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边塞诗派一、边塞诗派产生的社会原因二、边塞诗发展脉络三、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四、高适(707、700?-765)五、岑参(715-770)六、边塞诗派的其他诗人一、边塞诗派产生的社会原因:1、盛唐时期国势强大,疆域辽阔,同边地少数民族政权在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交往密切。2、边事增多,(唐兴,有四外族与唐抗衡:突厥、吐蕃、回鹘、南诏(又称云南)。诗人们多有到塞外出使做事的机会,他们向往从军边塞为国立功,向往新奇的边疆景物和生活,一部分仕途失意的诗人更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出路。(王维、王昌岭等都到过边塞)《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寒垣苦,岂为妻子谋。3、当时驻守边塞的将领都有喜接文人的嗜好,自己也喜欢吟诗。唐末诗人林宽言:“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邺都行》张说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尽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反映边塞将领的情况,说明唐诗繁荣的原因。唐朝边关将领(节度使)有名的是:张守硅、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等人。唐朝没有民族歧视。如:哥舒翰祖父本为突骑施别部族的酋长,为少数民族后裔。哥为陇右节度使。李光弼为河西兵马使,他的父亲是契丹王李楷洛。二、边塞诗发展脉络:鲍照——陈子昂——高、岑——李益六朝盛唐先驱盛唐中唐《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汉乐府•十五从军征》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唐太宗李世民也写《饮马长城窟行》写边塞风光“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六朝诗歌:“夜夜朝朝斑鬓新,年年岁岁戎衣故。”写征人边塞艰苦生活。盛唐时除高岑外,还有王昌龄、王之焕、李颀、崔颢、王瀚等,他们都有从军边塞得生活体验,有意识大量写边塞诗。形成独特的风格,陈子昂是唐边塞诗得先驱,王绩是唐山水诗的开拓者。陈子昂“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道出当时边塞诗人的普遍心情。三、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思想内容:主要描写边塞山川景物及风土人情,反映了各人从军生活和征人思妇相互怀念之情,表达为国立功得的望和不满现实的情绪。艺术特色:一般说边塞诗格调雄浑豪放,大多采取乐府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在短短的篇幅里具有深广的内容。四、高适(707、700?-765)1、生平:2、思想3、创作:4、艺术特色:高适,河北人,祖父是唐高宗时的功臣,父为韶州长吏,高适是个早年不得志,晚年做大官的人。性格较落拓,不拘小节,早年过着放荡的生活。幼年曾随父亲旅居岭南,父亲死后,即北归,长期留寓宋中(河南商丘)。时家境已破败,甚至过着“求丐取给”得生活。但依然孜孜求学,学得一身文武本领。20岁到长安一无所获,本欲一冀抱负,碰到的却是“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写《别韦参军》失望而回到了河南、河北漫游20余年,曾经务农为生,边劳动,边潜心读书。开元23年(735)玄宗下令开制科试,令天下各州荐举人才,高适被“征旨长安”,又一无所获。非常失望,落第后在长安盘旋。结识了颜真卿、张旭等人,又与王昌龄、王之涣同游。“棋亭画壁”的故事发生于此时。高适在38岁时与李白、杜甫在开封、洛阳结下深厚友谊。直到天宝8年(749年)玄宗下诏开“有道科”,濉阳太守张九皋荐举高适,高适“赫赫三伏时,十日到咸阳”总算登第,只得封丘县尉。心里不满,在去任职时写诗《封丘县》中有:“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诗句,表现了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三年后到河西节度使,46岁到书记职位是高适的命运转折点,后53岁入四川任刺史,后转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最后死于长安。高适诗的价值是40岁以前所写的,晚年诗价值不大。2、思想儒家积极入世,希望有志于天下是他的主导思想,关心人民疾苦,同情人民。