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泄途径•1.由呼吸器官排出CO2、水及挥发性物质。•2.由消化管随粪便排出胆色素、无机盐•3.由皮肤和汗腺排出水、尿素、无机盐•4.由肾脏以尿的形式排出代谢产物和异物•尿由代谢产物、无机物和色素等组成•一、尿的理化特性•1.颜色:黄色、淡黄色、褐色•2.透明度:马属动物混浊•3.酸碱度:草食动物呈碱性、肉食动物呈酸性第一节尿的理化特性和组成•4.比重:因尿中溶解的物质与水的比例不同而异•5.排尿量•二、尿的化学组成•水分占96-97%。固体物占3-4%•有机物:尿素、尿酸、肌酸酐、尿色素•无机物:钾、钠的氯化物、碳酸氢盐、磷酸盐第二节尿的生成•一、肾脏的组织学特点•(一)肾单位和集合管•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又分为肾小球和肾小囊,肾小管又分为近曲小管、髓袢、远曲小管,远曲小管汇合成集合管。•(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1.皮质肾单位•主要分布于外皮质层和中皮质层,占85-90%,入球小动脉比出球小动脉口径粗,髓袢短•2.近髓肾单位•靠近髓质的内皮质层,髓袢很长。•皮质肾单位与尿的生成有关,近髓肾单位与尿的浓缩和稀释有关。•3.球旁器•球旁器亦称球旁复合体或近血管球复合体,是肾内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结构,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球旁器能够将髓袢升支粗段内的小管液成分变化的信息传递到同一肾单位的肾小球部分,调节肾素的释放和肾小球的滤过率,这一过程称为管—球反馈。•球旁细胞位于入球小动脉中膜层,是由平滑肌细胞演变而来的肌上皮样细胞,细胞内含分泌颗粒,具有分泌肾素的能力。•致密斑是远曲小管的起始部分上皮细胞,呈高柱状,使管腔内局部呈现斑状隆起。致密斑可感受小管液中NaCl含量的变化,并将信息传递至球旁细胞,参与肾素释放的调节。•球外系膜细胞是位于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和致密斑之间的一群细胞,具有收缩和吞噬能力。•二、肾脏血液供应特点•1.血流量大,心输出量的1/5-1/4•2.肾小球内血压高,70-80mmHg•3.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压低,13mmHg•三、尿的生成•(一)肾小球的滤过•1.滤过膜的通透性•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肾小囊内层上皮细胞构成,•2.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腔内压)•(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1.主动重吸收•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钠、钾•(1)钠离子的主动重吸收•(2)葡萄糖的重吸收•(3)氨基酸的重吸收•2.被动重吸收•弥散、渗透、静电吸引•(1)水的重吸收•(2)氯离子的重吸收•髓袢升支粗段为主动,其余为被动•(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氢离子的分泌与钠离子的重吸收同时进行,钾离子的分泌也与钠离子的重吸收同时进行,还可以分泌氨。•第三节尿的浓缩与稀释•一、逆流倍增•逆向流动的两管之间,可以进行溶质和热量的交换,使之发生成倍的改变,为逆流倍增。•二、髓质髓袢的逆流倍增作用•(一)髓质外带渗透压的形成:•1.髓袢升支粗段氯离子的主动重吸收,使管内氯化钠浓度降低•2.管外的组织液则变为高渗。•(二)内髓渗透压梯度的形成:•1.尿素的重吸收•2.氯化钠的重吸收•三、直小血管的作用•四、尿的浓缩与稀释过程•1.尿的浓缩•2.尿的稀释第四节影响尿生成的因素•一、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1.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的改变•2.有效滤过压•3.肾血流量的改变•二、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1.原尿中溶质的改变•2.抗利尿激素•影响抗利尿激素的释放:•(1)血浆晶体渗透压•(2)循环血量•3.醛固酮•影响醛固酮释放:•(1)肾素-血管紧张素•(2)血钠和血钾浓度•4.心房钠尿肽•心房钠尿肽是心房肌合成和释放的一种多肽,其主要的生理作用是使血管平滑肌舒张和促进NaCl和水的排出。当体内血容量增加时,静脉回流量增加,心房壁受到的牵张程度增大,可促进心房钠尿肽的合成和释放。•5.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甲状旁腺素是甲状旁腺分泌的激素,对肾脏的作用主要包括:抑制近端小管对磷酸盐的重吸收,促进其排泄;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Ca2+的重吸收,使尿钙减少;增强肾小管细胞内羟化酶的活性,使25-(OH)D3转变为1,25-(OH)2D3。•降钙素是甲状腺C细胞分泌的激素,对肾脏的作用主要包括:抑制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促进钙、磷的排泄;抑制肾脏羟化酶的活性,阻止25-(OH)D3的活化。第六节尿的排出•一、膀胱、尿道的神经支配•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内括约肌松弛,膀胱壁收缩,促进排尿,交感神经兴奋时,膀胱壁舒张,内括约肌收缩,抑制排尿。•排尿的基本中枢在腰荐部脊髓。二、排尿反射•膀胱内尿量增多内压升高压力••感受器兴奋脊髓排尿中枢大脑皮层下丘脑脑干•盆神经膀胱内括约肌舒张•膀胱平滑肌收缩•阴部神经膀胱外括约肌舒张•排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