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小康要全面,补齐短板至关重要。如果把“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看做结构性改革四则运算,“三去一降”都是从减法入手,补短板承担着唯一的“加法”重任。补不足、增动力,既可短期见效,更有长期效能,是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点。补在哪?怎么补?既要有决心,更要有方法。要把短板补在薄弱处、关键处、紧要处,有效拉长木桶容量,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奠定坚实基础,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有效保障。补齐民生短板夯实发展后劲2016年开春,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消息令人振奋:2016年国家将扶持249万群众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边远贫困地区搬出,为此将下达贴息贷款资金828.5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加至160亿元,创下近年新高。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尽管我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旧突出,民生保障领域依然面临不少短板和瓶颈。“从不同收入群体来看,农村贫困人口是短板;从产业来看,现代农业是短板。”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坦言。补齐这些短板和瓶颈,就如同填平前进路上的坑坑坎坎。唯有如此,中国经济前进道路才能平坦顺畅。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截至2015年底,全国依然有5000多万贫困群众,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的人口总量。面对最后的“锅底人群”,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脱贫工作列在补短板领域首位,指出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大资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真抓实干,提高扶贫质量。“今年,我国第三次提出了年度千万减贫计划。中央已经出台了各项政策举措,关键是要真抓实干,把好政策、好举措落在实处,落到贫困群众身边。”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纵观中国经济,一、二、三产业中农业最为薄弱;四个现代化目标,农业现代化形势最为严峻。“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也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农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是中国农业现状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在高端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的同时,近年来还出现了部分品种结构性过剩问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诸多挑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补农业短板,不能急于求成,而应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要把资金和政策重点用在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农产品质量、效益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夯实发展的基础和后劲。拉伸动能短板激活经济潜能6.7%——今年一季度的中国经济呈现运行平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较好开局。一季度,战略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分别增长10%和9.2%,网上零售额增长27.8%,每天新增企业主体超1万家,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方兴未艾……中国经济阶段性筑底企稳迹象显现,新动能正加速聚集。尽管如此,推动持续发展动能仍然不足:——新兴产业虽快速发展,但其增量尚不足以抵消传统产业的增速回落。一季度,煤炭、钢铁、十种有色金属的产量同比下降,这些能源、原材料行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仍高于高技术产业。——消费需求虽蓬勃发展,但有效供给不足,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变化,供需错配仍然制约有效需求的释放。正如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所言,传统产业调整的阵痛在陆续释放,以新经济为代表的新生动力虽然加快孕育,但短期还难以对冲传统动力的衰减。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表面上看是增速换挡,其内核是动力转换接续。必须在传统动能由强变弱的关键时刻,拉伸旧短板,激活新引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拉伸动能短板,要培育新产业新优势。在经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新兴行业“风景这边独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这5个战略新兴产业有望在“十三五”期间成长为“十万亿级”支柱产业,培育起中国经济新动能。拉伸动能短板,也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由大变强的关键期,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也更加明显。只有下定决心腾笼换鸟、去粗存精,才能迎来新生、续航远行。拉伸动能短板,根本要靠创新驱动。无论是消费升级还是产业培育,挖掘新动能的根本在于创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能否成功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看能否依靠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增长新动力。发力社会事业短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减有加,方为正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中,钢铁、煤炭等领域去产能任务艰巨,职工安置问题凸显。必须意识到,减法做到哪里,加法就要做到哪里;去产能去到哪里,社会保障就要补到哪里。今年4月,人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的文件,制定再就业帮扶计划、提供职业培训补贴、运用公益性岗位托底帮扶等系列措施,托举起困难职工新的希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使劳动者更好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不断提升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就能让他们有更多勇气和自信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环境。回顾中国经济三十多年的腾飞历程,人口红利功不可没。但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传统“人口红利”面临枯竭危险。从“人口”到“人才”——一字之差,大有不同。当人才成为经济发展的短板时,必须着力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大幅增加中高端人才比例,转变过去依靠“人口红利”的发展模式,充分释放“人才红利”。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共享发展,蕴含着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的发展要涵盖全体人民,全力做好补齐民生及社会事业短板这篇大文章,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说。发展的本质是为了人民,补短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增进人民福祉。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凡此种种,都是补短板的着力点所在,也是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依托。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瞄准短板领域攻坚克难,积极扩大有效供给,全体人民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生活。(记者林晖陈炜伟)冷却塔完!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