3、创作:现有诗200余首,其中边塞诗有20余首,诗歌内容:一般边塞诗传统文题,主要反映征人思妇的感情,如《燕歌行》咏怀诗,反映个人早年坎坷的人生遭遇,《别韦参军》政治诗,反映民生疾苦及对人民同情《封丘县》、《东平路遇大水》4、艺术特色:1、善于描写塞外风物和渲染边地生活气氛。2、对比手法诗中为表现主题,采取对比写法,有敌我双方对比,官兵对比,古今对比,对统率的讽刺。3、这首诗写得波澜起伏,错综复杂诗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侧重点是战争,把战争作为整个事件的背景,写战士英勇作战,征人思妇,构成完整画面,展开一幅边塞战争得宏伟画面。诗有大开大合豪壮气势,在广大空间展开战争画面。高适对边关战争颇有一番自己的体会。一生反对非正义战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反对对敌人妥协和存在幻想:“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认为战争的目的:“四郊增气象,万里绝烽烟。”“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表现爱国情操:“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对士兵寄予深切同情:“边兵如刍狗,战骨成埃尘。”不光如此他还反映农民疾苦:“去岁虽薄熟,今夏犹未雨。”宋严羽《沧浪诗话》评高适的诗“(高适)之诗悲壮,读之令人感慨。”高适诗歌的风格是“刚劲有力、流畅自然、准确精练。总之高适是一个“负气敢言,权贵惮之”的人物。高适的边塞诗写得较好,然内容都只是占十分之一。而因为它最突出的是边塞诗,历史把他归入边塞诗人是正确的。高适一些赠别诗也写得刚劲有力,如《别董大》董庭兰是玄宗时宫廷音乐家,高的朋友,在宰相房琯府中出入,房倒台后,董也失意而走。高适还有一些诗歌风格不同的,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凉。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总之,高适诗歌风格苍老,笔力雄健,具有突出的现实主义精神,在盛唐边塞诗块中属于现实主义。五、岑参(715-770)一、生平二、创作三、艺术特点二、创作:现存诗403首,以边塞诗著称,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1、描绘西北边塞的奇异景色合壮丽风貌。《白雪歌》中前四句写得春意盎然;2、反映了战士们英勇报国,不畏艰难的精神,下面三首都有;3、表达了自己投军从戎,立功边疆的雄心壮志;4、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现实。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进京》《白雪歌》欢送武判官回长安时所写,诗中所表现塞外奇丽风光,内容一是写景,二是送别,写于754年8月,轮台(今新疆),即北庭节度使所在地,是七言歌行,正是岑参最擅长的。诗开头诗人用浓墨重新,大军浑泼,描写塞外风光大雪,接着用梨花喻雪景,给人亲切感受,接着层层铺开,描写下雪奇塞和雪中送客的情景,是岑参边塞诗浪漫主义本色。诗主要写雪,全诗以雪升华,同时又照顾吟雪和送别两个方面,前八句吟雪,后八句送别,以雪为背景写送客,全诗用四个“雪”字。雪是诗中景物中心,也是贯穿整首诗的线索,通过诗人对塞外景物的描写,送友依依惜别,加强了抒情的形容性,后两句余味无穷,诗写得浪漫多姿,含蓄深沉。艺术特点1、热情奔放,气势雄伟;2、想象奇特,色彩瑰丽;3、七言歌行,音调宏亮。岑还有一些七言绝句,送别诗也写得朴素,有感情。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军,凭君传语报平安。诗用白描手法,写景也平凡,情谊深厚,诗四句有跳跃性。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得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这和高适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更多描绘边塞生活的丰富多新,也有对士卒的同情。这主要因为它的出身和早年经历和高适不同。岑参浪漫主义艺术上大大超过高适成就大;高适现实主义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对岑参诗非常推崇“笔力追李杜”。杜甫在《九日寄岑参》中说“岑参多新诗”是说他艺术方面的新,积极浪漫注意是他诗主要风格。《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引雪海边,平纱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水,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摄,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写封常清的一次西征,诗人极力渲染大风夜吼,飞砂走石的自然环境和来势逼人的匈奴骑兵,有力反衬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高适、岑参比较:相同:风骨同;诗歌刚劲有力、格调悲壮,读后令人感慨。