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_中唐诗坛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唐诗坛一、中唐诗坛概况中唐诗歌的历史范围:文学史上的中唐,一般是指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到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历代、德、顺、宪、穆、敬、文宗七朝,共71年。766年左右,先后逝去的著名诗人有王维(761)、李白(762)、高适(765)、杜甫(770)、岑参(770)等,盛唐诗坛由此冷寂。但此后新的诗人群体不断涌现,至贞元、元和、长庆时期出现了文苑再盛的局面,直到836年前后,柳宗元(819)、韩愈(824)、元稹(831)、刘禹锡(842)、白居易(846)等文坛大家相继离世,中唐文学亦到了它的尾声。中唐诗风的转变:时代精神的转变:由盛唐的自由浪漫转为冷静思考,由济时用世转为忧时拯世。审美趣尚的转变:由盛唐的兴象玲珑、风骨端翔、意境浑融转为大历十才子的清新淡远、韩孟的奇崛险怪、元白的平易通俗。写实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中唐诗歌的分期:中唐诗家辈出,风格多样,为唐诗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上承杜诗,下启晚唐和两宋诗风中唐前期——自大历至贞元中:韦应物、刘长卿:以山水诗为主钱起、卢纶等大历十才子及李益的边塞诗元结、顾况:新乐府运动的先驱中唐后期——贞元后期至长庆年间:元白诗派韩孟诗派及李贺柳宗元刘禹锡中唐前期诗人从总体上看,中唐前期诗人在创作主观上出现一种从盛唐到中唐的过渡面貌。一方面,他们在诗歌的美学风貌上,继承了盛唐诗人特别是王、孟等作家的情韵,另一方面,时代的巨变又使他们缺乏盛唐诗人那种元气浑厚的内在骨力而呈现“气骨顿衰”的特点,诗歌情感与风貌上表现为冷漠、萧瑟、衰飒等,在意象选择上也多表现为清冷和荒寒。诗坛的这种状况,表明这是由盛唐到中唐过渡的一个创作低潮时期,也为后来中唐诗人的诗风变革提供了一个契机。(一)刘长卿:秋风夕阳的诗人刘长卿年辈与杜甫相若,是由盛唐入中唐的诗人,创作高峰在其中后期,尤工五言律绝,自称为“五言长城”,与钱起并称“钱刘”,代表作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澈上人》等。有《刘随州集》十一卷,存诗500多首。由于身逢衰乱的时代,再加上自身仕途的坎坷,刘长卿诗中虽然也有激昂慷慨的报国之志,但更多的是对国家命运的悲叹,对唐政权的失望,对自身命运坎坷、孤寂无援的哀伤和无奈,充满冷落凄凉情调。其诗往往以寒水、夕阳、孤舟、荒村等荒寒意象与冷寂、杳暗、寥落等语词来呈现荒疏萧瑟之景与悲凉哀愁之情,风格凄婉清切。“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举目伤芜没,何年此战争。归人失旧里,老将守空城。”——《奉使到申州伤经陷没》“蓬蒿千里闭,村树几家全。”——《送袁明府之任》(二)韦应物(737-792?)曾任左司郎中、江州刺史、苏州刺史。有《韦苏州集》。向往归隐的宁静,有意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成为韦应物诗歌的主导倾向,在山水田园诗派中,王、孟、韦、柳并称。气貌高古,清雅闲淡,自成一家。“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苏轼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三)“大历十才子”指中唐大历年间群聚京洛、诗风相近并交游酬唱而齐名的十位才子诗人。“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除了应酬唱和之作外,他们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讲究格调辞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擅长细腻雕琢,以五言律为主,大多写得精致工整,以钱起、卢纶成就较高。“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于石棱中。”(卢纶《和张仆射寒下曲》其二)(四)、边塞诗人李益李益(748~829),字君虞,比大历十子略晚,身跨大历、元和。有《李君虞集》。青年时诗风近十才子,以五律见长。壮年时从军达26年,多写边塞诗,形式多为七绝、七律,这一时期为创作顶峰。晚年入朝为官,多慕仙向道的闲适之作,成就不高。李益七绝凝炼含蓄,韵味深长,甚得后人推崇,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皆可与太白、龙标竞爽,非中唐所得有也。”其边塞诗常常在壮烈、慷慨之中带有伤感和悲凉。虽带有盛唐诗的一些特色,但其诗中的感伤悲凉情调,应与大历时期的时代风貌有关。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贞元九年进士。贞元末任监察御史时,与柳宗元等人参与了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此后长期在外地任职。至大和二年(828)才回到长安,先后任主客郎中、集贤殿学士。此后又曾出外任苏州、汝州刺史,继而迁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存诗800多首。中唐后期诗人—刘禹锡和柳宗元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再游玄都观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上九霄。咏史怀古诗,语言平易简洁,意象精当新颖,在古今相接的大跨度时空中,注入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悲情和沉思,使作品具有一种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和隽永感,在中唐诗坛胜境独标。