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5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节概述一、体液与内环境二、血量(一)血量(二)血量相对恒定的生理意义血量过少:全身组织器官得不到血液灌注。血量过多:增加心脏的负担,增加对血管的压力。1运输机能2防御机能3止血机能4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三、血液的主要机能第二节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血液的一般组成二、血液的物理特性1颜色2密度3粘滞性为水的3.5~5.5倍产生的原因:液体内部的分子与颗粒之间的摩擦力;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与血浆蛋白质的含量。4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的沉降速度,通常将与抗凝剂混匀的血液垂直置于血沉管中,用红细胞第一小时末下降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的沉降率,简称血沉。(男:2~8mm/h,女:2~10mm/h)三、血浆(一)血浆的化学成分1水:90—92%,2溶质:8—10%,有血浆蛋白,6.2—7.9%;无机盐0.9%;非蛋白质的有机物。血浆蛋白质: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血浆蛋白的功能白蛋白的功能: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物质运输等。球蛋白的功能:主要起抗体作用。纤维蛋白原的功能:与血液凝固有关。1概念:渗透压是溶液中不易透过半透膜的溶质颗粒吸取膜外水分子的一种力量,它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分子或颗粒的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分子或颗粒的种类和大小无关。(二)血浆渗透压2渗透压组成晶体渗透压:是由溶解于血浆中的低分子物质(主要为NaCl)构成,可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机能。胶体渗透压:大分子胶体物质(主要为血浆白蛋白)形成,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3等渗溶液、高渗溶液和低渗溶液血浆渗透压相当于0.9%NaCl溶液,0.9%NaCl溶液又称为生理盐水。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1正常值:7.35~7.45。2血浆中的主要缓冲物质H2CO3/NaHCO31/20(三)血浆的酸碱度第三节血细胞生理一、红细胞(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机能双凹圆盘形,直径8μm,厚2μm数量男:(4.5~5.5)×1012/L,平均5.0×1012/L女:(3.8~4.6)×1012/L,平均4.2×1012/L1运输氧和二氧化碳2对机体所产生的酸性物质起缓冲作用红细胞的机能主要由血红蛋白完成,机能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结合而成,其含量我国成年男子为120~150g/L,我国成年女子为110~140g/L。渗透脆性:指用来表示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能力大小的一种常数。渗透脆性越大抵抗低渗溶液能力越小。(二)红细胞的渗透脆性与溶血溶血:红细胞的膜被破坏,血红蛋白释放出来的现象。一种是红细胞置于低渗溶液中,红细胞由于过度吸水膨胀而破裂引起。另一是由于各种化学物质作用后引起的红细胞膜的破裂。1.生成部位在胚胎初期是由中胚层开始,在卵黄囊的中间层的血岛内生成原红细胞。胚胎发育三个月时,由肝脏生成正常的红细胞。胚胎发育四个月时,完全由骨髓进行造血(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造血干细胞髓样干细胞红细胞系祖细胞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的发育过程红细胞的生成过程红细胞生成除了需要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等物质外,还需要维生素B12、叶酸和铁。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维生素B12与内因子维生素B12是DNA合成所必需的,促进红细胞由原红细胞阶段向着正常的途径发育和成熟。缺乏维生素B12时,红细胞的成熟过程就受到影响,出现巨幼红细胞增生。红细胞数量少而体积增大,由此引起的贫血称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内因子与维生素B12的吸收有关。叶酸:直接参与DNA的合成铁:人体每天需要20~25mg铁,其来源有二,一是衰老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血红蛋白被消化释放出的铁,二是来源于食物(占5%);如铁摄入不足,引起缺铁性贫血,其特点是红细胞数量少,体积小,血红蛋白含量低,故又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叶酸和铁破坏: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衰老、死亡的红细胞可被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所吞噬。红细胞破坏与生成的调节促进红细胞生成的因素促红细胞生成素是肾脏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能直接刺激骨髓干细胞的分裂、分化和成熟。组织中O2分压降低和红细胞数量的降低可刺激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此外,雄激素、甲状腺激素和生长素等,都可增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合成,白细胞、血小板甚至网状细胞释放的各种化学因子也都能引起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合成增加。(一)白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分类白细胞成年健康人血液中的总数为(4~10)×109/L,平均为7×109/L,幼儿比成年人多。无色、有核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但比重比红细胞小。二、白细胞生理白细胞的类型种类:嗜中性粒细胞:50%-70%嗜碱性粒细胞:0%-1%嗜酸性粒细胞:1%-4%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1%-7%(二)白细胞功能1中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趋化性以及吞噬和消化细菌、异物和机体本身坏死的细胞的能力。2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蠕虫(如扁虫和蛔虫)的免疫反应。3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类似,释放生物活性物质,组织胺、肝素等其它调节因子。4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并消灭细胞内的致病物,如病毒、真菌和结核分支杆菌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分泌功能处理和传递抗原5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一)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形态:不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无细胞核,可能是巨核细胞脱落的小块胞质。体积很小,直径仅2~4μm,在血液中为圆形或椭圆形,在染色的血涂片上,呈不规则形或多突状,常集合成群。数量:(100~300)×109/L三、血小板1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作用2对保持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和对内皮细胞的修复有重要作用。(二)血小板的机能第四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的溶解一般正常人小血管损伤后的几分钟内,血流即可自行停止,这种现象成为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的过程可分1受损局部小血管收缩,使血流减缓或停止2血小板止血“栓塞”的形成3血小板栓塞周围形成纤维蛋白网4血凝块收缩和血栓溶解(一)血小板参与了全部凝血过程1血小板的粘着与吸附2血小板的释放反应一、血小板的止血功能1.ADP:是血小板聚集的最重要的物质。2.血栓素A2和5-HT:有很强的收缩血管作用,能有效地控制血液向损伤区的流动,血栓素A2还有很强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二)血小板释放的凝血物质及其功能概念:血液由溶胶状态转化为凝胶状态的过程,就称为血液凝固。其本质是血浆内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血清: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的液体二、血液凝固1.凝血因子2.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1)内源性激活途径(2)外源性激活途径2)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3)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二)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血液凝固过程1.抗凝血物质:抗凝血III、肝素和蛋白质C2.阻止血液凝固的体外因素物理(机械、温度等)因素化学因素:如通过化学方法去除血浆中的Ca2+生物制剂:肝素,维生素K,血管舒缓素和香豆素,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三)抗凝系统概念溶解过程三、纤维蛋白的溶解激活物:1.血管纤溶酶原激活物2.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3.依赖于凝血因子XII的纤溶酶原激活物第六节血型和输血原则一、血型血型的概念:血型是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红细胞的血型1ABO血型系统A型:含A凝集原,在血浆中含β凝集素B型:含B凝集原,在血浆中含α凝集素AB型:含两种凝集原,在血浆中无凝集素O型:不含A、B凝集原,在在血浆含α、β两种凝集素。血型检测2RH血型系统RH阳性:含D(RH)抗原RH阴性:不含D(RH)抗原RH血型在临床上的意义:阴性患者受血和阴性母亲的阳性胎儿的溶血反应。(一)输血的意义(二)输血的原则同血型输血。交叉配血。或根据需要进行成分输血。二、输血的意义及输血的原则

1 / 5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