异者:高适:质实主理,悲壮厚重;具有侠士风度,诗情豪放,诗语快捷。情怀悲壮,情感沉郁。诗中说理,表现对人生,对社会的的看法。不用华丽文辞。到过燕赵之地,蓟北。岑参:奇巧主景,超逸俊拔;具有儒雅风度,诗情敦厚,诗语舒缓。雄杰气象,情感高昂。诗中壮景,对景物作高度化的艺术处理。到过天山南北,昆仑、阴山一带,人所为至。六、边塞诗派的其他诗人一)王昌龄二)李颀三)王之涣四)王翰五)崔颢一)、王昌龄(698-757)京北长安人,祖籍太原盛唐浪漫主义重要作家,也是边塞诗派重要作家,主要擅长七绝,现存诗177首,其中七绝有75首,五言绝句有14首,占总数一半。在诗歌内容方面写边塞诗,闺怨诗,宫怨诗和赠别诗四个方面。有人认为他诗超过高、参,在七绝方面这一点也不过分,被标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唐代七绝数王昌龄写得最好。王昌龄出身寒微,青少年时期生活相当清苦,“久于贫贱,故多知危苦之事。”有人认为王昌龄未到过边塞,后人考证王到过西北边塞,到过青海,玉门关甚至更远,(27、28岁时)这应该是生活基础,也是创作基础,能用传神从军描画出边塞奇景,代表作是《从军行》七首。《从军行》七首为一组七绝组合诗,反映的思想感情丰富,表示了战士爱国的豪情壮志。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未捲出辕门。前军夜战眺河北,已报生擒此谷浑。另一方面是写边愁,表现了征人思妇相互怀念之情,这是诗经的体裁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奈金调万里愁。把征人思妇万里连接起来。《出塞》被称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写秦汉以来战争不断,无数士兵不能生还,引起人们无限深思慨叹无名将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善于概括和想象,语言圆润蕴籍音调和谐婉转,民歌气息很浓。主要是善于表现刹那间的感触,善于用含蓄婉转的手法来表现深刻的思想内容。内涵丰富,语气流丽,音节悠扬,格调自然。1)那些为清除边患而英勇善战,立功报国的将士们热情讴歌:《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反映边事所带来的弊端,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昏庸:《塞下曲》:纷纷几万人,去者无生还。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3)对戍边寒卒寄予深切同情:《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的边塞诗我们可以把他分为几类:此外王昌龄的闺怨、宫怨诗夜写得很好,王是唐代第一个以七绝诗的形式揭露宫廷宫女的悲怨生活的,把文笔触及到后宫深处,如《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他的送别诗夜写的非常好,如:《芙蓉楼送辛渐(往镇江)》。还有王昌龄被贬江宁(南京)7、8年,对仕途淡漠,但对生活依然执着,江南一带的秀丽风光给诗人的创作带来勃勃生机。《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越女》“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表现民间女子美好幸福的婚姻生活。曾进士及第,授新乡尉,不久弃官,长期隐居于嵩山,从诗的主要方面考虑应归于边塞诗派,风格豪放略带苍凉,代表作《古从军行》(P46)是反战诗篇,指出战争毫无意义。“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二)、李颀王之涣,字季陵,晋阳人(山西太原),一生只做过文安县尉,官位低,相传为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以禽纵酒。”在盛唐边塞诗中资格较老(688-742)比孟浩然还大一岁,王诗传下来只有6首,然而都写得很好,代表作是《凉州词》(P363)《登鹳雀楼》前者意境较远,表现了诗家心情,后者写得含蓄而有理趣,被传颂千里。三)、王之涣代表作是《凉州词》反映厌战情绪,与李颀诗相似。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四)、王翰名篇是《怀乡诗》《黄鹤楼》李白见之惭愧。“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五)、崔颢《唐诗》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边塞诗人有他们的共同特点,他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