔调,随意而坦诚中含睿智的思辨。绅士风的散文。何其芳抒情散文。独语的调式,在黄昏的灯光下吟哦孤独与寂寞,探索内心的矛盾冲突。表现为一种感觉结构,将富有感觉的意象拼贴组合,组成美丽的心灵感验世界。多意象,想象奇特、诗情洋溢。李广田追求朴野无奇的境界,善于结构故事,描绘村俗的画廊。鲁迅有关《呐喊》与《彷徨》——(1)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农民与知识分子)、眼光(由人的精神病态到社会的病态,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小说模式(看客—被看者,离去—归来—再离去)(2)格式的特别:《狂人日记》的两重叙述、两重视点;《孔乙己》中使读者由叙述者向隐含作者的靠拢;阿Q,国民性的典型;含蓄节制、简约凝练的2语言风格。《野草》“独语体”——不需要读者,以作者与读者的紧张与排拒为存在前提,逼视个人灵魂深处,捕捉微妙的感觉、情绪、心理、意识,进行深层的哲学思考。紧张与焦灼的心态,语言充满生活用语的变异,有散文诗化、小说化、戏剧化的倾向。《朝花夕拾》“闲话风”——自然、亲切、和谐、宽松,作者与读者即是说话者又是听话者,处于绝对平等地位。与读者的精神对话,袒露内心真实,引起读者的共鸣与联想、议论,以求精神的互补而非趋一。结构的随意性、原生的语言趣味。洒脱、放纵、雍容、闲适。《故事新编》——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与语调互相补充、渗透与消解。古与今的深刻联系。思想与艺术上的超前性。唐弢简明而有文采,政论与艺术散文的结合。借历史与现实的一点因由,生发开来加以剖析。聂绀弩在抨击腐朽事物与黑暗现实之外,批判旧的伦理道德,力求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好用反语达到讽刺,冷嘲的风格,引发读者的现实联想中实现批判的目的。接过论敌的悖谬之论加以剖析驳难,寓庄于谐,平易质朴中见深沉。郭沫若《女神》——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创造(彻底破坏和大胆创新,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作者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泛神论思想。万物的人化,形象的壮阔性、奇异性、飞动性,雄奇的艺术风格。自由诗的形式,但“自体是有节奏的”《屈原》——“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历史精神尽可能真实准确的把握与表现,以此为前提史事是可以出入的)。人物有民族的道德美,反抗精神和历史悲壮性。时代性、现实针对性、政治尖锐性;历史剧的主观性、抒情性。浪漫主义历史剧,浓郁的诗意,长篇抒情独白的运用。(情节、性格冲突与情感激流的交融)汪静之、应修人、冯雪峰、潘漠华(湖畔诗人)——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赞颂清新美丽的自然、咏歌质直单纯的恋爱。天真、开朗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冯至表现出艺术的节制——形象明净,内心激情外化为客观形象或蕴涵于简单情节。半格律体。感伤苦闷,节奏舒缓,音韵柔美的幽婉风格。叙事诗堪称独步。象征体小说(历史题材的诗化叙事体《伍子胥》)。散文诗片段表现各种人事、风物在伍子胥漂泊中引起的感觉和体验。体验性的表达方式,消解复仇主题变为抉择主题——生命的意义的人生命题。在默思中获得辉煌的瞬间体验,对身边事物个人化的新发现。把战争转化为关于个体与生存状态、生命的形而上的体验与思考。东方哲学底蕴。穆旦站在不稳定点上,不断分裂破碎的自我。冷静的逼视,清醒的超越,“反抗绝望”的自觉。“非诗意”的创作,“抽象的隐喻似的的抒情”方式,主体意识的自由伸展、运动,大量采用内心直白。白话又有形象的色彩和韵律的乐音。利用多义的词语、繁复的句式,大量关联词的运用。郑敏凝定的美,雕塑般的深沉与静穆。闻一多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西方唯美巴那斯主义与传统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无我合一传统的结合)。客观抒情诗的创造、加强诗歌的叙事成分(减弱主体形象与主观意志,“非个人化”倾向)“三美”——音乐美(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诗画相通)、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新诗趋于精炼与集中。诗歌——矛盾的张力: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不和谐、生活的宁静与思想的不平静……传统情感克制激烈热情形成的沉郁风格。想象丰富,浓烈、繁富的诗的形象。3徐志摩追求“爱”、“自由”与“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追寻性灵深处来的诗句,真实表现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与独特的个性,并外射于客观物象,追求主客体内在神韵与外在形态的契合。活跃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朱湘实践“理性节制情感”原则。凄苦与忧愤、古典的奢华的美的风格。对诗的形式美的探索,讲究形式的完整与文学的典则。康白情、穆木天、李金发——诗的贵族化象征主义(远喻、文言词的涩味)。卞之琳醉心于新诗技巧与形式试验。由主情向主智的转变,自觉的哲学意识;诗的非个人化,“抒情客观化”。戴望舒感伤的情调与思绪。“都市怀乡病”。现代诗人身处理想失落的现代社会,不愿舍弃、又无力追回的挣扎的无奈与哀伤。对于文言字,只要适宜表达一个意义、一个情绪,或一个音节,就采用了它。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于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诗的散文化(仍强调纯诗的观念)。