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专题二试题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学号:成绩:第I卷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根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A.铁器时代-青铜时代-石器时代B.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石器时代C.石器时代-铁器时代-青铜时代D.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2.在我国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到私有的转变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A.公田的大量抛荒B.铁器和牛耕的出现C.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D.商鞅变法3.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D.州治、县冶不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4.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材料论述的是宋代出现的()A.街市B.坊市C.夜市D.草市5.有位学者写了一部关于宋代商业发展的专著,不适合作为这本专著的名称的是()A.《坊墙倒塌以后》B.《晨曦中的汴河》C.《商帮的兴衰》D.《草市饮食大全》6.宋代范正敏《遯斋闲览·证误》:“闽岭以南多木棉,土人竟植之,有至数千株者,採其花为布,号吉贝布。”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福建A.棉花种植与纺织日益扩大B.农民以种植棉花为主业C.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D.商品经济日益发达7.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自耕农和地主佃农工场主商人占总人口比例24%36%30%10%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A.唐代关中地区B.宋代太湖地区C.明代苏杭地区D.清末广州地区8.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9.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搜集了下列信息。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周朝实行工商食官制度B.汉代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C.宋代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闽商是明清时期全国最大的商帮10.电视剧《新安家族》以清末民初为背景,讲述了徽商中的代表汪、许、鲍三大家族为争取民族自强而与外国列强资本展开殊死较量的故事。下列对该剧理解正确的是()A.清末民初在外商压迫下,商帮出现B.徽商与外国资本较量得到政府支持C.徽商群体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压制D.徽商争取民族自强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11.清代广东罗定山区“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从材料可以得到的准确历史信息是()①罗定山区的冶铁工场规模很大②冶铁业发展带动人口聚居情况的出现③冶铁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④这是一家采用了雇工经营的新式企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2.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不得不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谕令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B.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与外商展开竞争c.扭转内外交困的局面D.完全改变“重农抑商”的国家政策13.民国初期的一则报纸广告中有“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等字样。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A.外资企业出现B.洋务运动兴起C.工人运动高涨D.实业救国热潮14.下图为民国初年南洋烟草公司的营业状况,你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③抵制日货等群众性爱国运动扩大了国货市场④公司艰苦创业,经营有方‘⑤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⑤D.①③⑤15.在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是()A.外商企业B.洋务派兴办的企业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16.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不包括()A.受到外资影响,先天不足B.以重工业为先导C.发展快、波折多D.东西部差距大17.如果根据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进行归类,下列人物与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同类的是()A.李鸿章B.陈独秀C.张謇D.康有为18.老舍的《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是一位实业家。他的理想是要建“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资,那才能救国!”1916年前后,他举办的企业最为红火。“最为红火”的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的推动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D.“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19.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的发展状况用下列哪句诗形容最恰当()A.千呼万唤始出来B.小荷才露尖尖角C.忽如一夜春风来D.无可奈何花落去20.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但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却把这一发展称之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中国的社会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B.中国民族工业结构不合理C.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的混战状态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21.瑞蚨详是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升起的第一面红旗的面料就是瑞蚨祥提供的。下列属于一战期间它迅速发展的主要内部条件是()A.辛亥革命为其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南京国民政府的鼓励实业政策C.《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2.近代前期,导致传统自然经济在中国逐步解体的最主要因素是()A.外国资本主义侵略B.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洋务企业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23.1935—1936年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8.86%,1936年国民生产总值约230亿美元,为日本的1.8倍,占世界经济的近4%,是近代中国经济的最高点。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政府的推动B.国内政局的稳定C.国际社会的支持D.科技发展的影响24.某学者认为:“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中国在1929—1937年期间能“坚持下去”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B.国民政府滥发纸币C.美、英等对华倾销商品D.苏联慷慨援助中国25.钱理群《天地玄黄》记载某民国杂志刊登了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谁曰不宜!”小品所反映的“路不拾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26.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7.一位英国人说,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而“机器不宜进中国”。这句话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A.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矛盾B.手工生产与机器生产的矛盾C.中英在纺织品贸易上的矛盾D.殖民资本与民族资本的矛盾28.1942年5月前后,日商企图强行收买上海申新一厂和八厂产权,荣德生严词拒绝。他说“我是中国人,决不把中国的产业卖给外国人。”据此,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民族企业要发展,必须完成反帝任务()B.拒绝日本收购,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C.上海民族企业受到日本企业和官僚资本的双重挤压D.不把产业卖给外国人,体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29.1948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国法币比价从17.8万元升至1108.8万元。可见当时()A.通货膨胀,法币急剧贬值B.通货膨胀,法币急剧增值C.通货膨胀,经济滞涨D.通货膨胀,美元急剧贬值30.近代化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采用机器生产,在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其积极作用表现在()①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扩张②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革③促使新的政治力量发展壮大④为民主革命新发展创造了条件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第II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8分)材料一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管仲对(齐桓公)日:“……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国语·齐语》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到铁器时代。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材料二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史记·平准书》材料三(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个?你的理由是什么?(6分)(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2分)(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6分)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4分)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22分)材料一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材料二中国早期典型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表时间名称1866年上海发昌机器厂1873年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1878年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材料三近代中国的早期企业材料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一定的依赖性,这在政治上直接表现为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软弱性。但总体来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革命的和进步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1)据材料一,概括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6分)(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地域分布上有何特点?为什么?(6分)(3)据材料三,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工业方面产生了怎样的新气象。(4分))(4)材料四中为什么说:民族工业“其产生、发展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