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复习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词五首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是汉代司马迁编写的一部史书,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不仅史料详实,而且文笔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而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大事年月记各种典章制度记历代帝王政绩记侯国兴亡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史记(1)第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陈胜的?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1)“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剥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2)“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3)“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2)为什么先写这段?”先写这段主要是表明陈胜后来发动起义并非偶然,早有其思想根基。第二段记述了陈胜起义的哪些史实?怎样看待他们所采用的迷信手法?①起义的时间、地点、发起者、参加者及其人数。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闾左適戍渔阳”的九百人举行推翻秦王朝的起义。②起义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斩”。③起义前的谋划、准备:卜神问鬼,丹书鱼腹,篝火狐鸣。采用“丹书鱼腹”、“篝火狐鸣”等迷信的方式,这是根据当时的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斗争策略,说明陈胜、吴广的足智多谋。1、第三段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1)并杀两尉;(2)为坛而盟;(3)胜利进军。总之,写了起义的经过和胜利情况。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思想含义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陈胜等人敢做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3、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1)抓住时机(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3)激怒众人,赢得支持3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1)动员群众起义的口号是: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2)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①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群众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②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陈胜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世家”是《史记》中为那些对全国政局有影响的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可见对他首先发难的功绩是予以充分肯定的。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陈胜是个年轻时就有远大抱负,有勇有谋,有敏锐洞察力,有卓越领导才能的农民领袖。我说陈胜:葛婴至东城,立襄强为楚王。婴后闻陈王已立,因杀襄强,还报。至陈,陈王诛杀葛婴。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庸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评价陈胜:读完以上的材料后,你对陈胜有哪些新的认识?你怎样评价陈胜呢?陈胜骄傲自大,听信谗言,不得人心,不履行自己的诺言,不重情谊。《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归纳各段的段意。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段: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秦王责备安陵君,并露威胁之意,唐雎从容镇定,据理答辩。唐雎面对秦王的武力恐吓,拼死抗争,捍卫安陵国和自己的尊严。秦王被唐雎折服。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五十里的魏属安陵小国,其用意是什么?秦王采取的“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并吞安陵国。秦王想要并吞安陵国,采用了哪些手段?最后得到什么结果?秦王先是采用“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被安陵君拒绝后,责备安陵君,并露威胁之意。唐雎则从容镇定,据理答辩。秦王大怒,用武力恐吓相威胁,但唐雎抗辩,步步紧逼,直至挺剑而起。秦王终于色挠,长跪而谢。唐雎不辱使命,捍卫了安陵国和自己的尊严。秦王所说的“天子之怒”具体指什么内容?秦王提出“天子之怒”有何用意?①“伏尸百万,流血千里。”②用战争来恐吓唐雎,迫使唐雎答应秦王的要求。同样是拒绝秦王的无理请求,安陵君和唐雎的话却各有分寸,试比较安陵君和唐雎言辞的不同特点。安陵君拒绝秦王时言辞委婉,比较软弱;唐雎拒绝秦王时立场坚定,观点鲜明,非常强硬。唐雎、专诸、聂政、要离都是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请你再列举两位这样的英雄,并谈谈他们的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他不畏强暴,勇赴国难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热血男儿奋发图强;又如:“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他变法图强,开拓创新的品质鼓舞着每一位仁人志士勇往直前。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秦王:贪得无厌、蛮横奸诈,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机智勇敢,能言善辩,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的形象。你能举出古今中外的另一些不辱使命的人?蔺相如、荆轲、晏子、周恩来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1.段中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是:2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3.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4.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4、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5、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6、唐雎拒绝易地,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文学知识《隆中对》节选自《·》,作者,字(音),是:朝人,家,所著本书共卷,记载三国时期、、三国的历史。对,是的意思。1、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2、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3、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4、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5、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6、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6、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①曹操:②孙权:③刘表、刘璋:④诸戎、夷越:①不可与争锋②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③取而代之④西和犬戎,南抚夷越。7、根据文意,将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具体战略方针排列顺序。①礼贤下士,收罗人才;②抚边境各民族;③广布“仁义”;④结好孙权,搞好外交;⑤巩固荆、益基地;⑥利用帝室之位的身份,打出“正统”旗号;⑦选择时机,两路出兵北伐;⑧搞好内政。⑥③①⑤②④⑧⑦8、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用文中的6个字来概括)成霸业,兴汉室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目的:上面这些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都是为了出师。只有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可以后顾无忧,专力伐魏。三条建议中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为什么?反复强调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之徒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以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作者以先汉、后汉的历史事实说明了亲贤远佞的利弊,促使后主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不难看出,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文中虽然明提陛下只有七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处(即“诚宜开张圣听”之前,“宜付有司”之前、两次“悉以咨之”之前、“则责攸之”之前),实际共十三处,或表忠诚,或表心愿,或提具体建议,表明诸葛亮处处为刘禅着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无动于衷了。总之,“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作者对后主和他所推荐的贤臣提出了哪些要求?后主——亲近贤臣,听取他们的“兴德之言”,赏罚分明,以保持国内政局稳定贤臣——稳定政局,提兴德之言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文天祥: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阅读《出师表》5~7节:①,表现了作者的高洁志趣。②第6节中可以概括出一个成语是,这一成语常用意思是。③作者强调自己本来的志趣的作用是什么?④写出与“先帝比以臣卑鄙“中”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⑤作者认为,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原因分别是,。⑥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⑧“出师“的战略是。最后一句的“报先帝“呼应了文中的哪些事?(用文中句)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三顾茅庐,诚心诚意地邀请。3.表达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对陛下效忠之意。4.布衣。5.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6.南方已定,兵甲已足。8.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临崩寄臣以大事。9、诸葛亮出山时,东汉局势正如他在《出师表》中所说。⑩文中的先帝指,陛下指,作者是,体裁是,文体是:(1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中“贞良死节”的意思是:,(举本文以外的例子)。(12)文中提到的“亲贤臣”相当于我们今天选拔人才时常提到的这一成语。(13)“计日而待”与今天这一成语意义相近。9天下三分,益州疲弊。10.刘备。刘禅。诸葛亮。表。11.忠贞优秀,以死报国。岳飞等。12.任人唯贤。13.指日可待。(14),高度概括了先帝创业过程的艰难险阻,也表达了作者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情。(15)作者写了自己所受的“先帝之殊遇”,指,。(16)“由是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