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金陵五题·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民歌体诗,汲取民歌特色,仿照民歌进行创作,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堤上行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山水诗,也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刘禹锡的诗歌特点:大多简洁明快,格调高昂,风情俊爽,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蕴涵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如名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古文大家,与韩愈并称,也是优秀诗人,有《柳河东集》。存诗160多首,大部分是贬官永州、柳州后的作品。除少数是讽刺现实、反映农民痛苦的作品外,大多是抒发诗人政治失意的愤懑和离乡去国的悲哀。(二)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诗歌特点:清幽孤寂、忧情哀怨在朴实而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幽清而凝重的情思,寓情于景,寄慨遥深,诗风兼有简洁、幽深、温丽、含蓄之长。苏轼:“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应物)上。退之(韩愈)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沈德潜:“柳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中唐后期诗坛“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赵翼《瓯北诗话》新乐府运动与白居易(一)新乐府运动新乐府指唐代出现的模仿汉魏旧体乐府而即事名篇的一种新诗体。所谓新乐府运动,是唐贞元、元和年间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反映现实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他们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重视诗歌的讽谏作用,追求诗歌的平易、浅切、流畅,形成了尚实、尚俗的美学特征,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元白诗派主要作家介绍1、张籍,存诗470余首,有《张司业集》,乐府诗最为著名,以简洁朴实取胜,少铺叙议论,多用白描和对比,而讽谕之义自见。2、王建,存诗500多首,有《王司马集》,反映人民的生活面广泛而深刻,善于从不同角度表现不同职业人民的悲惨命运,突破了前人的题材,虽写实却更含蓄。3、元稹,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与白居易齐名,存诗800余首,有《元氏长庆集》,有大量唱和诗作,亦与不少新题与古题乐府诗篇。其《连昌宫词》、《宫词》也都颇为人所传诵。4、李绅,原作今已不存,但《悯农》二首却是万口传诵。(二)白居易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有《白氏长庆集》,约2800余首。“志在兼济,行在独善”,是他一生的处世准则。早年锐意进取,志在安人治国,但以元和十年(815)被贬江州司马为转折,转向独善避祸的吏隐生活。2、白居易的诗歌主张(1)重写实,认为文学植根于生活,也应该反映生活,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的创作宗旨。这是白居易论诗的核心,是他“兼济”之志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他对现实主义诗论的重大发展和贡献。(2)强调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功能,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策林》六十九《采诗》),充分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和教化作用(3)尚通俗,提出诗歌“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寄唐生》)、“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新乐府序》)等通俗化的具体要求。(4)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是儒家“比兴美刺”传统诗论的直接继承,强调了诗歌批评社会政治的功能,是对杜甫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与之相适应,追求浅切诗风,但他把儒家功利主义的诗论强调到极致,重视诗歌的讽谏作用,而忽略了诗歌功能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所以,白居易诗歌理论有偏窄、绝对的弊病。3、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白氏长庆集》存诗2800多首,曾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美刺比兴者,因事立题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绝句,自一百韵至两百韵者四百余首,谓之杂律。”(《与元九书》)(1)讽喻诗170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内容上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深刻反映了下层民众苦难生活;二是尖锐揭露了上层达官贵人腐化生活和欺压人民的罪行。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轻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桔,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吃人。白居易讽谕诗的艺术特色(1)一吟悲一事,取材典型,主题集中,人物鲜明,如《卖炭翁》、《新丰折臂翁》、《上阳白发人》等,诗人直赋其事,叙述完整,情节曲折,并运用外貌、服饰、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塑造了一系列劳动人民的形象,较之杜甫的“三吏”、“三别”的类型化描写更有个性化特色。这是诗

1 / 5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