意与象的浑然一体,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真实表现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真切传达传统与现实中的读书人的心境。殷夫诗的意识形态化,主体非诗人自己,而是奉行战斗集体主义的群体田间鼓点式的诗歌,感情的突击。剪去铺垫和过渡。疾驰的旋律。跳跃、疾驰、强烈的节奏。臧克家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坚持现实主义精神。“坚忍主义”:正对现实生活的苦难,沉着迎接磨难。清醒现实主义精神。把情感、倾向隐藏在诗的形象里,也讲究诗歌的节奏、韵律,形式的凝练、整齐。艾青中心意象:土地与太阳。土地——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对劳动者的爱。太阳——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追求。忧郁的诗绪。浸透了对祖国、人民的深沉的爱,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与思索。深沉的力量。对外感受与自身情感的融合。瞬间感觉的捕捉,主观情感的渗入。自由诗体。冯文炳冲淡质朴的笔调表现尚未被现代社会污染的宗法制农村世界。表现带有古民风采的人物的淳朴美德。寂静的美。(《竹林的故事》人物与清新乡村自然景物的对应关系。竹林的诗情带有象征意味,衬托主人公。)牧歌意境,借鉴古典诗词的简练、含蓄、留白,转化为情节简单的散文化小说形式。对人间真与梦的编织,建构化外牧歌世界,只突出返璞归真的性情和生活形态。向往纯美,有意规避人生丑陋。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随叙述者的意识流动转换视角,插入心理性跳跃词语,分解情节却扩散出多方面的含义的文化味浓郁的小说样式。淡化戏剧型故事,以简僻有涩味的词语托出诗境。沈从文湘西世界的建造。拥有乡下人眼光的都市知识者,用乡村生活积存,充当中国文化的批判者。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用清淡的笔墨,点出令人心灵颤抖的故事,专注于底层人民的本性。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浑然一体,风习描写充满诗意,人性超出世俗厉害关系。宁静自足的生活、醇厚的人情人性、正直朴素而执着的地方民族性格、乡村风俗的自然美,形成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传说故事佛经故事中的)“神性”概念,达到爱与美的极致,自然舒展、虚幻浪漫。对商业都市的讽刺,是乡村叙述体的陪衬、补充。4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说)——文化历史指向、浓厚的文化意蕴以及独特人情风俗的乡土内容。不重情节人物,强调主体的感觉、情绪的重要作用。人生体验的感情投射、抒情主人公的确立、纯情人物的设置、自然景物描绘与人事的调和。营造气氛和描述人事同等重要。语言有真意,去伪饰,具个性,追求纯和真的美文效果。行文不依仗附加的词藻,但讲究语言的本色。文笔多暗示,富情感美,色彩美。芦焚突出乡村文化背景。善于描写场景,具有悲哀的抒情气质。潜在“精神还乡”结构。擅长印象式的素描,自然界的荒凉与人事的辛酸交织,绵长的充满诗意的悲音。不同于其他京派的:人物贫富的分明,讽刺的加重,更讲究叙述。沉思默想风格。(师陀)悲叹乡镇的衰败和人生命运的难以把握的结合,对家乡的追忆。怀旧情绪,有暴露但不是主要的,抒情转向讽刺而产生了传奇和寓意的性质。将奇幻和暴露结合,贯穿着对历史进行反思的艺术氛围。叶绍钧问题小说——“爱”与“美”倾向,封建宗法制下的人际隔膜。小市民知识分子——冷静批判的立场,揭示小市民的精神病态。(潘先生的自私投机苟安卑琐)逃难题材适合于讽刺,暴露。冰心问题小说——文字清新细腻,没有强烈的叛逆色彩和震撼人的艺术力量,探索有度的婉约派。“爱”的主题。小诗体——受日本短歌、俳句和泰戈尔《飞鸟集》影响。即兴诗,表现诗人刹那的感兴,寄予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捕捉诗人内心世界微妙情感与感受。描绘由外部转向内心。许地山东南亚神秘背景、宗教的内在情感体验。人对生命的态度问题——揭露封建家庭扼杀爱情的罪恶与青年的反抗,将爱寄托于宗教理想。对情的含蓄之美,新颖的象征与隐喻。宗教传奇色彩。郁达夫小说取材于本人经历、心情,不追求曲折的情节和周致的构思,努力写出自己的情绪流动和心理的变化。只求抒情的真切以成情感的结构。直抒胸臆(表现日常生活时,以激烈情绪的笔调去描写,叙述中作坦率的自我解剖,长篇独白的运用)抒情为主,情节为次,在抒情气氛中让人触摸到人物的脉搏和灵魂,同样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零余者形象——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被社会挤压、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艺术表现上特有的感伤美、病态美。竭力抒发主人公的苦闷情怀,颓废和病态的心理言行。“时代病”的揭示。由黑暗社会造成。病态性欲描写,自我暴露,对传统道德的挑战。作者的忧郁气质,夸张情绪的激愤。民族自尊、性苦闷、沉沦般的心底波澜化为暴露与无忌的自虐自伤自悼。近代浪漫主义、名士风度和自由民主精神的结合老舍对文化批判和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通过北京市民日常生活的全景式风俗描写达到。表现现代性变革中的中国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心理。“京味小说”源头。重视文化、铺写世态,真实而有世俗品味。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